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程国栋

月刊

1001-8166

adearth@lzb.ac.cn

0931-4968256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8号

地球科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最新研究进展,介绍全球变化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综合性跨学科重大研究领域发展态势,报道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推动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为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展望

    周广胜周梦子周莉汲玉河...
    661-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述了陆—气相互作用在观测、机制和模型方面的最新进展,指出现有陆—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没有同时考虑陆面生理生态与大气边界层变化对陆—气通量的影响,制约了陆面过程参数化或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业务应用.从全面认识陆—气相互作用与陆面过程模式发展出发,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陆面生理生态与大气边界层变化对陆—气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以及陆面过程模式的业务应用研究,并提出了拟关注的重点任务:①陆—气相互作用的跨界面立体观测;②多源数据在跨界面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③陆面过程模式发展与业务应用.

    陆—气相互作用陆面生理生态大气边界层陆面过程模式

    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暖云催化数值模式研发与应用进展

    沈淑婧史月琴刘卫国花少烽...
    671-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暖性云系是主要的降水云系之一,也是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重要对象,使用催化数值模式进行机理研究、催化预估和效果评估,将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关键依据和科学指导.针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暖云催化数值模式发展,在系统介绍和对比基于总体积水、分档、拉格朗日超级粒子及混合微物理方案的吸湿性催化模式研发进展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系列模式围绕播撒型盐粉及燃烧型焰剂在人工增雨、消雾、消减雨、实际催化效果评估以及暖云催化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剖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研发和应用重点方向进行展望.将对深入发展暖云催化数值模式并基于其开展云降水机理研究和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暖云催化数值模式微物理方案人工影响天气

    碳球粒沉积记录揭示的人类工业活动: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杨涵菲陈秋怡董旭辉陈旭...
    685-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世"危机背景下,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球状碳质颗粒(以下简称碳颗粒)作为地质记录中人类活动的新型标志物,源自化石燃料工业高温下的不充分燃烧,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碳球粒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系统梳理了碳球粒的研究历史和特性,指出碳球粒因稳定的化学性质、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易于获取的优势而成为黑碳中独特的研究组分;其次,总结了碳球粒在反映区域环境污染、辅助沉积物定年和追溯大气污染物来源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提出碳球粒研究的不足:如鉴定过程中存在人为误差、南半球及湖泊外的研究记录相对匮乏、生态系统中的潜在危害尚不明确以及沉积物定年中的应用受多种因素影响等.未来,需利用网络数据库建立碳球粒的鉴定和参照标准,探索其在全球范围内记录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意义,并确定稳定可靠、可供对比的区域碳球粒年代标尺,以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当前研究.

    碳球粒工业活动沉积物环境污染新型标志物

    海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地质效应的研究进展

    闫施帅鄢全树石学法袁龙...
    70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俯冲汇聚系统中,俯冲输入组分包括正常大洋板块以及具浮力的海底高原等正地形,二者对俯冲带会产生迥异的地质效应,因此,深入开展海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研究对理解俯冲带地球动力学过程和陆壳侧向增生等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一些目前正处于关键俯冲带处的典型海底高原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结合俯冲带特征及数值模拟成果,深入探讨海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地质效应.在俯冲带运动学和几何学方面,位于俯冲前缘的具浮力的海底高原等正地形通常会抵制俯冲,并可能造成俯冲带后撤和俯冲极性反转并形成新的俯冲带,甚至可能会终止俯冲并增生于成熟岛弧/陆壳边缘.然而,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部分海底高原的俯冲行为并没有终止,而是俯冲角度变缓呈现平板俯冲的样式,从而造成俯冲带地区上覆板块的构造缩短与增厚以及岩浆活动逐渐向板内迁移.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具富集地球化学特征的海底高原的俯冲消减不仅影响着壳幔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岛弧—弧后熔岩的地球化学组分以及俯冲带地区热液矿床的形成,而且这些地质体的深俯冲也将对地幔不均一性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最后,指出未来会在海底高原深部精细结构及演化,岛弧及弧后盆地对"海底高原—海沟"新俯冲构造格局的地质响应,以及控制海底高原发生俯冲/增生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定量关系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底高原俯冲带地质效应岩浆作用

    基于观测数据估算渤海油气平台火炬燃烧效率及甲烷排放量

    臧昆鹏申小龙魏康轩温军...
    717-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年和2014年船基走航连续观测数据再分析,并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法,开展了渤海蓬莱油气田油气平台伴生气火炬燃烧效率和CH4排放量估算研究.结果显示,观测海域油气平台伴生气燃烧导致下风向大气CO2和CH4混合比分别抬升11×10-6~20×10-6和100× 10-9~260×10-9,估算燃烧效率为(97.8±1.1)%,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法估算全渤海火炬燃烧过程的CH4排放分别达3.6~6.1 Gg/a和1.80~2.68 Gg/a,是人为的CH4强点源.排放因子和观测数据时空代表性等是导致2种方法估算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海洋油气开采中伴生气回收利用和CH4减排等提供一定的科技支撑.

