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京栖霞山舍利塔营造年代与形制来源考

    徐永利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栖霞山舍利塔营造者的官职升迁与权责,该塔的营建年代范围可以较精确地限定在公元961-964年之间.基于年代限定,该舍利塔形制的教派成分得到了梳理,并与南唐皇室、建造者以及栖霞寺的教派信仰变化做相关对照,最终将舍利塔形制主要来源集中到华严宗、禅宗等教派上.其他因素中,隋代舍利塔以及五代江南佛塔形制对南唐舍利塔的影响得到了着重分析,由此该舍利塔各部形制来源都得到了初步判定,其形制多元拼贴的特征得以揭示.

    栖霞寺舍利塔营造年代形制教派密檐塔

    宋元明铺钱葬俗研究

    葛林杰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铺钱葬俗盛行于宋元明时期,据放置方式及钱币数量,可分为散铺类、行列类、吉语类、北斗七星类、五星类、八卦洛书类.散铺类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元代中晚期至明代则以行列类、北斗七星类、五星类、吉语类等为主.各类铺钱分别具有辟除妖邪、安宁亡者、稳定墓穴风水、保佑子孙平安富贵等作用.由早及晚,行用者身份由下层官吏、平民向皇室成员及功臣后裔转变;铺钱的性质不断复杂化,逐渐成为道教信仰为主,兼具堪舆术及佛教因素的葬俗.

    铺钱葬俗佛道信仰堪舆术

    再谈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

    汪勃范东日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相关名称有堡寨、堡砦、堡砦西城、堡城、宝祐城、平山堂等,近来有学者就堡寨、宝祐城的位置范围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认识.基于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通过再次探讨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位置范围,可以认为传统观点就宝祐城位置范围的认识无误.南宋扬州蜀岗上城址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外围有土垄,是一座独立、完整的城池,其使用下限要晚于东半部分;文献记载中,南宋扬州蜀岗上城池的沿革较为清楚,淳熙二年(1175年)郭棣“依古城旧基帮筑堡寨”,绍定三年(1230年)李全“布置筑围”围堡砦西城,宝祐三年(1255年)贾似道“复广陵堡城”改称宝祐城,景定元年(1260年)至咸淳五年(1269年)间李庭芝包平山堂;另外,明代墓志文中有“葬于堡城之原”.综合来看,堡寨包括蜀岗古城的东、西两半部分,其范围与唐子城的基本相同,蜀岗古城北城墙东段上南宋时期的遗迹或与之相关;堡砦与堡寨相同,堡砦西城系蜀岗上的西半部分城池;堡城是宝祐城前后乃至现在蜀岗古城西半部分的称谓;宝祐城在蜀岗古城的西半部分,不可能包括东半部分,与堡寨名实均异;平山堂通过蜀岗古城西半部分西门外的瓮城及其南侧向南的高地与该城池连结.

    南宋扬州堡寨堡城宝祐城

    博物馆化的拓展:原因、进程与后果

    严建强毛若寒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对一些物品产生特殊情感,源于在其中发现了价值与意义,即“博物馆性”.确定了博物馆性,通过博物馆化的行为将其与现实时空分离,“物”转化为“博物馆物”,这就是人类的收藏.随着人类的认知深化及收藏活动的社会化,人类在越来越多的物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性”,博物馆物的数量与类型出现持续扩张,这一过程就是“博物馆化的拓展”.持续的拓展导致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的诞生.随着物作为意义载体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机构性收藏成为主流,博物馆物被视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被赋予更高的传播使命,由此深刻改变了博物馆的功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相应地带来博物馆组织结构,展览建设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一系列变化.

    博物馆博物馆化博物馆性收藏博物馆传播

    从机构到隐喻:批判博物馆学的路径

    尹凯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来自文化理论、国际组织和业界学者等多种声音形塑了博物馆世界的基本面貌,重新思考与探索博物馆的角色、定义、目的成为其时热议的话题.面对这样的社会变局和文化现象,博物馆世界出现了从实践博物馆学到批判博物馆学的转向:实践博物馆学从机构管理、组织结构、技术培训等应用层次规范博物馆的日常运作;批判博物馆学则从机构价值、展览制作、政治表征等学术层面诊断博物馆的传统活动.作为知识工具的批判博物馆学昭示着理解视野和研究路径的转向,即博物馆不再仅是一个建筑或机构,而是一种有效的社会隐喻或方法.在这一研究范式下,博物馆成为窥探当代社会处理现在与过去、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棱镜.

