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陆碰撞带深熔变质与花岗岩成因

    郑永飞陈仁旭高彭
    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陆碰撞带是地壳岩石发生深熔变质和花岗岩浆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超大陆发生聚合和裂解过程的关键位置.对深熔变质作用的理解有助于揭示地壳分异过程和花岗岩成因等诸多问题,同时对威尔逊旋回过程中超大陆动力学的理解有重要启示.在大陆碰撞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动力体制会从挤压变成拉张,地温梯度会由低变高,从而形成时空分布不同、矿物组合各异的变质岩和岩浆岩.在大陆碰撞和俯冲的挤压阶段,变质温压比值较低,只有硬碰撞引起的地壳加厚产生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深俯冲导致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不会发生深熔变质作用.在大陆深俯冲结束之际,板块界面动力体制由挤压变为拉张,受到超高压变质的地壳会以岩片状沿俯冲隧道发生逆冲折返.在大陆碰撞后阶段,一旦碰撞带岩石圈地幔发生减薄,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主动张裂,上覆地壳就会在高的地温梯度下发生巴肯型深熔变质作用,从而形成大量的花岗岩.因此,地壳深熔变质和花岗质岩浆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圈厚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虽然幔源镁铁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是大洋俯冲带之上花岗岩形成的常见方式,但是地壳部分熔融才是大陆碰撞带花岗岩浆作用的典型方式.地壳岩石性质是形成不同类型花岗岩的关键,I型和S型花岗岩分别主要来自于变火成岩和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而A型花岗岩则起源于堆晶或残留体的部分熔融.脱水熔融和水化熔融是产生花岗岩浆的两种基本物理化学机制,二者可在同一区域内发生,构成脱水-水化耦合的部分熔融机制.大陆碰撞带作为古板块缝合带,也是构造薄弱带,易于发育大陆主动张裂,这是在碰撞后阶段深部陆壳脱水-水化耦合熔融直至浅部陆壳部分熔融的主要构造机制,结果形成花岗岩-混合岩-麻粒岩高温岩石组合.一般来说,超大陆聚合阶段与碰撞挤压背景下的变质作用相关,而超大陆裂解与主动张裂拉张体制下的变质作用相关.虽然大陆张裂未必都能成功,但是其中夭折张裂在业已汇聚板块边缘最为常见.因此,夭折大陆张裂与陆内深熔变质作用和花岗岩浆作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也是正确认识超大陆聚合之后到裂解之前陆内地质过程与构造演化之间关系的关键.

    大陆碰撞深熔变质花岗岩浆大陆张裂陆内造山化学地球动力学汇聚板块边缘

    贝加尔裂谷构造发育的主控因素:基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

    王盟楠李江海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加尔裂谷位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萨彦-贝加尔造山带的拼合部位,两侧岩石圈结构及流变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复杂.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正演贝加尔裂谷区岩石圈形变过程,探讨下地壳流变性及先存薄弱缝合带对贝加尔裂谷构造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裂谷伸展中心两侧岩石圈下地壳流变学性质差异导致应力向造山带一侧传递,裂谷两侧发育不对称的构造样式,其中造山带一侧主要为大区域的铲状断层,而在克拉通一侧主要为小范围的高角度正断层;当岩石圈拼合部位存在先存薄弱缝合带时,会限制应力向造山带一侧传递,导致造山带一侧断裂的发育规模减小,裂谷呈现"窄且深凹陷"的不对称构造特征.

    贝加尔裂谷下地壳流变性薄弱缝合带构造发育数值模拟构造地质

    库车坳陷三叠系塔里奇克组沉积与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张荣虎王正和余朝丰杨钊...
    4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塔里奇克组源-储共生,但勘探认识程度低,储层基础研究尚未开展.结合露头-钻井沉积特征、物性测试、薄片鉴定等资料研究认为:塔里奇克组因砂/砂砾岩与暗色泥岩或煤层交替而呈源-储互层的"三明治"结构;砂岩主要为岩屑砂岩,但随颗粒变粗,石英含量有增高的趋势;砂岩处于中成岩阶段,压实作用是最主要的减孔作用,溶蚀作用是最明显的增孔作用,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随石英颗粒含量增高,孔隙度有增加的趋势,且随着砂岩粒度变粗,孔、渗有变好的趋势;沉积相是控制储集性的关键因素,分流河道砂岩/砂砾岩是最优储层;塔里奇克组砂岩物性与巴什基其克组、阿合组等重要油气储层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在北部构造带发育较厚的Ⅱ-Ⅲ类规模性储层,且被夹持在煤层和暗色泥岩优质烃源岩中,对寻找中深层常规-非常规型构造-岩性油气藏意义重大.

