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徐子方

双月刊

1671-511X

skxbzf@163.com

025-83791190 83795426

210096

南京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校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关注传统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注重应用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学术史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研究,以推进学术研究与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创新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陈进华余栋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是习近平城市治理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城市治理共同体,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议题.正确把握城市治理共同体思想的精神要义及其时代境遇,深度挖掘"枫桥经验"赋能城市治理共同体的逻辑关联和创新意蕴,在城市治理共同体数字化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更深层次、更大领域的文明影响力,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增添新动能的实践之道.

    枫桥经验城市治理共同体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民国时期人体写生教学研究——以中央大学与上海美专为例

    赵澄李轶南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图像学方法描述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艺术系与上海美专的人体写生课图像,分析图像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还原历史原境.阐释两校艺术专业的办学理念、西画专业课程设置、西画教学师资、师生人体创作成果及人体写生教学情况.进一步剖析两校代表性学术观念对人体写生教学的影响以及两校人体写生教学的延续与发展.此研究反映了中国人体写生发展进程中阶段性成果,并在持续的努力中确立了人体写生教学在中国早期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为今天艺术院校西画专业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体写生的背后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在新旧思潮交织下的不同态度与立场.民国时期这两所学校的美术教育对引导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思潮、革新中国传统绘画、推进20世纪美术教育均起到积极作用.

    人体写生西画教学中西融合中央大学上海美专

    谈钱谦益评吴历"思清格老"的"格"

    孔叙仁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钱谦益79岁时作《桃溪诗稿序》中,征引刘道醇《宋朝名画评》的"思清格老",评论时年28岁的吴历.此评以吴历赠予钱谦益的《摹刘松年〈四皓图〉》中屋木人物表现出发,兼及吴历诗作,随即又归于吴历画作.但从清人到今人对钱序的引用中,往往缺乏对钱谦益原序的语境认知与对吴历早年作品的充分关注,漠视钱氏作序的时间点,甚至将"格老"解读成吴历老年时山水画风格的老辣.事实上,钱序中的"格"是以《宋朝名画评》中"屋木门""神品"画家郭忠恕、王士元为目标进行的发论,作为屋木画重点的法度标准才是其主要内涵.而钱序中的"老"则指以刘松年为基础,上追郭忠恕、王士元并远溯唐代李思训、李昭道,在唐宋院体绘画路径中的研味风雅.

    吴历钱谦益思清格老山水画屋木画

    清代武生童试中的"冒籍"问题

    李信厚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还是一项教育和文化促进制度.此项制度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促进民间学风的提升,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清朝"上承明制",通过科举考试取士笼络知识分子.然而,在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原则之下,冒籍成为清代科举的一大顽症,为了维护科举秩序,通过稽查户籍、严格廩生保结、验对亲供、严格选拔监考官员、制订严厉的惩罚制度等手段,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系统完备的冒籍防范机制.其中,"审音"这种方法对于预防冒籍,"端士习厚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代武生童试冒籍科举

    《春秋》决狱与复仇讨贼——明季"红丸案"引发的经学论争

    刘德州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季政事日坏,光宗继位后颇有革新气象,但服用"红丸"后暴崩.此事对士大夫群体的刺激很大,言官、礼臣纷纷上疏,请求从严查处,光宗时之首辅方从哲亦多受牵连,甚至被认为是主使进药之罪魁.尤其是孙慎行、魏大中等,援引《春秋》经义,追究方从哲弑君之罪.反对者则认为光宗"令德考终",并非崔、李之药所害,其间亦有引经义为佐证者.由于熹宗不问政事,朝局为党争所裹挟,围绕"红丸案"的争论亦被牵涉其中.尤其是东林与阉党之争,无疑助推了针对此案的争论之风.至于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经义纠葛,既是有关"红丸案"争论的内容,也是引发讨论热潮的原因之一.

    红丸案《春秋》决狱经学论争明季党争

    ABSTRACTS

    148-150页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