    博物馆批判博物馆学机构隐喻表征

    何以定义:基于博物馆学与博物馆学者的视角——从《博物馆学的历史:博物馆学理论核心作者》出发

    王思怡
    150-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京都大会见证了博物馆定义的发布、阐释、讨论及搁浅的全过程.博物馆新定义为何难产?新定义有何创新和缺陷?也许可以从最近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出版的《博物馆学的历史:博物馆学理论核心作者》(A History of Museology:Key authors of museological theory)出发,从博物馆学者的视角回溯“新博物馆学”与“科学博物馆学”,追溯ICOFOM在博物馆学理论探索上的历程,而这一历程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各时期博物馆定义的修订.从“人”的角度来审视当代博物馆学的发展路径,一窥各博物馆学思潮的分野、对话、融合与创新.

    博物馆新博物馆定义新博物馆学科学博物馆学博物馆学家ICOFOM

    新时代博物馆定位与宗旨的实现

    田甜王奇志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和文旅融合等多重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已从追求体量大、数量多进入到注重高服务品质、高文化效能和满足观众需求的转型新时代.随着博物馆服务领域不断延伸、观众体验方式日渐多元,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应在规划初期全面思考博物馆的基本属性、目标愿景和实现手段,并正确定位;每座博物馆在运营过程中需要从行业和个体双重视角思考定位和宗旨的准确性,深入挖掘本馆的独特资源;塑造符合宗旨表述的品牌形象,探寻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不断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营造更加优质的综合文化服务空间.

    博物馆定位宗旨品牌体验

    学术、普及与雅俗共赏——故宫博物院2008-2019年书画展览概述与思考

    曾君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2008-2019年举办的古代书画展可分为常设展和专题展两类.常设展题目确立的要点是发挥藏品优势,塑造品牌展览.专题展在策划上注重学术性和普及性的平衡;主题阐释上重视多角度解读,以一件经典作品带动一个主题;部分展览采用阐明艺术家艺术渊源、本人艺术特点和成就、其艺术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之三段式展览结构.总体而言,书画展应以学术研究为前提,阐释方式应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在策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古代书画材质的特殊性和文物保护相关规定,尤其要考虑文物休眠期,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举办古代书画展的战略目标是雅俗共赏,在战术操作上可以雅俗分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博物馆古代书画展临时展览展览阐释学术性普及性故宫博物院

    从“藏·天下展”到“仰之弥高展”——南京博物院书画展策展思考

    庞鸥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的书画展需要学术研究作为展览的支撑.以南京博物院“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青藤白阳——徐渭、陈淳书画艺术特展”“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为例,展前的学术研究保证了展览内容的学术性、普及性和适当的延续性,是展览成功的基础与保障;在展陈方式上,策展者也根据研究成果为观众设计了合理的参观导引路线,突出重点展品,通过说明牌的设计、合理的布局、零距离观展等方式加大对书画作品的导读,探索“全貌展陈”,收到良好的展陈效果.

    博物馆书画展策展展览内容展陈方式南京博物院

    苏州博物馆学术型书画展览的剖析与探讨

    许洁杨艺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博物馆自2012年至今打造了一系列以古代书画为主的极具本馆个性与特色的展览.这些展览是根据苏州的城市精神与气质,结合苏博书画藏品状况而量身定制.扎实的学术研究是做好书画展览的基础.苏博实行展览项目制,由展览组、图书研讨会组、宣传教育组、文创组、多媒体开发组形成策展团队,策展团队从内容落地、展品选择、形式设计、教育宣传等方面将展览目的和主题以观众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成功的展览要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要努力让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共鸣.好的书画展览要重视新媒体的宣传.要展教结合,配合展览设计与内容相关的观众教育活动、科普读物等;同时,要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览,多层次的展览内容和多元化、多维度的手段能辅助观众更深入地参观、体验和学习.

    博物馆书画展览学术型展览释展博物馆新媒体博物馆教育苏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