    储层特征塔里奇克组上三叠统库车坳陷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

    山前冲断带砂砾岩储层发育机制及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12区为例

    宫清顺刘占国王波朱超...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为大型山前压扭冲断构造带,该构造带上的昆北油田切12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厚层冲积扇沉积的砂砾岩储层.明确储层微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对冲断带砂砾岩储层评价与油藏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铸体薄片、X-衍射、扫描电镜、常规压汞与恒速压汞等测试分析资料,系统研究冲积扇砂砾岩储层微观特征,明确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切12区砂砾岩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低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具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发育2类储层结构模态、4类储集空间类型、4类储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为低孔、特低渗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为早成岩阶段B期.在砂岩动力成岩作用相同的地质背景下,成岩作用对储层改造的影响是相对均衡的,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差异而导致的碎屑组成与结构差异,泥质含量是储层发育程度差异的主控因素,明确泥质含量上限为8%,颗粒分选对储层性质起重要控制作用.建立了基于泥质含量、物性、孔隙结构和产能指标的储层评价分类标准,将砂砾岩储层划分为4类;运用该认识指导油藏综合治理,并取得应用实效.

    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山前冲断带冲积扇砂砾岩储层控制因素石油地质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潮流改造的砂质海底扇沉积

    王家豪庞雄王华柳保军...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浅海扇和底流改造作用的较多发现对深水扇术语、鲍马序列等传统认识带来了挑战,有待进一步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海底扇油气勘探的重要场所之一,中新统珠江组SQ21层序(层序底界年龄21 Ma)是该凹陷砂质海底扇发育和油气发现的主力层位.采取岩心观察与测井相、地震反射结构、地震地貌分析相结合,揭示了该层序下降期体系域和低位体系域发育为数众多的海底扇,由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和席状朵叶体构成,在地震属性图上分别表现为均方根振幅高值条带和朵状形态.上陆坡带重力流水道由块状-递变层理中-细砂岩、波状层理粉-细砂岩组成,具有正旋回、箱型-钟型测井相、水道充填地震相等识别标志.其中,波状层理粉-细砂岩夹较多泥岩纹层,局部表现为单粘土层和双粘土层构造,且富含潜穴、生物扰动构造和菱铁质结核,指示该时期海平面大幅下降直至陆架坡折以下,上陆坡带逐渐演化为浅海环境,导致研究区砂质海底扇发育及其重力流水道沉积在上陆坡带遭受明显的潮流改造.地震地貌分析方法的应用,保证了潮流改造型海底扇沉积相的准确识别.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表明,鲍马序列可以是底流改造成因;"深水扇"术语并非广泛适用.

    中新统海底扇底流改造作用重力流鲍马序列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沉积学

    川西南二叠纪火山岩喷发古地理环境及演化

    熊绍云史志伟周刚苏旺...
    8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川西南二叠纪火山岩喷发古地理环境及演化分析,旨在明确火山喷发时古陆位置及分布,从而圈定有利储层分布.利用火山岩中代表喷发古地理环境的系列标志,结合室内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及火山喷发前岩溶古地貌等分析,认为该地区火山岩喷发古地理环境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类.火山喷发时古地理环境受控于康滇古陆的形成与演化,火山喷发早期,东吴运动第二幕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导致康滇古陆形成,海水由石棉-天全一带向南北退去,仅在研究区南部的石棉-汉源-峨边-珙泉一线以南地区和北部的宝兴北部一带保留海相沉积环境;中-晚期,宝兴及以北地区继承了早期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甘洛-马边-盐津一带由缓坡沉积环境演变为滨岸沉积环境.二叠纪火山喷发时,川西南地区为古陆,成都-简阳一带发育的熔结凝灰岩和熔结角砾岩,溶蚀孔洞发育,储集性最好,是目前四川盆地二叠纪火山岩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周公山-宜宾一带发育的自碎角砾岩,由于处于溢流相上部亚相,火山喷发间歇期的风化淋滤作用产生溶蚀孔洞,储层较好,周公山地区获得油气突破,证实了其油气勘探潜力.

