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交流到交心:诠释学视域下重建对台宣传的主体间性

    王留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台独"分裂路线的民进党进入连续"执政"台湾地区的第三个任期,推进祖国完全统一面临着新形势,对台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以诠释学中的主体间性为理论基础,全面剖析由福建广电"台海时刻"和民间团队"岛眼事务所"共同制作的涉台动漫系列短视频《刻板印象》.研究发现,基于当前传播环境,对台宣传主流媒体应更加关注两岸同胞的共通性,可以以"共创"方式与短视频自媒体双向赋能,在内容创作中完成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视角转换,通过实现视域融合,进而增进两岸民众彼此间的文化认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对台宣传诠释学主体间性视域融合

    对台传播三维实践策略分析——以"钟明轩事件"为例

    肖枫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台传播是一项意义重大但充满艰辛的工作."钟明轩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为新时代对台传播实践策略带来了启发.对台传播要选择适当的传播渠道,尤其是要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形式,突破人为编织的"信息茧房".此外,要瞄准信息受众,针对相对理性群体精准投放传播资源,拓展传播空间,寻求最大共识.并且,要合理策划传播主题,充分发挥民间交流的传播优势,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化主题,拉近两岸情感联系,增强两岸文化认同.

    对台传播钟明轩事件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主题

    再造真实:数字博物馆创新表达与创意应用

    蔡璐瑶袁勇麟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探索文物展览新方式,并对文物数字再造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一定思考.数字博物馆通过高保真视听产品实现超现实视觉、动态文物以及对文物内部结构的展示,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同时,"云"拟真方式创新了数字展览表达,如线上全景展厅、三维建模互动及游戏化体验,让文物触手可及,增强了空间维度真实感.这些创新表达与创意应用不仅提升了文物展示的生动性和互动性,也为博物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物活化开辟了新途径.

    文化创新博物馆数字化真实性创新发展

    论国潮的价值根基、文化基础与动力源泉——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为视点

    李超鹏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潮作为当今中国最显著、最强劲、最广泛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基于社会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传承性、创造性、融合性的新文化形态.国潮与中华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为国潮的广泛认同与精神传递奠定了价值根基;连续性为国潮的兴起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创新性是推动国潮发展与繁荣的动力源泉;包容性则是国潮能够跨越地域,跃升为国际文化现象的重要前提.国潮不仅是文化之潮、国力之潮,更应是和平之潮.未来,国潮也将以和平为目标与愿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国潮文化传承

    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聂铭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县域内新闻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然而,在坚守主流舆论阵地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县域综合智慧平台"功能,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边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县域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和服务"三农"的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实现自身融合发展.

    县级融媒体中心"县域综合智慧平台"基层社会治理电子商务平台

    新主旋律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像化传递

    张媛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流行的隐喻和意识形态传递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获得巨大市场成功的新主旋律电影的分析,探讨在此类电影中如何利用电影场景的空间配置和符号隐喻给予观影者特殊的意识传递.经由分析发现在此类电影中,空间成为了重要的叙事结构,通过宏观以及微观的影像空间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的隐喻传递,借由再现性空间与构成性空间的不同叙事组合构建表意系统,最后通过外部展映空间的引申强化了观影者对国家的认同感.

    符号隐喻空间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形象

    新时期以来跨国迁徙题材电影的共同体叙事

    林筠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数量巨大的跨国迁徙人口现象,促进跨国迁徙题材电影的发展繁荣,描绘了中国人全球迁徙流动的生活图景和精神轨迹.跨国迁徙题材电影通过书写国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体重建的三种叙事策略,完成电影与观众共情共振的"共同体美学".从身份书写,到思乡拼搏,再到超越身份以表达复杂的社会生存经验,跨国迁徙题材电影始终以"共同体美学"深描跨国迁徙者行走的故事,在不断转换的社会景观中,将个人、地方与国家重新关联在一起,表述流动主体对现代社会进程的接受、抗争或其他问题.

    新时期以来跨国迁徙题材电影国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体重建

    身体作为改造的机器:科幻电影中的主体异化与生命僭越

    武炳丞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异化"的身体在科幻电影中再现了人类对身体改造的愿景,表现为将身体作为工具,延伸部分器官机能来实现对"他物"的掌控;或是外在力量病态化地侵入,进而将身体以"异兽"的形象出现,以此表达人类对身体异化的逃避与恐惧.身体的改造不仅是后人类语境下思考的结果,主体的再生产在认知生命本源之时僭越着生命的规范,至此一种"后生命"理念便隐在于其中.

    身体异化科幻电影生命

    审美、技术与主体性——数字技术下电影影像具身美学的阈限探究

    虞思聪许芮祥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影响了影片的身体美学表现和观众的观影体验.本文探讨了数字技术视域下电影影像中身体美学的演进及观众观看体验的变化,数字技术对电影视觉的改变,特别关注特效技术与身体展现的关系、叙事结构的变化以及身体展现方式的创新,通过数字电影案例研究了数字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以及观众感知变化和互动观赏模式下体验的变革,展望新技术对观看模式的影响,探讨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融合趋势,以及社交媒体对观众互动和电影艺术的影响.该研究旨在提升观众的观影质量和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电影影像身体美学观影体验

    电影幕后纪录片的"中区展演"研究

    毕馨予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幕后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从制作花絮到跟组纪录片、套拍纪录片、伴随式纪录片的四类演变,最终实现了融合发展后的新类型即电影幕后纪录片的成熟.通过分析十部幕后纪录片在呈现手法和主题方面的共性,研究发现电影幕后纪录片的展演目的当中表层结构是对电影制作幕后的解构,深层结构是对电影导演、演员及幕后工作人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复合结构则指向真实社会问题的呈现.对混合中区的展演分为通过实时跟拍实现对被拍摄对象后区行为的"窥视"、通过人物后期的采访对内容进行补充这两种情况.

    幕后纪录片中区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