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传播
东南传播

丛建安

月刊

1672-9579

dacong3936@163.com

0591-83328793;83324386

350001

福州市古田路7号东升楼702

东南传播/Journal Southeast Communi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刊载发表传播专业类学术研究和新闻传播、传播技术、科技类业务研究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带一路"倡议下影视文化塑造中国形象的共情研究——以《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为中心的考察

    闵媛春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级慢综艺《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以娱乐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故事,引发观众对中国形象的共情体验.综合心理学、美学和传播学有关共情的相关理论,以《花儿与少年》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小而美"的共情心理、"和合美"的共情传播和"共同美"的共情审美出发,分析"可信""可爱""可敬"在塑造中国形象中各自的特点和作用.研究发现,影视文化作为表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传播路径,要生产更多激发"共情"的良作佳品.

    "一带一路"中国形象共情影视文化《花儿与少年·丝路季》

    抖音UGC短视频对城市文旅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

    范喆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抖音UGC短视频赋予城市文旅形象新的内涵和新的传播特征,现今在构建和传播城市文旅形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立足城市内在特色和文化底蕴,注重建立多元协同机制、立体构建内容、多渠道推送与传播,官民协作共同推进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带动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

    抖音UGC短视频城市文旅形象传播策略

    AIGC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传播逻辑与纾解路径

    陈雨张炳旭
    8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及其引发的全球热潮,集机器智能和创新能力为一体的AIGC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生产形态,已然跃居世界关注的中心舞台.这一变革不仅推动了内容创作生态,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主导角色.AIGC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它的崛起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在互联网背景下,AIGC依托技术优势、传播优势、媒介优势,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媒介、跨领域、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此举对于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与提升作用,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重要借鉴.

    生成式AI传统文化融合传播

    解构"吸猫":猫咪网络流行语中的话语塑造和权力关系

    王一淳周轩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群体在面临社会剧烈转型和生存压力时,通过"吸猫"进行软性抵抗,在新媒体介质的辅助下,迷群创造并传播了大量与吸猫文化有关的网络流行语.吸猫迷群创造的话语体系带有强烈的群体风格,它将迷群与猫塑造为"主—仆"式对抗的权力关系,类似于青年在社会中与压力对立的状态,但作为"仆"的迷群并不因为"压迫"而痛苦,而是在得到猫的精神补偿后加深了迷恋程度,表达了青年渴望社会精神补偿的态度.本文探讨在当前社会剧烈转型和生存压力下,青年群体如何通过"吸猫"文化进行软性抵抗,以及这一文化背后的话语塑造和权力关系.在吸猫话语的塑造过程中,猫是话语的核心内容,迷群是话语的塑造者,而资本则借助了话语的力量创造经济价值.

    吸猫文化网络流行语话语风格

    数字化死亡伦理问题审思

    苏思怡于鹏亮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介的发展,数字化死亡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使得逝者与生者再度"重逢"成为可能,数字永生打破生死界限,在虚拟空间中不断上演着一幕幕生命不朽的传奇.数字化死亡本应具备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却可能衍生出一系列诸如冒犯数字逝者、侵犯逝者隐私权以及数字自我异化等伦理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技术与人的双向奔赴,更需要生者重新审视死亡的意义,为数字永生向善向好发展保驾护航,也让逝者得以善终.

    数字化死亡数字逝者逝者隐私数字自我数字永生

    连接·依赖·重塑:数字媒介对社会交往的现实重构

    曾晓亮刘泽琦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交往的不断演进,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媒介的迭代演进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催生了新的社交文化.在技术逻辑下,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被重塑,人-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数字化交往成为新一轮的交往范式,也因此衍生出遮蔽式交往、主体性消弭和场景化延伸等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社会交往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数字媒介数字交往社会交往重构

    粉丝生命与追寻现生:Z世代粉丝日常生活的情感结构

    曹超艳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星给予粉丝愉悦,也能见证粉丝成长.媒介接触自由、推荐的多元化、对世俗理念的抵抗是促使Z世代群体"成为粉丝"的三个缘由,明星与粉丝间的双向反馈与虚拟陪伴可以进一步延续粉丝对明星的情感,而明星形象的崩塌和粉丝现生发展的需求也会使粉丝情感发生断裂.追星既能帮助粉丝实现自我认同,延伸线下社交圈,也会让粉丝陷入舆论困扰与想象失控的矛盾中,产生诸多情感疲劳.探究追星情感脉络之于粉丝现实成长的生命意义,能够从深层次理解粉丝心理,为进一步引导粉丝行为提供借鉴.

    粉丝Z世代日常生活情感结构

    从"永远在线"到"数字戒断":用户断连的动因与策略

    梁轴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连接和断连是一组对立统一的关系.以"断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什么是断连,以及断连行为产生的因素和断连的策略.研究发现,信息过载、社交过载和对隐私的担忧是用户选择断连的主要动机;个体会从时空语境、媒介转换、重回现实世界交往三条路径进行断连实践.最后研究认为断连是与当下倡导的"连接文化"背道而驰的一种媒介抵抗行为,是用户主体性在数字世界的体现,是个体自我控制连接与不连接尺度范围的策略.

    断连数字排毒信息过载社交倦怠隐私忧惧

    国产女性向游戏玩家的身份认同研究——以游戏《恋与制作人》为例

    李梦璇成湘丽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向游戏市场的爆火引起了游戏厂商对女性玩家群体的关注.作为国产第一款女性向游戏,《恋与制作人》为女性玩家群体提供了形成自我认同、确定身份意识的新场域.女性玩家们通过游戏内的自我投射与剧情设计,生成兼具独立、平等、自由意识的自我身份认同.在游戏之外,女性玩家们以共同情感为纽带,通过社交平台共筑玩家社群,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下,新兴女性玩家群体面临被同化、被收编的身份游移;基于情感联结之上的文化共识、价值认同又为群体身份意识的建构提供了沃土.游戏这一亚文化领域既存在部分阻碍女性身份构建的因素,又赋予了女性玩家自我突围的可能与途径,这对游戏产业多元化、打破性别印象、凸显女性主体性、两性平等意识的萌发均有积极作用.

    女性向游戏《恋与制作人》青年亚文化女性玩家身份认同

    场景浓缩:表情包的使用与虚拟-现实的连接

    张晶金文龙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媒介情境论的角度出发,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从场景搭建、身份认同和泛情境性三个方面分析表情包作为场景浓缩实现的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在网络情境中,表情包是对现实空间的场景信息进行高度浓缩,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连接.具体表现为,表情包作为网络交往条件下的重要社交媒介,能够通过图片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搭建交流场景,从而实现虚拟空间中的情感互动;不同类别表情包的使用群体会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能够加强彼此间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互动;表情包结构和内容的简单性也可以实现对其所蕴含意义的泛指,从而降低表情包在聊天过程中使用的出错率.通过这三种机制,为表情包构建互联网话语体系,实现身体的拟在场.

    网络交往表情包媒介情境场景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