    二叠纪火山岩火山喷发古地理标志古地理演化川西南地区

    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边界变迁及其沉积物源响应

    高崇龙王剑刘明罗正江...
    10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准南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特征及其物源-沉积体系演化,对准南山体年龄及侏罗-白垩系砂岩碎屑成分、砾岩砾石成分、重矿物、古水流及砂体展布等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计算原盆边界距离,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原盆边界变迁及其沉积物源响应.准南西段山体隆升整体早于中段和东段,侏罗-白垩系物源以再循环造山带沉积岩系母岩为主,原盆距现今边界平均距离在22.2~67.0 km之间.准南西段受控于南北双向物源体系,中晚侏罗世原盆边界发生明显萎缩,并受车莫古隆起演化影响显著;中段受控于南部物源体系,原盆边界在中侏罗世早期前发生持续扩张,随后持续萎缩;而东段在侏罗纪原盆边界持续萎缩,且博格达山自中侏罗世开始持续隆升使区域物源沉积体系发生显著变化.整体上,现今西段和东段区域在晚侏罗世距原盆边界距离更近,近源沉积体系规模连片砂体较发育,而中段在整个侏罗纪距原盆边界较远,远源沉积体系使规模连片砂体不甚发育.早白垩世,整个准南南部边界已基本萎缩至现今盆地边界附近,但区域湖泛作用使近源沉积体系分布局限.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盆地边界沉积物源石油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新认识

    田刚杨明慧宋立军邢舟...
    12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特征,利用1:20万航磁数据和地震资料,结合盆内基底岩样和周缘前寒武变质岩系的岩石组合、岩石磁性、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最新研究进展,分别对基底一级断裂和基底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明确盆内基底各区时代属性基础上,尝试恢复了基底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过程.盆地基底结构整体上受4条一级断裂控制,将其分为5个二级构造单元.各构造单元岩性为周缘太古-古元古界向盆内的延伸,高航磁异常带主要由太古宙块体反映,负航磁异常带主要由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岩反映,显示北东横向分块的特征.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包括>2.2 Ga北部洋壳俯冲早期阶段、 ~2.2~1.95 Ga俯冲-弧后NE向伸展-表壳岩类沉积阶段、~1.95~1.85 Ga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碰撞-弧后NE向伸展区闭合-形成西部陆块阶段、~1.85~1.80 Ga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东部碰撞-NE向构造被改造-形成近南北向中部造山带阶段.

    演化过程基底结构基底断裂航磁数据和地震资料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

    东濮凹陷北部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地层水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

    吴宇辰刘一锋金爱民周勇水...
    140-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濮凹陷北部沙河街组盐岩发育,流体特征受其影响明显,但目前对盐岩发育区的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还十分薄弱.以文留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四段为研究对象,采集砂岩储层内流体包裹体样品,对其进行镜下观察、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有3期油气成藏,主要成藏时间为0~8Ma和22~30 Ma.地层水在24~30 Ma呈现局部淡化趋势,24 Ma至今矿化度又逐渐升高.地层水淡化期、油气成藏高峰期、地层压力泄压期三者呈现出高度耦合,并据此建立了流体运移模式.地层水矿化度值的演变反映其运移过程,同时也指示了伴随地层水运移的油气运聚方向.淡化地层水有助于次生孔隙的生成,改善储层物性,而过饱和流体则可能会对储层产生不利影响.

    地层水淡化流体演化流体运移油气成藏沙河街组石油地质

    断陷盆地火山地层构成要素特征及地质意义:以吉林省九台全取心井下白垩统营城组为例

    户景松唐华风余雪英黄玉龙...
    15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山地层具有特殊的时空属性和地质记录特征,但在盆地充填分析时未引起足够重视.为进一步明确火山地层的地质属性,利用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全取心浅钻井(营一D1和营三D1井)资料开展火山地层构成要素特征及地质意义研究.营一D1井营城组一段和营三D1井营城组三段火山地层分别识别出3个和2个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10个和8个喷发整合/不整合界面.根据喷发间断不整合界面属性可知,营一D1井和营三D1井火山地层可分别划分为4个和3个火山机构,稀土和微量元素对火山机构有较好的响应.堆积单元有简单熔岩流、辫状熔岩流、穹丘、热碎屑流、热基浪和火山泥石流6类,熔岩类单元喷发时的火山气体排放强度弱于火山碎屑岩类单元.火山地层具有建造时间短暂和间断时间长久的时间属性,火山地层的建造速率不能简单地利用地层厚度和测试的顶底时间差来计算.

    火山地层营城组堆积单元温室气体松辽盆地石油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