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Z世代视角下纪录片视觉语言中的动画情景再现——以纪录片《两岸家书》为例

    何闽姗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现实的记录和反映.而"情景再现"是纪录片历史上被创作者普遍使用的创作方法,也是符合纪录片"真实性"特质的一种方式.局部动画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纪录片情景再现表现形式的一种创新.《两岸家书》通过动画情景再现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声音+动画情景真实还原严酷的历史场景,嵌入用动画情景情绪化表征的历史创伤,唤醒两岸共同集体记忆.

    纪录片情景再现纪录片艺术性纪录片人文关怀

    新媒体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有效利用与路径分析

    林烯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民族记忆与情感纽带,是两岸同胞心灵深处的"根"和"魂".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华文化,继承着中华文化的民族基因.然而,两岸文化交流因台当局人为阻挠面临诸多困境与障碍.本文梳理两岸文化同根的历史渊源,结合传统文化在促进两岸融合过程中的特点,探析新媒体视角下,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新时代表达、丰富传播方式、拓展新质生产力等路径在融合发展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阐释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和价值标准深深烙印在两岸民众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之中,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台传播传统文化元素两岸融合

    互联网思维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嵌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宋湘绮骆妍宇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贴近基层民众,是一种新型基层主流媒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发挥其作用能有效应对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包括文化自信缺失、传统与现代冲突、传承活力与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难题.结合福建尤溪、浙江长兴等示范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模式",提出适应互联网"平台+内容+产品"的发展趋势,构建以平台嵌入为基础、内容嵌入为重点、产品嵌入为进阶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嵌入乡村文化建设框架.第一,建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自主研发平台,并不断向第三方平台扩张,实现平台终端互融共通与平台再造壮大;第二,在内容方面,文化传承和创新双管齐下,挖掘当地博物馆文化资源,讲好地域文化故事.同时,"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相结合,提升新闻内涵和价值;第三,在产品方面,以特色文化打造地域IP,不断延伸发展IP创意产业链,这三大优化路径,对加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乡村文化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思维嵌入理论

    县级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内容传播破圈之道——以"晋江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为例

    郑立荣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传播时代,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媒体,从内容传播上发力,有效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尽快破圈,这已成为众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微观角度,以福建晋江融媒体中心的微信公众号"晋江电视台"为研究对象,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传播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发现存在"原创内容比例偏低、用户兴趣了解不足、良性互动不够、推送时间随意"等需要改善之处,提出应从"人机共创优质内容、智能追踪用户反馈、人工智能构建互动新模式,大数据助力精准推送"等方面来提升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

    县级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智能传播

    建构主义框架下的重大主题宣传创新——以"松绑"放权40周年宣传为例

    王静思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是"松绑"放权4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企业家回信10周年,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全媒体中心策划了一揽子重大主题宣传报道.重大主题宣传往往面临着创新难的困境,要如何创新才能脱离困境?建构主义理论为新闻传播创新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认知图式原理作为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认为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影响着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重大主题报道,本文以"松绑"放权40周年主题宣传实践为例,解析了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创新的全过程,从结构布局、话题搭配、观点交织、讲述风格、话语组合等方面的报道创新,改进了受众对重大主题宣传的认知图式,使得本次主题宣传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福建政经界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也反思了重大主题宣传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能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重大主题宣传的持续创新进行了展望.

    重大主题宣传建构主义认知图式创新

    福建早期电影文化的公共性(1905-1949)

    潘李玉张经武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酒馆、戏院寄生到福建专业影院的诞生,伴生于物质性的公共空间,福建早期电影文化的公共意识日趋活跃.在电影逐渐发展为福建市民观众的日常文化消费的过程中,电影文化的公共领域开始生成,这与福建独特的"崇儒重商"思想浸润下的"事业"意识强相关.福建早期电影文化所涉及的公共性在大众性构成以及"义利统一""家国一体"的公共观念上,与哈贝马斯意义上的西方公共领域有明显区别.

    福建电影公共领域电影事业电影的城市性

    琴岛历史:鼓浪屿光影的美丽与哀愁

    朱婉晴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孕育了影像,影像天然具备"城市性"并助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厦门鼓浪屿与电影紧密相连,旅游城市的内涵在影像的助力下更趋丰富.从外在美到内里气质,鼓浪屿的美丽深深印刻在影像中,其无法抹去的历史伤痕、哀愁是历史上的也让这些影像潜藏了哀愁与忧思.美丽中流露哀思,哀伤中透露美丽,二者的关系正如电影与城市的关系一样相伴而生.历史文化的积淀赋予了鼓浪屿独有的城市气质与影像风格,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鼓浪屿电影的城市性电影之城

    从发行到全产业链运行:福建恒业影业的发展与探索

    杨新欣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化改革之后福建恒业影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以恒业的发展为标本,以窥探适合中小成本民营电影企业发展的方法.并将恒业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发展、高潮和探索四个阶段,通过对恒业公司发展历程的解剖,力图探讨中小电影公司发展之路,侧面反映市场化改革之后的20多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环境变化.

    中小成本民营影视企业恒业

    红毯形象、银幕角色与华语电影的文化审美变迁——以影星巩俐及其影片为例

    汪佳雨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在中国电影史的各种书写维度中,关于电影明星史的研究仍留有一定空白.但明星的身体呈现和银幕角色扮演,对电影工业和时代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样本解读意义,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解读时代变迁的独特视角.本研究通过对巩俐自1988年至2023年在三大国际电影节的红毯造型及其同期电影角色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明星红毯形象与其银幕角色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华语电影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和塑造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巩俐的形象变迁,不仅是个人演艺生涯的写照,更是华语电影审美变迁与时代文化互动的见证.研究认为明星研究应超越电影文本的局限,放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从而为理解华语电影在全球文化中的定位提供新的视角.

    华语电影红毯形象影星研究巩俐国际电影节

    意象共蕴、隐喻创设与转喻递归:新主流电影的视觉修辞探微

    金鑫于沛立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修辞随着视觉文化的蓬勃发展跃升为不可或缺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方法.影像通过视觉话语的有意识建构和策略性生产能够达成与观者沟通、对话、劝服的目的.作为具有强烈修辞属性的视觉媒介,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经由视觉意象的铺陈共蕴、视觉隐喻的跨域映射、视觉转喻的递归表达,勾勒出视觉话语生成的多维面向,在诉诸群体共享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教提供了传播路径.观者基于"影像体认"的价值勾连凝聚起在地性文化身份认同,实现国家意志与个体情感的同频共振.

    视觉修辞新主流电影原型意象视觉转喻视觉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