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

闫铁

双月刊

2095-4107

xuebao@nepu.edu.cn

0459-6503458 6503714

163318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99号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东北石油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东北石油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主办。主要报道东北石油大学及全国各油田石油科技最新成果,传播新的科技信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沉积环境对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为例

    解馨慧邓虎成胡蓝霄毛金昕...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特征是岩石的基本属性,影响细粒沉积岩的物理化学行为.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页岩为例,根据多尺度多视域扫描电镜拼接和图像识别技术,分析细粒沉积颗粒的几何形貌特征,探讨沉积环境对细粒沉积颗粒几何形状和排列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沉积颗粒为细颗度(2~3 μm)、扁平和棱角形,颗粒沿某一段连续区间呈定向分布,强度分布呈扁平的仿锥状,定向排列程度好;浅湖相细粒沉积颗粒为中细颗度(2~8 μm)、扁平和棱角形,颗粒沿某一区间呈尖状分布,规律性不明显,定向排列程度中等;三角洲相细粒沉积颗粒为细粒度(8~12 μm)、似圆形,颗粒分布杂乱无章,强度分布呈似圆形或椭圆形.颗粒周长棱角性指数和扁平度越好,越有利于定向排列结构的形成;颗粒各向异性率和粒度越大,越不利于定向排列结构的形成.该结果有助于了解细粒沉积岩的微观结构特征,建立岩石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联系.

    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几何特征定向排列扫描电镜页岩延长组7段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褶皱—冲断带构造分带特征及形成演化

    姜颜良孙文洁马文彧张冠杰...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呈新的构造叠置特征和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样式,叠加构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解释资料,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楔型构造理论和构造地质学分析方法,研究复杂叠加构造变形差异及分带特征.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发育受基底卷入与顺层滑脱联合与差异控制下的空间断褶体系,褶皱发育受断层控制,褶皱与断层相互叠加形成构造楔、双重构造、突发构造等复合构造样式,表现为多期活动特征.研究区按构造变形性质及变形差异可划分为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3个构造带;其中,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与第一排断褶带重合,受控于基底卷入型断裂体系,发育基底卷入式大型构造楔、背形堆垛式双重构造与前倾双重构造,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高;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包括第二和第三排断褶带,受控于顺层滑脱型断裂体系,发育断展褶皱,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平面重合度低,构造垂向上具有分层差异,构造变形程度自南向北表现为由强至弱.挤压应力作用的时期和强度、滑脱断层的向北滑脱、构造楔的楔入长度及推挤距离、滑脱层的厚度和上覆地层厚度,以及沉积时代、沉积速率和岩性差异等因素是引起研究区构造垂向分层、南北分带的原因.该结果对明确研究区构造发育及下一步油气地质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带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构造变形分带特征构造演化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模式

    罗富文柳少波卓勤功鲁雪松...
    26-3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烃充注相关流体记录,明确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中新世早期,中质油聚集于白垩系砂岩顶部;中新世中期,库姆格列木群砂岩储层第一期轻质油—凝析油充注发生于约14.2 Ma,以蓝绿色荧光包裹体组合为主,古油藏广泛分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中期,构造挤压作用增强,逆冲断裂、构造裂缝导致古油藏大量散失;上新世晚期以来,随埋藏深度的增加,高纯度、厚层膏盐层封盖性逐渐恢复,砂岩储层第二期甲烷干气充注发生于约3.7 Ma,形成含甲烷包裹体组合,构成现今盐间砂岩气藏的基本油气特征,形成膏盐岩盖层与构造作用双重控制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结果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流体包裹体油气充注期次膏盐岩成藏模式

    基于双峰高斯函数的海上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表征——以琼东南盆地BD21气田陵水组三段为例

    陈建叶青郇金来张冲...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上低渗气藏占比增加,孔隙结构的差异影响气井产能,制约海上低渗气藏规模开发.根据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采用测井曲线与储层分类参数、双峰高斯函数拟合曲线等方法,利用球状孔隙模型将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伪毛细管压力曲线定量表征孔径大小及分布,分析核磁共振T2谱反映的大孔孔隙度、大中孔孔隙度与物性、压汞参数之间关系,分析反映储层渗流能力的孔隙结构评价参数,建立孔隙结构和物性参数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陵水组三段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分布呈双峰型和单峰型,其中小孔曲线与大孔曲线存在重叠区域,双峰型曲线的重叠区域较小,单峰型曲线的重叠区域较大,孔隙可按双峰高斯函数拟合的小孔曲线、大孔曲线和重叠区域的分布范围划分为大孔、中孔和小孔;大中孔孔隙度、大孔孔隙度可有效评价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储层大中孔越发育,物性越好,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高.以大孔和大中孔综合评价参数为主要指标的低渗储层分类标准,将研究区低渗储层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Ⅰ类、Ⅱ类储层大中孔较为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大孔、大中孔综合评价参数值分别大于7、10,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高,普遍在65.75%以上;Ⅲ类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大孔和大中孔综合评价参数值较小,孔隙结构复杂,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低.该结果为海上低渗气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低渗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双峰高斯函数孔隙结构评价参数预测模型陵水组三段琼东南盆地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地震数据品质因子及混合相位子波同时估计

    杨从涛陈鹏刘乐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稳态地震数据高分辨率处理及反演是通过求解包含地震子波滤波效应及地层吸收衰减效应的反演方程,获得地下反射界面的地震响应.为实现高分辨率处理及反演中初始地震子波及数据品质因子Q模型的实施条件,结合地震子波Z变换的根移动编码及等效Q模型的二进制—十进制转换策略,引入粒子群全局优化算法,建立非稳态地震数据混合相位初始地震子波及数据品质因子同时估计的方法.利用井旁道与数据的互相关作为准则函数,判定粒子群是否收敛至最大,输出最佳初始地震子波及Q.应用理论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测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常相位地震子波估计及反Q滤波,该方法在复杂干扰条件下能更精确捕获真实的子波波形及衰减参数.利用输出的地震子波及Q进行时变反褶积处理得到高分辨率剖面,说明方法具有准确性、计算效率高且输出结果优,估计的地震子波和Q更符合实际地震波传播特征,为后续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提供基本参数.

