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基底结构与演化

    陈利新贾承造邬光辉黄少英...
    3445-3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积盆地基底结构与演化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针对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变质基底与裂谷盆地成因机制问题,综合新元古代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其基底结构、构造环境与演化.结果表明,南、北塔里木地块拼合于1.9~1.8 Ga,早新元古代沉积岩系与古元古代火成岩系于780~750 Ma形成统一的变质基底,并经历多期构造—热事件作用形成南北差异的复杂变质基底结构.新元古代具有950~900 Ma、860~840 Ma、830~800 Ma、780~760 Ma的多期前展式俯冲作用,760~720 Ma、670~610 Ma的多期后撤俯冲作用,形成了转换期在约760 Ma的前展—后撤俯冲构造旋回.新元古代前展式俯冲控制了变质基底的演变,后撤俯冲控制了大陆裂谷盆地的演化,具有不同于经典威尔逊旋回的成盆动力学机制与演化过程.

    塔里木新元古代基底结构俯冲机制裂谷盆地演化构造地质学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W16构造热流体活动对储层改造作用

    杜晓峰张尚锋官大勇王雅宁...
    3459-3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河组混积岩发育的优质储层的成因机理尚不明确.采用流体包裹体测温、镜质体反射率以及岩石学观察,结合实测物性,研究了沙河街组湖相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火山岩所构成的复杂混积背景下的热流体活动对储层改造作用.异常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镜质体反射率以及包裹体的高古盐度指示深部热卤水的活动.储层广泛存在酸性溶蚀:凝灰岩和泥晶白云岩填隙物以及长石颗粒等存在大量次生溶蚀孔,且常见粒缘缝,这可能是岩浆活动驱动的高压酸性热液入侵造成的淋滤和水力破裂.流体温压下降,热液矿物沉淀导致了储层强烈致密化.总体上,热液对该区储层改造可产生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异.

    热流体成岩作用优质储层莱州湾凹陷石油地质学

    南海陆缘中南—礼乐断裂带的发育与构造活动

    邱燕聂鑫阎贫黄文凯...
    3471-3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南、北陆缘是否发育与目前中央海盆中存在的中南—礼乐断裂有关的S-N向走滑断裂带,一直是从事南海构造演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皆因资料缺乏等原因而没有定论.通过分析南海陆缘残余中生界的分布特征与精细解释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破解这一难题.南海陆缘发育S-N向延伸的中南—礼乐断裂带,构造属性为大型走滑断裂,初始活动时间始于中生代.新生代南海发生海底扩张之前,发育在南、北陆缘的中南—礼乐断裂带基本相连,长约700 km.该断裂带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活动特征.中生代为左旋走滑构造活动,古近纪早、中期具有走滑拉张的活动特征,晚古近纪与早新近纪以走滑活动为主,新近纪中、晚期为走滑挤压活动特征.

    中南—礼乐断裂带残余中生界S-N向走滑断裂构造活动南海陆缘的东部海洋地质学

    幔源CO2对中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的影响:以Palogue油田为例

    李威窦立荣文志刚程顶胜...
    3488-3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Melut盆地Palogue油田的发现打开了中非裂谷系古近系勘探新方向,证实了 Melut盆地北部凹陷为富油气凹陷.Palogue油田以下白垩统为主力烃源岩,古近系为主力油藏的成藏组合,幔源CO2气体对油气的聚集和改造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通过对CO2气体、原油特征、包裹体特征进行研究,结合构造和烃源岩演化,分析CO2气体与Palogue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古近纪末—新近纪发生的幔源CO2运移热事件对Palogue油田油气充注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在构造—热事件作用下,烃源岩热演化迅速进入成熟阶段,发生强烈的生排烃作用,生成大量原油并融入超临界CO2中,饱含原油的超临界CO2快速穿层运移,发育大量高温混合烃类包裹体,即表现为异常高热事件下的快速成藏事件;饱含超临界CO2的原油进入Palogue圈闭后,因地层温压条件的变化,CO2气体开始向上逐层从原油中析出,携带轻质组分融入上层油藏中发生混合作用,由此导致垂向上原油物性发生一系列变化.

