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文化
东南文化

徐湖平

双月刊

1001-179X

025-84806201

210016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号

东南文化/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科学专业刊物。以江苏省为主,兼及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湾等东南地区的文物,收有考古学、民俗学、博物馆学、区域史、艺术史等方面的具有学术性的论文或馆藏文物、考古发掘、民俗调查等方面的资料性简报、报告、省内有关学科的学术活动的消息报道等。该刊注重从文物、考古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角度出发,研究探讨中国东南地区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以此构成它的鲜明特色。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晚唐五代墓发掘报告

    江宁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4-78,中插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发掘出4座单室砖墓,据其形制结构及出土文物的特点,可判断皆为晚唐五代时期.M2出土的"中和二年"买地券是南京地区唐墓同类遗物的首次发现.这4座墓葬形制清楚,时代明确,为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晚唐五代时期的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汤山晚唐五代墓葬中和二年买地券

    异域与本邦:战国晚期至汉代前期的银质器皿

    史明立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晚期至西汉前期,中国腹地的多座高等级墓葬中集中出土了一批银质器皿.铭文信息显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来自同一或有着密切联系的生产或使用中心.而因地理、历史等原因,与欧亚草原有着颇多交往的秦国,在这批银器的生产、使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广泛使用银质器皿并非古代中国腹地的文化传统,在西亚地区则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传统很可能经由流动于欧亚大草原的游牧人群传向东方,通过秦国的仿制、使用,进而流向各地.这批器物在材质和工艺上的异域之风,与模仿中国传统青铜器制作工艺、装饰手法、器形等所表现出来的本土之风,体现出中国腹地的人们,将异域方物通过类比本邦物品的方式,转化为财富指征,纳入本地传统的尝试.

    战国银质器皿秦国异域本土化

    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墓主再认识

    刘萃峰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鞍山朱然墓南侧的雨山一号墓,被学者认定为朱然家族墓,具体来说,有朱然之父朱治与朱然之子朱绩两种观点,但两种观点均无坚实证据.综合墓葬大小与墓中石门可以看出,该墓规格高于朱然墓不少,而朱然家族中并无官爵远高于朱然之人,因此墓主当非其家族成员.两墓之间距离、朝向接近的情况,则可从赐葬的角度考虑.而墓中的石门则极有可能是孙吴宗室墓的特有形制,该墓墓主当为孙吴时期的某位宗室,不排除其为孙桓的可能.

    朱然墓朱然家族墓孙吴宗室墓石门赐葬

    南京石子岗南朝墓"龙""虎"壁画砖的拼装及研究

    王汉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石子岗南朝墓墓壁用壁画砖拼镶砌成,却未能拼装成完整的图像.拼接其中砖面有"龙""虎"的壁画砖,一可以复原不见于其他墓葬的羽人戏龙或羽人戏虎砖印壁画,二可以藉此给壁画砖分类并确定年代,同时建构相关题材砖印壁画的发展脉络.

    南朝石子岗墓砖印壁画羽人

    由叠唇碗的发展轨迹试析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

    汪发志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叠唇碗为切入点,可以从微观视角探讨白瓷南传和青白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叠唇碗的传播轨迹表明,早期青白瓷的确受到北方白瓷的影响.青白瓷的源头应在皖南和江西地区,之后向湖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传播.南宋时期,叠唇碗基本绝迹.宋末元初,青白瓷泛青的特点淡化,南方白瓷进入新的时期.

    青白瓷南方白瓷叠唇碗起源传播

    唐宋墓葬出土人首鱼身俑研究

    丁子杰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首鱼身俑是唐宋墓葬中时有出土的一种镇墓神怪俑,唐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五代两宋时多见于南方,分布和使用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其内涵在唐宋时期亦有不同.在唐和五代,它是镇墓压胜、丧葬礼制的一种表现,而在两宋时,则和道教思想关系密切.

    人首鱼身俑镇墓神怪俑丧葬礼制道教

    北宋李彬夫妇墓出土五星俑研究

    吕瑞东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8年底,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中出土一组定名为五星俑的神怪俑.五星俑的形象与佛教中的五星形象基本一致,墓葬中的五星俑及佛像组合也与炽盛光佛图像组合相似,墓葬中随葬的五星俑应属佛教系统.唐宋时期,密宗炽盛光陀罗尼信仰流行,人们认为供奉炽盛光佛能达到"禳灾祈福"的效果,墓葬中随葬五星俑应该是佛教信仰在墓葬习俗中的反映.

    北宋李彬夫妇墓五星俑炽盛光佛佛教

    西方博物馆殖民背景藏品返还的伦理探究

    杨谦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博物馆应对殖民背景藏品返还诉求的伦理体系,由之前直截了当地拒绝返还,逐渐转向当下的提倡双方沟通与对话,鼓励在协商过程中加大殖民背景藏品的"来源研究"力度.这种转变一方面得益于在博物馆去殖民化运动的影响下,以非西方视角对殖民背景藏品价值和流转方式的再认知,以及各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等的实践推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经历了多种博弈方式之后,博物馆意识到返还诉求的应对得当可以让其转危为机的利益导向.尽管当下西方博物馆表现出坦诚地面对过去、反思不正当殖民历史的态度,但在伦理上并没有无条件地支持返还,藏品的直接返还并非博物馆应对之下的首选之举.

    西方博物馆殖民背景藏品藏品返还博物馆伦理道德

    艺术博物馆藏品出售:一个富有争议的藏品管理工具

    李精明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品出售是西方博物馆藏品退藏的一种处理方式.它已经成为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一项必要的藏品管理工具.藏品出售的效用与风险并存,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藏品管理工具.艺术博物馆藏品出售的缘由、标准、资金用途和影响表明,藏品出售能够帮助艺术博物馆筹集资金、减轻收藏负担、提升整体收藏水平、实现艺术博物馆的宗旨等.同时,藏品出售也可能使博物馆陷入风险之中,如违反公众信托、打击潜在捐赠者、影响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等.

    艺术博物馆藏品出售藏品管理藏品退藏出售标准道德标准

    馆藏文物的影像传播与历史认知研究

    刘佳静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学和传播学为我们认识和定义博物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框架.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建设、文物传播、历史认知提供了良好的影像支持和传播环境.博物馆是一个融合知识、文化、记忆的媒介体系,表达关于历史更迭、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表征和洞见.在新技术影像的支持下,不仅有馆内影像的再现与体验,还有传统影像的阐释与塑造和新媒体影像的呈现与传播.这些不同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渠道,通过符号、情景和互动巩固历史知识、建构历史记忆、强化历史思维,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勾勒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博物馆文物影像传播媒介历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