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穿越到176年前读马克思的《新莱茵报》——第19号《新莱茵报》导读

    陈力丹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划分为九个方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第19号的基本内容和编排框架,展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的风采,以及主持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职业素养.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的每一号都体现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纸制定的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但并没有观点的直接宣称,而是通过新闻报道和社会人士的意见表达来贯彻报纸的纲领.该报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历史记录作用,体现了无产阶级报纸广告经营的平民意识.本文还论及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编译《新莱茵报》工作的艰辛.作者建议读者结合注释耐心阅读这份报纸,同时指出:一旦基本看懂了,会让人惊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每天提供如此丰富的新闻材料,必须有时效,还要有依据、基本真实、体现自己的政治观点,是需要怎样高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多么坚强的革命毅力.

    《新莱茵报》马克思恩格斯新闻职业素养报纸历史记录作用

    加强都市类报纸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刘见闻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它关系到社会群体性的向心力或离心力.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媒体责任在身.从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应该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的作用.都市类媒体面向广大市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深深扎在市民心中,受市民的信赖.但在媒体变革中,都市类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需要加强都市类媒体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笔者以为: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能力是通过新闻舆论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和支配话语的能力.都市类媒体应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从提升引导力、技术创新、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都市类报纸新闻舆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庄严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性、党性和时代性,强调自信自强与守正创新,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科学性与深刻内涵:强调"第二个结合"为塑造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共同价值的指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创新,勾勒出"七个着力"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突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地位的同时,阐释了世界不同空间的文化主体都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加速交流与互鉴带来显著成效.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体系深刻内涵时代贡献

    历史的鲜活报道与批判再现——读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19号

    邹梦婷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8~1849年发行的《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指导德国革命而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最早关于新闻报道的理论认识与革命实践.第19号《新莱茵报》刊登的大量真实全面的新闻是研究1848~1849年德国及欧洲革命的重要史料,更是深入理解马克思办报思想和革命思想的源泉.本文以第19号《新莱茵报》报道的具体新闻为例,探讨马克思如何在报纸新闻的编排中再现鲜活的历史并引导当时的社会思潮.

    《新莱茵报》欧洲革命马克思历史再现舆论引导

    受众视角:吸引用户与坚持原则的统一——以《新莱茵报》为例

    罗伊璇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宣传思想与宣传实践的典型呈现.其中第19号的新闻显得更加丰富,也更具象化地表现了吸引受众与坚持原则相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以小品栏、批评性评论等方式吸引读者,又不忘原则,在新闻内容中暗含对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对俄作战这两个政治纲领的渗透与宣传.

    《新莱茵报》受众政治纲领马克思恩格斯

    以事实为武器:《新莱茵报》中政治纲领的体现

    路浩东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8~1849年的《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编的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报纸上所有编排的内容,均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哲学-经济学理论和新闻职业意识的体现.《新莱茵报》通过全文发表草案文件、引用统计数据等多种方式贯彻了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提供"明显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在事实的选择与报道中体现报刊的政治立场.

    《新莱茵报》用事实说话政治纲领党报

    海峡两岸微电影叙事聚焦社会生活领域——评"海峡两岸青年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展"微电影创作

    颜纯钧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峡两岸青年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展"已举办七届,不仅数量不断增加,总体上制作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创作仍有潜力.要提高微电影创作的水平,还需要两岸青年有更敏锐,也更深邃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海峡两岸微电影创作题材提升空间

    闽地文化的青春化影像转译策略研究——以闽产青春片的空间策略、想象建构与文化表达为参照

    满胜宠张明浩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春电影在闽地区表现出"集聚式"类型生产的特质,这与福建产业政策导向与自然/文化资源吸引有关.闽产青春片将闽地"山、水、岛"相融式自然景观与"坊巷"相依式人文格局再编码,建构出闽地"山-水-情"统一的想象消费空间.闽产青春片创造性地将空间景观与叙事节奏巧妙融合,将"气候叙事"作为"情动"修辞、"船舶叙事"建构起情感疗愈的叙事场所、以"建筑叙事"思维将建筑景观融入叙事机理.自此,闽产青春片成功建立起地域景观与爱情之间的想象空间,通过"记忆-影像-现实"的环形演进策略,承创闽南文化.

    闽产青春片空间策略福建文化影像转译文化表达

    福建电影《百年情书》中的地方性呈现

    黄林静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狭义的福建电影是指由福建籍影人或影企主创的电影,广义的福建电影是指具有福建元素的电影.影片《百年情书》作为一部广义上的福建电影,本文运用地方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影片的地方性呈现实践:一是运用现实物理空间与影像历史空间的交汇激发观众进行地方性二次建构;二是在表演中故事演进与性格塑造共同完成地方性的核心建构.通过虚实场景的交叠与人物的交响,凸显地方性,促成影片对独一无二地方性的传播.

    福建电影《百年情书》地方性

    芗城光影:早期漳州电影院形成与发展考述(1911-1949)

    王舒婷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11年漳州电影萌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早期漳州电影院的建设大致呈现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漳州芗城市区和石码镇两地,分别以北京路(市仔头街)、锦江道和打石街为中心,形成两处影院集群,并随时局浮沉发展、频繁更迭.漳州影院的建设发展,一方面仰赖与厦门电影产业的联动,另一方面也在市政改造后受交通建设、人口组成、商业消费结构等因素影响,还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促使"芗城"在中国电影放映产业的发展轨迹中留下独特印记.

    区域电影福建电影漳州影院放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