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个体异化:媒介四季下的时空错位

    杜萌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时间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的新特点,并以强势的姿态夺走了大众的注意力,成为新的时间标杆.在这一背景下,自然时间这一参考系式微,与之相关的四季叙事被媒介时间深度嵌入,出现了仪式化、碎片化、符号化、商品化的特征.媒介四季与现实四季的错位割裂了个体认知,产生空间、物界、行动、时间以及自我五个方面的异化.个体需要在加速的媒介时间同无法加速的四季轮转中去追求一种"共鸣",让自我不至于游离在世界之外,积极主动地同世界建立联系.

    媒介时间四季叙事技术驯化社会加速个体异化

    融媒体时代社会保障报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以工人日报"劳动保障"版为例

    李丹青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社会保障报道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面对融媒体的冲击,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做好社会保障报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我们需要思考、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工人日报"劳动保障"版的具体实践为例,探索融媒体时代社会保障报道如何实现创新突围,提升传播效果,彰显新闻力量.

    媒体融合社会保障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广播可视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黄守明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已经进入第十年.5G、云计算、AI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深度融合迈进.可视化是广播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方向.广播如何通过可视化传播在全媒体传播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本文首先探讨广播可视化的演变趋势,再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广播可视化发展面临内容产品缺乏创新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服务意识不足、传统盈利模式渠道收窄等问题,最后研究广播可视化的发展对策,以期待能为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全媒体广播可视化发展对策

    智能机器介入数字交往的技术逻辑与生态变革

    郭锦涛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智能机器具备了数字交往中的行动主体能力,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体现为自然语言模型与预训练技术带来的"类人化"升维,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和反馈强化学习技术驱动下的人机纵深协作.智能机器对人类交往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数字交往生态的一系列变革,其中,机器跻身交往主体位置打破了传统交往固有的人际对话模式;AI的深度应用形塑了双重媒介化的关系图示;人与智能机器的高维度融合则推动了数字交往环境的平等化发展.

    人工智能智能机器数字交往生态变革

    一人分饰多角剧情类短视频的个性化建构与情感联结

    孙毓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具有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特点,各类形式内容的短视频能够同时满足各年龄段受众的观看需求,其中,剧情类短视频的形式新颖,极具反转的情节变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受众的眼球,而由单人出演的一人分饰多角的剧情类视频创意性更高,同时也对创作者的表演形式和拍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短视频内容表现和传播效果(播放量、点赞量)来分析该类短视频通过个性化典型性实现的内容表达和人物塑造,并分析该类短视频如何通过场景性还原和现实性再造突出重围并产生对社会的影响.

    剧情类短视频一人分饰多角传播内容情感共鸣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毕丽雯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共情传播短视频中国故事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研究

    周敏段惠琼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拉斯韦尔5W传播学理论入手,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向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拓展的可能性,继而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及传播学的成果,尝试建立一个由三大板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维度(传播、效果和评价)、七大范畴(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及其次级范畴(如叙事再现、接触、信息值等)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该框架关注多模态符号对纪录片观影者观影体验的影响效果,致力于分析多模态符号与图像文字互动产生的观影效果,探讨多模态文化符号传播对符号接收者观影体验的最佳多模态表达方式.最后,本文以一部纪录片《万象中国》为例,验证该框架的实用性,展示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具有文化传承和现代创新的中国,提高我国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多模态话语分析分析框架中国传统文化万象中国

    "土味"短视频中的丑角形象与狂欢化现象反思

    李东筱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味"短视频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土味文化,它以短视频为传播载体,以原生态、乡土、市井文化为传播内容,以更加贴近民间生活的特征而受到普通大众的热烈追捧.近年来,"土味"似乎成为了流量密码,在资本的逐利下,一些斗怪争奇的丑角形象频频走入互联网瞩目的中心.巴赫金(Бахтин)的狂欢化理论似乎对这一现象有所指示,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土味"短视频中呈现出的丑角形象和狂欢化内涵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狂欢化理论"土味"短视频丑角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文科OBE实践教学探索

    张艳萍周华清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庞大的网络与新媒体岗位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快速增长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探索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式.通过分析国内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福建理工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新文科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利用学科优势,根据行业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特点,建立基于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团队,推进实战化的毕业设计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的联合实践教学模式.

    新文科网络与新媒体OBE实践教学新媒体运营

    互联网语言通货膨胀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李瑶于建华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的通货膨胀作为兴起于互联网交往语境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从文本、话语和社会实践中明确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语言通货膨胀所呈现出的堆叠表达和夸张情感产生于当前互联网交流的个体焦虑和对高效性的追求,背后也蕴含着个体对于传统话语规约的反叛,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被主流话语收编,更具有了表达的"合法性".

    语言通货膨胀网络流行语批判性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