    渤海油气平台火炬甲烷"自上而下"法

    羌塘高原极大陆型冰川厚度分布模拟与冰储量估算

    梁鹏斌牟建新高永鹏田立德...
    726-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川厚度与储量是未来冰川变化预测、可用淡水资源估计以及潜在海平面上升评估等冰川学研究的前提.基于我国西部31条冰川实测探地雷达厚度数据,对GlabTop2冰厚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优化,模拟羌塘高原冰川厚度分布并评估冰川水资源总量,结果表明:①GlabTop2模型模拟的冰川平均厚度与实测平均厚度较接近,二者相关性为0.87,均方根误差为18.2 m,模型对冰川厚度的高估和低估分别为9%和-17%,模型模拟冰川中流线基岩地形形状的能力优于剖面基岩形状;②2022年羌塘高原冰川储量为(177.6±26.6)km3,平均冰川厚度为(88.2±12.3)m,冰储量集中分布在5 600~6 200 m,为(148.28±22.24)km3,占整个羌塘高原冰川总储量的84.4%,其余高程带冰储量分布相对较少.

    羌塘高原冰川储量探地雷达GlabTop2模型

    南海琼东南盆地西区晚更新世陆架边缘层序结构及差异机制

    葛家旺唐小龙赵晓明朱筱敏...
    737-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序地层学前期研究注重顺物源方向的二维剖面解释,垂直物源方向的层序结构差异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南海琼东南盆地西区晚更新世(0.125 Ma至今)陆架边缘地层序列为例,通过典型地层终止关系、地层叠置样式和陆架边缘迁移轨迹方法,识别了体系域单元内部结构和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其中下降体系域内部分界面可将下降体系域分为早、晚两期,该界面对应陆架边缘迁移轨迹角由正到负和地层叠置样式由进积到降积的转换面.琼东南盆地西区上更新统发育稳定型和滑塌型两类陆架边缘层序结构,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稳定型陆架边缘主要发育多期次陆架边缘前积体和深水扇沉积,滑塌型陆架边缘则主要发育大规模峡谷和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响应于"快速海侵而缓慢下降"的不对称海平面升降特征,晚更新世陆架边缘层序表现为较薄或者不发育的低位—海侵体系域,厚的强制海退楔单元,而外陆架区活动性断裂增加了高位体系域组分在层序中的占比.先存的坡折地形、断裂活动及非对称海平面升降旋回差异共同导致了研究区层序结构多样性体系,高频层序地层驱动机制的定量化探索是更新世层序地层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实践和侧向层序结构差异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层序结构侧向差异晚更新世陆架边缘琼东南盆地

    典型山地城镇梯度开发与地面沉降空间关联特征

    李政宏周亮高鸿王文达...
    752-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城镇发展受限于地形地貌,出现了以新城建设为主的城市扩张模式.该模式地理空间表现为新城建设远离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逐渐向更高的坡度上扩张(即建设用地梯度扩张).梯度扩张虽解决了山地城镇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但也提高了诸如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风险,因而探究梯度扩张规律以及识别灾害风险是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选取梯度扩张程度剧烈的3个新城区作为典型案例区域,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获取了 2017-2022年新区梯度扩张区域,基于2016-2020年Sentinel-1A SAR数据利用SBAS-InSAR技术得到地表形变信息,揭示新区梯度扩张与地面沉降之间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①2017-2022年,延安新区、两江新区和兰州新区的梯度扩张现象显著,梯度扩张区域占比分别为53.5%、51.0%和45.2%,受地形影响最严重的延安新区梯度扩张区域占比最高,梯度扩张速度与城市扩张速度趋势基本相符.②延安新区、两江新区和兰州新区最大沉降速率分别为28 mm/a、30 mm/a和29 mm/a,沉降多发生在新区扩张前沿且沉降区周围均存在不同规模梯度的扩张区域.③梯度扩张强度与地面沉降速率呈正相关,高梯度扩张强度和高地面沉降速率区域的集聚分布表明城市梯度扩张加速了扩张区域地面沉降的发生.研究对探究城市梯度扩张与地面沉降关联,推动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山地城市梯度扩张地面沉降空间关联InSAR技术国家新区

    《地球科学进展》杂志投稿须知(2024年1月修订)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