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宁国灰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4-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现的36个周代土墩进行了抢救发掘.该土墩墓群有一墩一墓、一墩多墓和空墩三种形制.其中D2为一墩三墓,M1、M2、M3皆为竖穴浅坑式,M3墓底铺有石棺床.随葬品有印纹硬陶罐、印纹硬陶瓿、原始瓷碗、夹砂陶鼎等.D2墓葬年代为春秋早中期,这也是灰山土墩墓群的主体年代.此次发掘为皖南土墩墓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安徽宁国灰山土墩墓春秋早中期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6、2017)动物遗存分析

    宋艳波乙海琳张小雷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动物遗存1570件,全部为哺乳动物,可鉴定属种包括猪、梅花鹿、狗、牛和兔.猪和狗是先民饲养的家畜.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构成都显示出猪是先民利用最多的动物.遗址猪群以家猪为主,死亡年龄结构显示出家猪饲养水平较高.家猪除了可以为先民提供肉食外,可能还具有其他特殊意义.先民依靠饲养家猪来获取主要的肉食资源,同时也狩猎少量野生动物来补充肉食资源.

    金寨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动物遗存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2017)植物遗存分析

    杨凡段绮梦张小雷靳桂云...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寨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皖北地区,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该遗址2017年的浮选和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时期,粟是金寨聚落主要的农作物,其次是水稻,这与淮河中游其他遗址的情况一致.淮河流域从东南向西北稻的比重逐渐降低,可能是受到气候条件限制或稻作农业传播速率的影响.植物遗存的空间分布显示金寨聚落的水稻在东区加工、北区消费,粟黍的加工和消费都集中在东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区域的居民具有不同的食物偏好或等级差别.此次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植物遗存较少,可能和该时期聚落居住区的迁移有关.

    金寨遗址植物遗存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农作物结构

    器物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分化——以新岗崧泽文化聚落为例

    穆东旭
    12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州新岗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聚落存在两种社会组织形式: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属群体;二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生产分工为基础的性别、生产群体.新岗遗址作为一个低等级聚落,玉器资源十分匮乏,玉钺的出现表明聚落权力的分化,同时这种权力正以稀有资源作为载体加以展现.

    新岗遗址崧泽文化社会组织生产分工

    花墓地玉器再认识——兼论中国史前时期海岱系玉器文化的形成

    栾丰实袁波文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厅墓地出土玉器主要有大汶口文化自身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两部分.长方形钺、环璧类玉器和各种耳饰,应是大汶口文化的自身因素.刻有神徽的玉琮、琮形管、玉璜、玉梳背、刻有神徽纹样的玉锥形器和有段玉锛以及多数串饰,则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花厅墓地之前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海岱地区玉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尚未形成独立的玉器文化体系.到花厅墓地时期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在良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形成以玉钺、大型玉刀、各种环璧、牙璧及梯形绿松石耳饰等为基本内容的海岱系玉器文化.这一玉器文化体系的形成对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玉器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花厅墓地玉器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海岱系玉器

    山东临淄两醇墓地的性别考古研究

    李首龙井中伟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周时期齐国平民两性墓葬在使用壁龛、器物底箱、陶纺轮、铜带钩、铜兵器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与当时的文化观念、社会分工、社会财富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墓葬面积、棺椁重数、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使用仿铜陶礼器等多种因素表明,男性的社会财富与地位整体高于女性.家族形态的变化对两性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族内部的亲缘关系逐渐淡化,而婚姻关系逐步增强.

    东周时期两醇墓地性别差异财富与地位社会关系

    让文物“活起来”:策展再塑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

    许潇笑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让文物“活起来”是近年来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强调文化遗产的社会利用,是新博物馆学在中国博物馆的本地化实践之一,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值得审视与反思的问题.“活起来”的内涵其实是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近代博物馆需要向现代博物馆转型,在“知识性”“公共性”与“体验性”三个维度上与社会构建一种新的互动关系.这种新关系的构建在展览实践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四种策展思维方式的转变来改变博物馆的社会表达方式,包括以“文化诠释”为视角丰富展览的叙事性、以“空间经验”为中心充盈展览的体验性、关注“复数性”激发公众的主体性以及联系“当代经验”构建展览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新博物馆学展览叙事展览体验观众参与

    历史类展览中的叙事: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反思

    胡宇哲
    15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叙事是当代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尤其关注过去如何被表现出来并为大众所理解.近年来博物馆学也在进行某种“叙事转向”,博物馆的历史类展览可被视为一种叙事,同样为大众提供理解过去的途径.但历史类展览与历史叙事之间的关系仍有待深入研究,当代史学理论可为之提供思路.由此出发,不仅要重视展览本身,也要重视博物馆作为一个空间的配合作用,将展览和博物馆视为一个整体.同时,在设计历史类展览时,不能仅将藏品展示出来,更应该思考通过藏品形成怎样的历史叙事,以及如何形成这样的历史叙事.

    博物馆历史类展览叙事史学理论

    外向化:博物馆物的嬗变与知识生产——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为例

    王艳秋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的“外向化”体现在“物”与知识两个层面.“物”的嬗变与展览叙事紧密相关.从独立的“物件”到组合的“物证”,观众对叙事的接受情况也在改变.为了更好地传播“物”的文化意义,加强双向互动,展览中的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此时“技术物”就出现了.“技术物”是一种与空间要素紧密融合的媒介景观,它与物件和物证不同,既不直接展示客观物理信息,也不简单地印证知识.在外向化进程中,景观叙事或许是一条新的知识生产路径,帮助博物馆突破封闭的内部循环,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社会的智力资源.

    博物馆博物馆物外向化知识生产展览叙事景观叙事文化传播

    “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的综合观察

    陶阳
    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年8月,南京博物院、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展览在叙事、表达和服务延伸等方面都有创新探索.在展览叙事方面,展览通过区域文明的比较讲述了两种文明在不朽、生活、权力和生灵等方面的故事.在展览表达方面,展览的内容和形式设计都采用对比表达,空间布局讲求对称之美,展示空间融合红、蓝两色形成视觉冲击,照明设计合理运用光与影,以及墙面装饰采用实用性与装饰性俱佳的吸音板,这些不仅突出了展品,也烘托出展示气氛.在展览延伸服务方面,展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紧扣主题的文创产品和宣传推广等尽可能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体验提供给公众.

    博物馆展览对比叙事展览表达服务延伸“法老·王”展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