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符号隐喻与空间生产:当代中国女性导演电影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双重维度

    张荣恺范文鑫
    8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一种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它奉行语音主义为中心,讲求同一性与中心性,并且确立了等级划分严格的二元对立结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很长时间内深刻影响了文艺作品的性别关系构建.近年来,当代中国女性导演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质,在解构性别对立、重塑性别关系方面作出了许多尝试.具体体现在:用身份建构上的符号隐喻解构性别对立;用身份建构上的空间生产重塑性别关系,打造出了影视作品两性关系中的"合作者模式".

    符号隐喻空间生产身份建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合作者模式

    孔子学院与中国故事的民间叙事

    孙龙存邢雯雯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学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好的叙事内容,还要有得当的叙事方式.孔子学院必须在好的叙事内容基础上运用合适的叙事方式,借助精湛的叙事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平民视角:跨文化传播的"去中心化";见微知著:用身边的小故事讲述中国的大故事;不求完美:适当展示"苹果的淤青";他者叙事: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情感共鸣:从共性切入以情动人;锦上添花:借助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以上若干民间叙事方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

    孔子学院讲好中国故事民间叙事方式

    人工智能对国际新闻传播精准性提升的审思

    唐琳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现行新环境发展、新发展趋势,国际新闻的传播要结合最新的传播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优化乃至重构传播体系,以在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输出效能的同时,提升自身国际行业适应力.对此,为实现这一目标,特结合相关工作经验,以人工智能提升国际新闻传播的精准性为主线,以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特征、人工智能提升国际新闻传播效能表征为出发点,从三个大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提升国际新闻传播精准性的各项工作,以供参考.

    人工智能国际新闻传播精准性

    短视频时代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力的提升策略——以厦门卫视Vlog短视频《海上生明月》为例

    柳泽惠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好国际传播地方媒体要有使命担当.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厦门卫视与华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海上生明月》,以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留学生视角,采用 Vlog新媒体语态,讲述"丝路"华人的故事.本文以《海上生明月——丝路华人故事》为例,从叙事方式、合作模式、传播渠道等方面分析阐述地方媒体以短视频赋能,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益尝试.

    "一带一路"海外华人故事厦门卫视国际传播Vlog短视频

    从互动到互构:英歌舞民俗展演活动与潮汕地区城市形象传播建构

    李东绚林余荫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春节假期,英歌舞伴随着其恢弘的鼓点火爆"出圈",潮汕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形象也借由英歌舞这一地域民俗被更多的人认识、感知.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将作为非人行动者的英歌舞、人与城市统筹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去理解,探究作为特色民俗活动的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的过程中承担了什么角色,又是如何联结起"人-物-城市"三者.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英歌舞助力城市形象建构的作用,同时为其他城市挖掘地域文化进行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英歌舞城市形象行动者网络理论

    镜像、符号与神话:青年群体在线学习互动的文化分析

    刘海琨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在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直播自习、晒笔记、晒offer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这些形式通过对"学习"符号的反复强化形成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文化景观.本文将这些学习互动形式归类为直播学习、分享笔记和学习历程故事,对三种互动形式构成逻辑的综合分析,勾勒出这种新型文化景观的轮廓,揭示数字时代青年的虚拟自我构建机制及其对个体成长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数字化生存在线学习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现代性挑战

    扩维与失焦:传播仪式观视域下非遗短视频数字化互动效果研究

    时璇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网络新媒体时代,基于短视频赋能的非遗传播数字化转型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跨越式改变.本研究聚焦非遗文化的短视频化传播现状及困境.通过python收集其在典型短视频平台抖音中的视频数据,结合BERTopic模型以及Gooseeker数据分析工具从用户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短视频传播效果.以期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入手为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更为精细化的传播策略.

    传播仪式观非遗文化传播数字化非遗互动效果

    数字时代信息失序现象的治理路径探析——基于建设性新闻的研究视角

    张海悦江凌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下,伴随着网络媒介生态演变中的信息失序现象引发了社会对信息传播的价值反思.网络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和主要渠道,信息失序不仅危及了公共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还会对舆论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媒介生态中的信息失序现象治理已被提上日程.本研究对信息失序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生产者、媒介和受众三大维度阐释了信息过载、算法干预和受众极化所导致的信息失序的深层逻辑.并从建设性新闻角度出发探讨潜在的治理路径,将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理念深化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明确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运用积极心理学减轻群体极化等方式去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网络媒介生态,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公共价值.

    信息失序建设性新闻媒介生态数字技术

    "COS委托"群体的情感劳动研究

    师小雨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实交往的困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企图通过虚拟亲密关系来重建现实中的亲密关系,"Cos 委托"作为亚文化中的一种新兴情感消费模式应运而生.研究发现,"Cos委托"以情感满足与快感体验为导向,自我增值感是促使该群体持续劳动的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劳动实践,"Cos 委托"逐渐成为二次元中的一种文化实践和生活方式.

    情感劳动"Cos委托"亲密关系

    匿名、反抗、狂欢——使用与满足视域下社交媒体的momo用户研究

    江姗姗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momo是拥有相同头像和昵称的社交媒体用户,他们利用统一的身份隐匿在互联网中,实质是对公开网络环境的抗争与重构自我空间的探索.本研究将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中的momo身份用户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对其媒介使用行为及需求满足情况进行考察与分析,尝试解释社交平台大量出现momo用户的原因,而这一现象又暴露了互联网发展新阶段对于用户而言的哪些隐忧,以及伴随momo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网络治理问题及规避措施.

    使用与满足匿名社交弱关系传播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