    Melut盆地Palogue油田成藏过程蒸发分馏作用石油地质学

    昌宁—孟连缝合带泥盆系温泉组沉积物源及其对古特提斯洋早期演化的限定

    甘正勤冯庆来孟龙龙聂小妹...
    3499-3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昌宁—孟连特提斯洋是古特提斯洋的主洋盆,传统观点认为它形成于泥盆纪,近期有学者提出它形成于早古生代,目前学术界对其形成时间与过程认识不一.研究的样品采自昌宁—孟连缝合带西亚带温泉组,5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代学结果显示出相似的特征,表现为一个~440 Ma的主要峰值和~960 Ma的次要峰值,同时发育~600 Ma、~780 Ma、~1 100 Ma、~2 500 Ma的弱峰值.年龄~440 Ma左右的锆石颗粒较为自形、且岩浆震荡环带显著,锆石原位εHf(t)值分布在—11.9~+7.2之间.结合砂岩薄片中发现的安山岩岩屑,综合区域岩浆事件对比,该年龄物源是缝合带东部的早古生代岩浆事件.而年龄大于500 Ma的锆石颗粒磨圆较好,环带不发育,物源来自冈瓦纳.作为保山地块东缘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温泉组却接收到了东部大陆边缘的碎屑物质,这表明泥盆纪昌宁—孟连特提斯洋的沉积盆地规模较小,无法阻隔来自东部大陆边缘的碎屑物质,古特提斯处于裂谷盆地演化阶段,而不是具有较大规模的特提斯洋盆.

    碎屑锆石年代学昌宁—孟连缝合带古特提斯洋物源分析碎屑锆石Hf同位素构造地质学

    流量变化控制的辫状河心滩演化过程

    刘警阳李伟赵文智岳大力...
    3516-3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量变化控制辫状河心滩形成演化进而影响心滩内部结构和叠置样式,但目前流量变化控制的辫状河心滩沉积过程与演化特征尚不明确.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发育辫状河沉积的13个河段,并在全球径流数据中心(GRDC)中查询整理所选河段的流量数据,通过峰值流量变异系数(CVQp)对心滩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就流量变化程度而言,(1)低流量变化辫状河(CVQp<0.4)心滩演化以坝尾沉积和下游迁移为主,高流量变化辫状河(CVQp>0.4)心滩演化相对快,洪水前后原有心滩易被破坏、改造形成新的心滩,心滩冲裂现象普遍;(2)单一河流内,低流量变化辫状河心滩长宽比分布相对集中,形态较为稳定,易形成相对稳定型辫状河,而高流量变化辫状河心滩长宽比分布离散,形态各异且发育规模变化较大,易形成游荡型辫状河;(3)顺流加积在低流量变化辫状河心滩演化中较常见,因此心滩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易形成复合心滩,高流量变化辫状河的洪水事件对心滩演化过程影响较强,在时间尺度上心滩演化相对复杂、规律性较差.明确辫状河在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心滩演化可为辫状河储层的砂体分布预测提供模式指导,也可为古环境重建和古流量恢复提供依据.

    辫状河流量变化洪峰流量心滩演化沉积模式石油地质学

    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构造下组合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区预测

    刘刚李建忠朱明齐雪峰...
    3529-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成藏过程复杂,深入认识控藏要素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科学及实践意义.以准噶尔盆地南缘高泉构造下组合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单井相分析、油藏解剖、地层水分析等技术手段,明确了高泉构造清水河组砂体成因、关键控藏要素及有利区带,丰富了复杂构造带沉积—成储—成藏理论认识.分析认为:(1)高泉构造白垩系清水河组砂体为扇三角洲前缘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而成,砂体储集性能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2)清水河组油气保存条件差异大,高泉构造自燕山期以来为继承性构造,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背斜构造受断裂切割改造严重,在挤压变形强烈的背斜翼部,深浅断层纵向对接,造成背斜构造翼部油气沿断裂调整散失,仅在构造高点富集成藏.(3)清水河组底部砂体物性受沉积期古地貌控制,古地貌相对较高的低凸起,砂体泥质含量低,分选好,物性优;古地貌相对较低的古沟槽沉积区,砂砾岩分选磨圆差,泥质含量高,储集物性差.(4)高泉构造清水河组油气成藏受优质储层及保存条件两大关键要素控制,围绕两大控藏要素,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开展古地貌恢复及敏感属性分析,预测高泉构造清水河组优质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三维工区西南部,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有利面积约110 km2,为该区深层油气勘探提供有效支撑和借鉴.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砂体结构保存条件有利区带清水河组准噶尔南缘石油地质学