    混合相位地震子波品质因子粒子群优化算法非稳态地震数据

    准噶尔盆地前哨地区有利砂体展布规律及演化模式——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一砂组为例

    邱恩波仇鹏石磊郭巧珍...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前吵地区三工河组有利砂体展布规律不明,砂体类型不清,制约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根据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井及地震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原理,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及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建立等时地层格架,明确有利砂体类型、砂体展布规律和砂体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有利砂体以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浅水三角洲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砂质碎屑流成因的湖底扇砂体为主;顺物源方向,2级坡折带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砂体逐渐向3级坡折带之下的湖底扇砂体过渡;有利砂体为湖侵阶段产物,由3个退积旋回演化形成;受控于多级坡折带,初次退积旋回与二次退积旋回形成砂质碎屑流成因的湖底扇砂体,三次退积旋回形成浅水三角洲外前缘砂体和浅水三角洲内前缘砂体.该结果对前哨地区三工河组岩性油气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目标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准噶尔盆地前哨地区三工河组砂体展布演化模式

    伏龙泉断陷沙河子组—登娄库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过程

    魏靖依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储层流体包裹体等实验,研究伏龙泉断陷沙河子组与登娄库组气藏天然气来源、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登娄库组天然气为煤成气,烃源岩以本地沙河子组为主;沙河子组油气成藏始于泉头组沉积末期,持续充注至嫩江组沉积末期;登娄库组天然气以明水组沉积末期成藏为主,源内沙河子组利于原生气藏形成,源外登娄库组天然气为深层高成熟度天然气调整改造再成藏;烃源岩层系发育的正向古构造或原生古圈闭、反转期通"源"断层与泉头组盖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登娄库组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断陷中部凸起带两侧紧临生烃中心,通"源"断层发育,利于源外登娄库组成藏;向生烃洼陷区断层末端挤压应力强,源内致密气保存条件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烃源岩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天然气成藏伏龙泉断陷地球化学特征

    致密油藏混合润湿对孔隙尺度渗吸的影响

    濮御杨二龙杜庆龙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毛细管压力为基础的渗吸作用可有效动用致密储层中的原油并补充能量.为了研究混合润湿程度与渗吸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典型混合润湿孔喉通道渗吸规律,基于相场理论和Navier-Stokes方程,建立静态孔隙尺度渗吸数值模型,对孔隙尺度渗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混合润湿程度对渗吸采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润湿占比为10%的混合润湿岩石孔隙渗吸采出程度比纯水湿的采出程度高.当混合润湿占比低时,混合润湿通道为渗吸的主力通道,渗吸效果与纯水湿的类似;当混合润湿占比超过40%时,渗吸采出程度低于10%,渗吸效果差;当混合润湿占比高时,连通性好且成片存在的水湿孔喉成为混合润湿体系渗吸排驱采油的主要优势通道,连续的油湿孔喉抑制水相流动,导致渗吸作用停止.该结果为阐明混合润湿程度和混合润湿分布的渗吸规律和流动潜力、提高致密油藏的采收率提供指导.

    致密油藏混合润湿孔隙尺度毛细管压力渗吸规律采出程度

    西加盆地Cardium组薄砾岩储层水驱可行性分析

    吴双滕彬彬项云飞陈桂菊...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西加盆地Cardium组Cardium A薄砾岩油藏水驱开发潜力,基于岩心观察、压汞及相渗实验、现场注水试验数据和油藏数值模拟等,划分储层类型,分析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结果表明:西加盆地Cardium组Cardium A薄砾岩储层类型可划分为Ⅰ类纯净砾岩和Ⅱ类含杂质砾岩,油井产能受控于砾岩储层厚度和储层类型;砾岩储层非均质发育、平面岩相相变快,现场注水无法形成连片有效的水驱通道,油井动态响应呈快速水窜型和轻微受效型;水驱开发数值模拟显示温和注水方案的整体增油效果优于强化注水方案的,注水方案相比不注水方案轻微增油,Cardium A薄砾岩油藏的水驱增油可行性较低.该结果为其他同类型油藏注水开发提供参考.

    西加盆地Cardium组薄砾岩储层类型产能水驱

    多向荷载耦合作用下复合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姜瑛亓振曹永王凤云...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水下石油生产系统复合基础在不同方向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承载特性,分析复合加载模式下的破坏包络线.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固定位移比法绘制竖向—倾覆、水平—扭转、竖向—水平—倾覆、竖向—水平—扭转荷载空间内的地基承载力破坏包络线,分析不同长径比和桩间距对不同方向荷载耦合作用下地基承载力包络线的影响,并分别将归一化处理后的竖向—倾覆、水平—扭转荷载包络线拟合为关于长径比和桩间距的包络线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随竖向荷载分量的增大,基础在二维荷载空间内包络线尺寸有所减小.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通过绘制地基承载力破坏包络线,对基础设计方案校核和评估,能很好指导工程实践与设计.

    水下石油生产系统复合基础多向荷载有限元分析承载力破坏包络线耦合作用承载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