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王亨君

双月刊

1000-2383

xbb@cug.edu.cn,cjournal@cug.edu.cn

027-67885075

430074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地球科学/Journal Editorial Committee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读者对象为从事地质教育和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进展

    杨宗耀唐菊兴任东兴邓安...
    1081-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林子宗群火山岩分布区发现一系列中‒大型铅锌银矿床,该区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由于林子宗群火山岩分布范围广,如何有效地圈定成矿远景区,缩小找矿靶区是取得找矿突破的关键.选取产于谢通门县娘热地区典中组火山岩中的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勘查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中梯测量.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中铅锌银成矿作用具有Au、Mo、Pb、Zn、Ag异常,金银成矿作用具有强Au、Ag、Mo、As、Sb异常,主成矿元素变异系数大于 3.以极化率大于 2.5%和电阻率小于 800 Ω∙m圈定隐伏铅锌银矿体的找矿靶区,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激电中梯方法在林子宗群火山岩中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体效果良好,能够为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林子宗群火山岩中的找矿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指导.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岩石化探激电中梯找矿标志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矿床学

    月球正面火山复合体穹窿形貌特征识别和聚类分析

    殷浩林黄倩陈雨超赵健楠...
    1104-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月球火山穹窿是了解月球火山活动的重要窗口.利用高分辨率多源遥感数据,对月球正面的 3 个火山复合体区(Marius Hills和Rümker Hills位于风暴洋克里普地体,Gardner在风暴洋克里普地体外)里发育的火山穹窿进行形貌和铁钛元素特征提取,利用这些特征参数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并将所有穹窿划分为 7 个聚类(DC1~DC7);然后结合流变学、年代学和区域地质背景对 3 个火山复合体区的火山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Marius Hills发育的火山穹窿数量多,高度和坡度较高,以中高钛为主,穹窿代表类型为DC7,岩浆活动时间跨度大(约 2.6 Ga)、周期长,表明该区域存在多期次不同特征的火山活动.Rümker Hills发育的火山穹窿数量少,高度和坡度居中,以低钛为主,穹窿代表类型为DC1 和DC4,活动时间相对集中(约 0.8 Ga).Gardner及其周边区域发育的穹窿呈环状和带状分布,高度和坡度较低,以中低钛为主,岩浆活动时间持续约 1.0 Ga,穹窿代表类型为DC6,该区域发生了多期次且复杂多样的火山活动.本研究揭示了月球正面火山复合体岩浆活动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可能与岩浆源区及生热元素的不均匀分布情况有关.

    月球火山复合体穹窿特征提取聚类分析遥感

    渤海湾盆地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

    李晨陈世悦蒲秀刚刘惠民...
    1119-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中生界长期缺乏统一的岩石地层格架.基于测井、录井、孢粉组合及年龄数据分析,开展了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生界可划分为8个岩石地层单元:(1)三叠系陆相红层,发育Aratrisporites-Triassisporis-Chordasporite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241.4±6.8)Ma至(248.2±1.9)Ma;(2)侏罗系含煤地层,发育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Classopollis 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173.4±1.1)Ma 至(187.2±4.8)Ma;(3)侏罗系灰色砂岩层,发育 Cyathidites-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Cycadopites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为(155.3±1.3)Ma至(164.4±3.8)Ma;(4)侏罗系红色砂砾岩层,发育Classopollis-Abietineaepollenites组合;(5)下白垩统下部含基性火山岩红层,发育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um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 140~132 Ma之间;(6)下白垩统中部含中、基性火山岩灰色地层,发育Lygodium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Osmundacidites-Cycadopite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 130~116 Ma之间;(7)下白垩统上部含中、基性火山岩地层,发育 Cicatricosi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Piceites 组合,火山岩年龄在 119~103 Ma之间;(8)上白垩统含酸性火山岩红层,发育 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Classopollis组合,火山岩年龄在 76~69 Ma之间.