    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乐东区莺歌海组超压成因及相对贡献定量化评价

    张旭友范彩伟郭小文吴云鹏...
    3547-3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莺歌海组广泛发育超压,超压泥岩表现为异常高声波时差、低电阻率和低密度特征.在对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莺歌海组超压成因机制综合分析基础之上,定量化评价不同成因类型超压贡献率.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中央底辟带莺歌海组泥岩超压成因机制包括欠压实、有机质生烃和超压传递作用,粘土矿物转化对超压贡献不明显.超压贡献率定量化评价结果揭示了底辟区流体压力传递和生烃作用对泥岩超压发育具有重要贡献.莺歌盆地中央底辟带乐东区莺歌海组泥岩欠压实超压贡献率为38%~100%,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欠压实超压贡献率逐渐减小.莺一段地层埋深浅,生烃能力弱,以欠压实成因机制超压为主;莺二段泥岩生烃能力显著增强,生烃增压贡献率最大可达51.53%.底辟区微裂隙和断裂发育,使深部流体运移至浅层而发生压力传递,压力传递作用对莺歌海组超压贡献率最大超过50%.

    欠压实底辟区超压成因超压贡献率莺歌海盆地石油地质学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早新生代洼陷结构差异及其控制机制分析

    沈梦蓉单玄龙郝国丽刘培...
    3559-3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珠三坳陷阳江东凹洼陷结构差异及其控制机制,利用三维地震数据精细解释了该凹陷主要断裂的发育特征并分析了其活动性,识别并总结了岩浆底辟的分布特征,系统地研究了阳江东凹早新生代不同洼陷的构造差异性.研究表明,阳江东凹特殊的构造位置影响了凹陷的形成,构造转换带控制了研究区各洼陷差异发育.西部阳江24洼呈北断南超的简单半地堑结构,中部和东部恩平19、20、21洼呈南北双断的复式半地堑结构.区域应力场下洼陷伸展方式的不同导致裂陷初始期的岩石圈地壳变形存在差异,同裂陷期岩浆运移至压力较小的转换带下方并聚集形成岩浆房,基底深大断裂沟通地壳深部,控制了岩浆上涌和侵位.岩浆的热作用使得地壳脆性变形转变为韧性变形,地壳的快速减薄及NE、NEE向先存断裂在深大断裂转折处发育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盆地构造样式.因此靠近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的洼陷发育斜滑断裂并呈复式半地堑结构.上述分析为研究区烃源岩预测及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转换带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岩浆活动动力学石油地质学

    深层优质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白垩系清水河组为例

    司学强庞志超郭华军彭博...
    3576-3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凹陷高探1井在白垩系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储集层获得高产油气流,证实该套砂砾岩为优质储集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等资料和储集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等测试手段,系统讨论了四棵树凹陷高泉构造带清水河组砂砾岩岩石矿物、储集物性、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及其演化模式,并分析了优质砂砾岩储层的主控因素.清水河组砂砾岩的砾石成分主要为凝灰质,砂级碎屑颗粒含量普遍少于50%,根据砾石接触关系和砂级碎屑含量可将清水河组砂砾岩划分为颗粒支撑砾岩和基质(砂级颗粒)支撑砾岩两类.砂砾岩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剩余粒间孔,孔隙均一性差;储集空间发育受多种成岩作用影响,其中,压实作用是主要的减孔因素.砂砾岩储层经历了早期长期浅埋和后期快速深埋的埋藏过程,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清水河组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控制,其中,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基础,较低的地温梯度及长期浅埋、短期深埋的埋藏方式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因素,先碱性、后酸性的成岩环境和异常高压是优质储集层形成的重要因素.

    四棵树凹陷清水河组深层—超深层砂砾岩储集层储集层特征成岩作用岩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