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南学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南学术
东南学术

双月刊

1008-1569

dnxsh1@126.com(政法社教);dnxsh2@126.com(文史哲);dnxsh3@126.com(经济与管理)

0591-83739507

350001

福州市柳河路18号

东南学术/Journal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追求庄重、严谨的办刊风格,认真、扎实的创新精神,敏锐、深刻的探索意识,鲜明、正确的学术立场;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勇于探索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保持学术品位的同时具有现实敏锐性,以实现学术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一大市场视域下财政补贴公平竞争审查的优化路径

    陈灿祁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歧视性财政补贴政策会扭曲市场竞争机制,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既不利于地区之间资源优化配置,也会导致多种市场分割、分裂、分散,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自我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来,财政补贴政策就属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审查对象.从财政补贴公平竞争审查的实践来看,目前仍存在审查动力不足、审查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审查实效不佳.而部分地方政府因缺乏竞争基因规制模式、财政补贴政策工具观偏差等严重制约了财政补贴公平竞争审查目标的实现.因此,应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促进竞争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协调为制度依归,通过制度环境竞争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将公平竞争审查与营商环境优化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强化地方政府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的内生动力.此外,还应推进区域公平竞争审查协调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场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统一大市场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市场分割公平竞争审查

    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关于否定的逻辑演进

    陈曼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三位思想家均看到否定是推动事物自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黑格尔站在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以规定了的否定扬弃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两极对立,建构了理性同化、吞噬差异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释放黑格尔辩证法中被思辨体系禁锢的否定,使否定之否定成为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理论,为辩证法革命性的彻底发挥铺平了道路;"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拉康精神分析之"空无"继承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解读,在结构性的自我对抗中寻找资本主义体系失败的必然性.从根本上看,黑格尔将绝对理念作为否定的主体,齐泽克将否定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视差分裂,马克思在政治学或社会学的层面上实证性地理解否定,呈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精神.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一种巨大的超前性扬弃了齐泽克的绝对否定论.

    黑格尔马克思齐泽克否定革命

    信息传播中的信念与行动:机制解释的意义化建构

    臧雷振盖建泽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传播中常面临"谣言变现实"的情形,此类"自证预言"挑战了因果分析的传统路径.从方法论视角切入分析发现,在解释信息传播中信念与行动的因果关系时,机制解释相比规律性因果与概率性因果存在优势,但其也面临由于简化行动者主观意向来源而产生的"弱稳定结构"挑战.为此,以文化情境为基础分析单位,由对象、符号与诠释三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迭代过程所构成因果链条的意义化建构思路,促进了因果机制解释结构的稳定性.

    机制解释意义化建构信息传播民生保障自证预言

    数字时代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差异

    任勇周芮
    14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是理解地方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新型技术要素的加入对其变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数字时代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差异的影响要素可以概括为组织情境要素、制度变化要素与行为过程要素,在这三种要素影响下会形成改革行为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形成过程可总结为组织情境互动、制度变化能动与行为过程联动.在此分析框架下,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数字时代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差异可类型化为数据集成型行为、平台驱动型行为与场景应用型行为.

    数字政府行政审批政府行为"高效办成一件事"

    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曹冬英王少泉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我国兼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了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然而,部分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长时间明显偏向单一驱动,尚未有效依托双轮驱动强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协同和联动来消除非均衡困境.从经济性、能力性和观念性因素来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部分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实现双轮驱动所需的经济条件有待优化、能力有待增强、理念支持有待强化.据此,应进一步优化实现双轮驱动所需的经济条件、增强所需的能力和理念支持,有效强化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公益参与的影响

    刘志阳孙孟子陆亮亮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是参与社会公益的有生力量,数字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激发了农户公益参与热情,但相关理论机制仍然是模糊的.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进行论证可以发现,数字技术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参与公益活动.数字技术使用通过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户社会互动和提升农户同理心水平推动农户参与公益活动,数字技术影响农户公益参与存在三重效应,即收入溢出效应、社会互动效应和同理心效应.村庄人力资本水平、村庄集体行动频率和村务信息透明度越高,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公益参与的促进作用越强.利用数字技术激发农民群体的公益潜力,提高广大农户对慈善公益的参与度,有利于汇聚更广泛的公益力量,支持我国社会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农户公益参与社会创业

    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非智能":"幽灵劳动"的运行模式及其堆栈机理

    陈良斌闫晋齐
    17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非智能是指那些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劳动,因其鲜为人知而被称为"幽灵劳动".它主要承担客体信息传递与智能行为实现的角色,构成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运行以众包劳动与外包劳动为主要模式.人工非智能的出现是源于"人工智能二进制协议"与人类智能之间不兼容的矛盾.因此,人工非智能其实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一个短暂的"混合态",其本质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后,由于新的生产资料尚未成熟,资本为保证剩余价值攫取而吸纳的剩余劳动.而人工非智能之所以"幽灵化",是宏观上资本的"脱实向虚"和数字主权的缺场、中观上职业承认机制的结构失衡、微观上堆栈层级的用户界面遮蔽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工非智能幽灵劳动平台众包堆栈机理

    虚幻的"数字利维坦":人工智能异化现象的哲学思考

    贾云飞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交往方式.数字技术原本可以凭借大数据全局式地把握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遗憾的是,它却在资本的裹挟下依靠极致的算法控制,构造出规训和监视所有人的"数字利维坦".在"数字利维坦"中,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物体系俨然化身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相比之下,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创造性,沦为了为生产数据而生的"工具".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作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数字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发展到下个历史阶段前必然经历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揭露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虚幻面孔,将人从"数字利维坦"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数字利维坦人工智能唯物史观异化ChatGPT

    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与话语建构

    王兆胜
    19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是一个宝藏,它重视趣味、人生味、文学味、地理味,既受到中国古代"味论"的影响,又有自己的探索创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主要是向西方看齐,并从诗歌、小说、戏剧这些受西方影响较大的文体获得理论资源,少有人关注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当然,目前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还比较零散,标识性不强,缺乏古代"味论"的经典性,需要通过辨析和强化"散文味"等,建构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话语体系.

    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味论文学味散文味话语建构

    跨越文学之维: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文类特征与价值探析

    吴琼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可以看作当代文学遭遇边缘化困境后的一次自救行动,它试图与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类序列中边界含混的纪实写作类型划清界限,但其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与书写真实经验的诉求,实际与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依循了相似的现代性逻辑,即建构现代人文学知识视野与言说"真实"的历史关联.作为书写现实的文类,中国非虚构写作并非只是提供一种书写"真实"的新形式,或只是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文化政治语境中的同义复现,而有着更广阔的可能.非虚构写作真正的历史潜能在于其出场触发了当代文学乃至文学内部的结构性反思,其背后潜藏着跨越现代人文科学和媒介之边界的社会文化政治变革的多重可能.

    非虚构写作当代文学报告文学跨语际实践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