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

闫铁

双月刊

2095-4107

xuebao@nepu.edu.cn

0459-6503458 6503714

163318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99号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东北石油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东北石油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主办。主要报道东北石油大学及全国各油田石油科技最新成果,传播新的科技信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致密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姜伟王志维刁志龙周长发...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自北部向南部,研究区逐步由常规油藏转化为致密油藏,沉积作用是造成储层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控制储层岩性及原始物性,压实作用和浊沸石胶结作用加剧储层常规—致密差异演化;研究区成岩相带划分为泥质充填带、贫泥—弱胶结带、浊沸石胶结带和强压实—弱溶蚀带4种相带,其中贫泥—弱胶结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带.该结果为研究区致密油藏勘探提供指导.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储层致密储层储层特征主控因素成藏模式

    川东南林滩场地区五峰组—龙一段页岩储层特征及含气性影响因素

    葛勋李王鹏郭彤楼赵培荣...
    16-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川东南林滩场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龙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干酪根镜检、镜质体反射率、孔隙度、含气性、微量元素测试和测井解释等方法,分析页岩储层有机地球化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含气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滩场地区五峰组—龙一段划分9个小层,主要岩性为黑色炭质笔石页岩夹粉砂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介于3.27%~3.47%,w(TOC)介于0.58%~6.43%,孔隙度介于0.52%~10.81%,渗透率介于(0.002~0.684)× 10-3 μm2,含气量介于1.12~3.85 m3/t;沉积环境整体为深水陆棚相过渡到浅水陆棚相,气候湿热,为缺氧还原环境,储层物性好.页岩气探井效益开发最有利的埋深为2.0~3.0 km,林滩场南区埋深在2.5~4.0 km之间,埋深较为适中;页岩气井与断裂距离大于1.2 km,气井测试产量与断裂距离成正比.林页1井附近2.0 km范围内发育5条大尺度断裂,林页3井附近2.0 km范围内发育1条中尺度断裂,林页3井测试产量高于林页1井的.该结果为川东南复杂构造区页岩储层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储层特征含气性影响因素页岩五峰组—龙一段林滩场地区川东南

    早侏罗世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成因——以大兴安岭北段潮满林场地区为例

    于喜洹崔锡彪陆胜王野...
    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北缘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分析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年代学等特征,探讨成因及构造环境.结果表明: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Ⅰ型花岗岩特征,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SiO2的质量分数为68.92%~72.44%,Na2O的质量分数为4.65%~4.85%,K2O的质量分数为3.33%~4.41%,Al2O3的质量分数为15.25%~16.75%,里特曼指数为0.95~2.84;稀土元素总量的质量分数为(101.24~152.40)×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其中富集Rb、Th、Ce、Zr等元素,相对亏损Ta、Nb、P、Ti等元素.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浆来源于新增生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侏罗世(192.1 ± 1.6)Ma.研究区早侏罗世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为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南向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该结果为研究大兴安岭北段潮满林场地区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构造背景和年代学提供依据.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早侏罗世潮满林场地区大兴安岭北段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以塔河油田东南缘X井中—上奥陶统为例

    黄金叶张英杰王强朱一丹...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关系,根据塔河油田东南缘X井中—上奥陶统的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分析储层岩石类型及沉积微相特征,研究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塔河油田X井中—上奥陶统发育泥晶生屑灰岩、亮晶生屑灰岩、含球粒亮晶藻鲕灰岩、具鸟眼构造的泥晶灰岩、含钙质绿藻生屑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亮晶集合粒灰岩、含集合粒亮晶鲕粒灰岩、泥晶砂屑生屑灰岩、亮晶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11种岩石类型;发育砂屑滩、生屑滩、鲕粒滩、滩间海、藻鲕滩和灰坪6种沉积微相;发育溶洞型、裂缝—溶洞型和裂缝型3种储层.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的差异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后期溶蚀改造的影响,砂屑滩、生屑滩、鲕粒滩和藻鲕滩的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为裂缝—溶洞型储层,是发育优质储层的有利相带.该结果为塔河油田东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提供参考.

