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访国际传播中的媒介界面:媒介物质性视阈下的TikTok

    陈杰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国际传播理论与视角对传播的传者、内容、受众及其反馈考察较多,而对于传播的"传播"不求甚解.对此,本文从媒介物质性视角出发,思考作为承载中国本土企业"出海"参与国际传播的界面代表TikTok与国际传播的关联,尝试还原出对"传播"的媒介模拟与想象.研究发现:一方面,以TikTok为代表的媒介界面支撑着国际传播的畅通与维系;另一方面,它们也绝不是单一的"信道"角色,其媒介特性连接并重塑着国际传播中的受众与国家.此外,作为界面的特性也将其置于国际竞争、文化碰撞与技术凝视的第一现场,催生出围绕其主导权而产生的各类霸权、垄断与偏倚,造就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相交织的复杂奇观.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TikTok这一小切口的深入考察,提供国际传播研究的又一视角与思路.

    国际传播媒介界面媒介物质性TikTok

    中国美食纪录片国际传播效果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Ⅰ》在YouTube平台上传播为例

    徐无若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本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美食纪录片作品,本文深入探讨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在国际范围内的效果传播,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有效的传播策略.通过YouTube 评论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国美食纪录片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美食纪录片国际传播传播效果

    基于他者叙事视域的纪录片国际传播研究——以系列纪录片《SMILE》为例

    林箴贺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部分外宣纪录片已实现从"自我表达"到"他者表达".但其亦存在"内容重宣传、制作思路固化、受众分析浅、跨文化传播核心力不足"等问题.外交部评论系列纪录片《SMILE》"打开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故本文以该系列为例,从策划、摄制及投放等方面,探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他者叙事"的实践路径.

    他者叙事纪录片国际传播制播策略受众

    国际传播视阈下"非遗"文化如何实现情感共鸣——以《天工苏作》为例

    管彤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片《天工苏作》从12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了9门苏州传统工艺的前世今生,以及这些工艺与非遗传承人们之间的温情故事.该片不仅在纪录片中融入了电影拍摄手法,更是打破了传统非遗题材纪录片说教式的叙事风格,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共情叙事的手法为国际传播中的纪录片叙事策略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从共情叙事视角出发,通过对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探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非遗"文化如何实现情感共鸣,增强传播价值,在跨文化交流中打破情感隔阂,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共情叙事国际传播非遗他者

    记忆与仪式传播:中国女排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周楷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女排给国人带来了众多的记忆,辉煌的战绩、永不言败的毅力及经久不衰的女排精神.电视媒介通过各类型的节目形式建构了中国女排集体记忆,本文从仪式传播视角出发,研究认为电视媒介在空间、时间、精神层面为中国女排集体记忆搭建基础及框架,具体以赛事转播、专题节目、新闻栏目等多种类型节目形态建构中国女排集体记忆.

    中国女排集体记忆仪式传播电视建构

    记忆之场:苏州河流动空间的媒介实践

    郭讲用郭婧琳杨薏琳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运用空间媒介化理论,以上海"一江一河"规划中的苏州河滨河空间为案例,探析苏州河自然流动空间与网络流动空间如何发挥媒介的实践功能,唤醒建构了上海红色革命记忆、工业建设记忆、历史文化记忆与现代城市记忆共嵌的格局.论文指出,苏州河流动空间的媒介实践,加强了人与城市"地方感"连接,并通过数字技术对实体空间的流动化传播,成为流动的记忆之场.

    苏州河空间媒介化流动空间记忆之场

    从贵州"村超"看民族文化传播特征与创新策略

    刘梦轩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实现"破圈",以建立乡村旅游品牌DNA和实现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贵州"村超"为研究案例,解读民族文化在"村超"空间媒介中的传播特征和效果,总结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以掌握文化可持续发展和现代传播的方法.本研究可为其他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尤其对于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和共同体建设等具有启示作用.

    文旅融合贵州"村超"民族文化传播特征创新策略

    银发直播中的互动仪式与代际鸿沟弥合:基于抖音平台的研究

    牛斌花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老年群体逐渐触网并成为"网红"."银发直播"成为老年群体跨越代际鸿沟的主动性表达.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抖音银发直播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银发直播以短视频吸引互动参与者"到场";以情感投入程度对局外人设定边界;以建构直播模式和"云监工"型互动实现共同关注;以老年网红的身体展演为核心搭建情感连带.长期的直播互动,完成了代际间群体团结和道德感的养成;对"神圣物"——银发网红和情感能量的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鸿沟.

    银发直播群体团结"云监工"身体展演

    他者的生存:求助行为的媒介化及其启示

    万星月张宇靖杨亚晨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求助既是常态化的社会行为,也是非常态化的个体行动,呈现了弱势一方的他者与外界的多重联系,而在这一交往情境中,媒介形塑力与主体性之间呈现着怎样的互动?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并借助Nvivo12工具进行编码与词频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求助媒介的演化与新生既是技术自主性的体现,又是外界行动者经协商互动后保护他者以维系整体生存与发展态势的客观结果.一方面,求助行为因媒介而变,经历了"在世存有""乱象割裂"与"整合再生"的三重变迁.另一方面,求助媒介也因求助实践而延展,一是存在着反向进化的趋势,二是物质性层面的"创造-召唤-生成"过程,三是从媒介应用的"最初理解"出现了反思性修正.

    媒介物质性媒介化他者求助行为

    "收藏夹吃灰":数字囤积的流变与调适

    吴仁瑾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人类社会数字生存的深入,数字囤积现象日趋普遍.数字囤积具有数字形式、过度保存、杂乱囤放、整理困难等表征,其实质为数字保存方式的异化.随着互联网与存储技术的革新,数字囤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囤积类型从信息囤积到信息源囤积、囤积方式由人力到智能、囤积的信息的内容由大众化到个性化、囤积信息的形式由单一到多元、囤积场景由固定到伴随、囤积的载体功能从单一到综合、囤积的性质从封闭到开放,其整体上呈现出严重化的趋势.作为单向地输入而不经处理的"加法",数字囤积会造成心理压力和焦虑、降低信息消费与知识获取的质量、造成人的信息处理功能与思维能力退化、加剧信息安全风险、增加设备成本和精力消耗等弊端.对此,通过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结构化与信息防护、智能分类与数字精简、社会协作与信息共享等措施来进行调适,实现以减为增.

    数字囤积信息素养云存储信息过载数字化生存信息收藏信息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