    地层划分地层对比:孢粉组合最大沉积年龄中生界渤海湾盆地地层学地质年代学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断层封堵性综合评价

    张翥严恒汪新光高凌...
    114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层封堵评价分为垂向封堵评价和侧向封堵评价.前人多采取综合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断层封堵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结果受评价分值和权重系数影响,传统综合评判法的各参数评价分值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获取,忽视了同一类评价标准的内部差异,精度较低,且权重系数采取经验赋值或同等权重赋值,与实际区域地质环境有所出入.本次研究综合考虑断层力学背景、岩性对置关系、断储配置关系等定性参数,结合断层岩泥质含量、断面正压力、断储排替压力及断层应力特征等定量参数的影响,实现了参数的评价标准定量化分值表示;且基于区域各项参数统计分析,各项参数权重系数的确定通过层次分析法予以改进,权重系数更符合区域规律.选择涠西南凹陷二号断裂带A块潜力目标作为靶区,运用该方法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效果;与前人研究方法对比,精度存在显著提高.

    垂向‒侧向断层封堵性综合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二号断裂带储层评价石油地质

    基于深度学习单阶段算法的?类化石检测

    奚园园王永茂芦碧波邢智峰...
    1154-1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䗴化石是石炭纪、二叠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其详细的鉴定工作对确定地质时代和划分石炭系‒二叠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䗴类化石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单阶段算法的䗴类化石检测.以䗴类化石为研究对象,对原始模型进行分析,之后联合优化权重损失函数和BN层尺度因子的L1正则化等方式进行通道剪枝,再使用知识蒸馏使剪枝后模型恢复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薄片图像中䗴类所在区域的定位和分类,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8.1%,满足实时检测模型的要求,并且剪枝后参数量压缩了74.1%,解决了真实场景中存在的算力缺乏等问题.该方法能够有效保证䗴类化石的检测效果,同时扩展了该模型在嵌入式设备的适用范围,为深度学习在古生物化石图像的智能识别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

    䗴类化石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石炭系‒二叠系知识蒸馏地层学

    Stacking集成策略下的径向基函数曲面复杂矿体三维建模方法

    扶金铭胡茂胜方芳储德平...
    1165-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三维矿体模型是数字矿山、智慧矿山的基础.针对经典径向基函数曲面重建算法在原始数据稀疏时出现曲面边界自拟合及模型不连续现象,提出了一种集成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径向基函数曲面复杂矿体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利用 Stacking模型学习矿体轮廓线离散化点云数据的分布特征,建立表征矿体模型几何信息的有向点集;在此基础上提取边界点及法向量,通过 Hermite型径向基函数建立隐式场,最后基于行进四面体算法建立三维矿体模型.与轮廓线拼接法、经典径向基函数曲面重建算法、简单克里金插值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曲面边界自拟合现象,减少模型多余孔洞,提高模型的连续性;建立的模型所切轮廓线与原始轮廓线相似度达 75.14%,与人工干预程度较高的显式模型相当;在体积表征上与显式模型的差距达到最低.

    复杂矿体建模隐式建模Stacking集成策略机器学习径向基函数三维建模

    青藏高原季节冻土山区河流的溶解性碳输出特征及控制因素

    赵鲁松孙自永马瑞胡雅璐...
    1177-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寒山区土壤碳是全球冻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溶解相从陆地侧向输出到河流是该地区土壤碳输出的重要途径,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年冻土区,对季节冻土区关注较少.为探讨季节冻土区河流溶解性碳的输出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位于青藏高原祁连山北麓黑河上游的季节冻土山区——红泥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与通量的连续观测,结合河水中稳定同位素丰度及流域内气象、水文、地温等观测数据,发现在冻土消融前期(春末),流域出口河水中DOC和DIC浓度较高但通量较低;在冻土消融后期(夏季),河水中DOC和DIC浓度较低但通量较高;河水中DOC和DIC浓度在消融后期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低流量期的浓度比高流量期略有上升.研究表明:对以红泥沟小流域为代表的季节冻土山区,消融前期溶解性碳输出的主控因素仍是冻土特征及动态,但在消融后期则变为水文输入特征主控,以细粒残坡积物为主的薄层含水层和广泛发育的冻融扰动地貌也对其有重要影响,导致河流中DOC浓度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报道值.

    高寒山区青藏高原黑河上游季节冻土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无机碳侧向输出环境地质水文地质

    《地球科学》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