    塔河油田X井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控制因素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定量表征及控制因素

    宫厚健姜振学朱峰李鹏...
    59-7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页岩油赋存状态对页岩油富集和可动性有重要影响,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阜宁组二段(阜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温阶热解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定量表征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明确赋存状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分为游离油和吸附油两大类,以游离油为主,平均占总含油量的65.16%;不同岩相页岩油赋存状态差异明显,游离油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长英质页岩>长英—灰云质混积页岩>长英—黏土质混积页岩>灰云质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总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矿物组分和孔隙结构等因素共同控制高邮凹陷阜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游离油和吸附油量主要受w(TOC)和孔隙结构控制,游离油量与w(TOC)呈弱正相关关系,吸附油量与w(TOC)呈强正相关关系.游离油、吸附油量与孔体积呈正相关关系,与比表面积相关性不明显.游离油和吸附油的比例主要受有机质成熟度、长英质矿物含量和孔隙结构影响,吸附油比例随有机质成熟度增高而减小,游离油比例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弱正相关关系.宏孔及微裂缝越发育,游离油比例越高.该结果对苏北盆地页岩油的规模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页岩油赋存状态游离油吸附油控制因素高邮凹陷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与构造古地貌的控制作用

    谢日欣张曼莉王冰洁林畅松...
    7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地震和钻、测井资料,识别渤海湾盆地东北部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地震相和岩相组合类型,揭示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规律;拉平古水平面,恢复东营组沉积时期构造古地貌,探讨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北部东营组中下段可识别6种地震相与9种岩相组合类型,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以及碎屑湖泊等沉积,北部由辫状河三角洲演变为双向供源的曲流河三角洲-湖底扇,中南部早期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并逐渐消亡,南部小型辫状河三角洲逐渐向北推进;东营组中下段沉积期研究区整体南高北低,可划分辽东凸起和辽中凹陷2个隆坳单元,进一步识别断裂陡坡带、缓坡断阶带、缓坡带、古沟谷等构造古地貌单元;研究区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及规模与古坡折坡度、凹陷沉降中心位置、古沟谷规模密切相关,沉积体系的分布演化是盆地隆坳格局、坡折地貌形态、古沟谷发育位置与物源供给方向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结果对研究区油气勘探有利砂体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沉积演化沉积体系构造古地貌控制因素东营组中下段辽中凹陷北部渤海湾盆地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地应力特征及成因

    童广勤苗凤彬李培军秦维秉...
    8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近边界断裂的区域呈多向性;现今地应力的离散性较强,平面上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主体分布特征,纵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埋藏深度是导致地应力纵向上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主应力随埋深呈线性增加,主体区域的应力关系表现为水平最大主应力>垂向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属于走滑断层应力状态;不同岩性层间的水平应力及方向变化,由灰岩、粉砂岩到页岩,应力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边界断裂的影响是地应力平面上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造成地应力降低及最大水平主应力趋于平行断层走向的偏转,地应力降低与偏转幅度主要受断裂距离控制.该结果可为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气藏后续勘探部署及压裂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地应力特征成因页岩储层水井沱组鄂西宜昌地区

    致密碳酸盐岩气藏裂缝预测及主控因素分析——以四川盆地G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为例

    周永胜吴伟冯建伟刘水珍...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G气田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控制因素认识不清.考虑岩性弹脆性差异,分析岩心单井裂缝发育特征和裂缝形成期次,进行应力场数值模拟,建立应力场—能量—裂缝参数计算模型;结合多期裂缝叠加算法,预测G气田灯影组储层裂缝,分析裂缝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G气田灯影组储层裂缝具有多期性与多样性,以高角度、半充填张剪缝为主.研究区中部褶皱顶部及断层影响区是碳酸盐岩裂缝优势发育带,裂缝密度为1.10~2.30条/m,开度大于1.5 mm;泥岩裂缝发育程度弱,裂缝密度低于0.50条/m,开度小于0.4 mm,泥岩隔层裂缝发育总体低于碳酸盐岩层的,且规律性差.裂缝发育符合断层—褶皱—裂缝共生模式.岩性、断层与构造形态共同控制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发育规模与分布范围.该结果有助于提高同类型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效果,改进油气藏开发方案.

    致密碳酸盐岩裂缝预测主控因素应力场模拟灯影组G气田四川盆地

    基于统计损伤修正的冻结砂—黏混合土改进Duncan-Chang模型

    滕振超李正巍刘佳琳周亚东...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描述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偏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不同含砂量冻结砂—黏混合土的冻土三轴压缩试验.基于改进的Duncan-Chang模型(D-C模型),引入统计损伤理论,拟合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以Mises强度准则和应变发展为微元强度变量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冻结砂—黏混合土偏应力峰值随含砂量的增加而增加,偏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过渡到应变软化型的临界含砂量为50%.当含砂量介于20%~60%时,基于统计损伤理论的修正改进D-C模型能有效拟合应变硬化型曲线和具有轻微应变软化现象的偏应力—应变曲线.当含砂量为90%时,基于应变发展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的偏应力峰值与试验结果相差3%,具有较强适用性.该结果为不同微元强度变量的统计损伤修正模型提供参考.

    冻结砂—黏混合土三轴压缩试验改进Duncan-Chang模型统计损伤理论应变软化模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