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东北石油大学

闫铁

双月刊

2095-4107

xuebao@nepu.edu.cn

0459-6503458 6503714

163318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99号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东北石油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东北石油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主办。主要报道东北石油大学及全国各油田石油科技最新成果,传播新的科技信息,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是以刊载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田化学工程、石油机械工程为主,以及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计算机与自动化工程、基础科学及其他方面的具有较高理论及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南部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渤中28-29区为例

    官大勇王昕刘朋波张宏国...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南部渤南低凸起中段渤中28-29区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空间分布复杂.根据钻井、测井、岩心、薄片及地震等资料,分析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潜山发育表生岩溶和内幕岩溶两套储层,具有垂向分带特征.表生岩溶带白云岩和灰岩可作为有利储集岩,受构造破裂作用及溶蚀作用控制,白云岩储层在距离潜山面0~380 m内发育,形成宽带效应,灰岩储层一般在距离潜山面0~100 m内发育,储层相对较薄.内幕岩溶储层发育程度与岩性密切相关,白云岩相对发育区的储层整体物性较好.内幕岩溶储层发育主要受构造破裂作用成因的微裂缝影响,其次受溶蚀作用影响,在颗粒为细晶及以上级别的白云岩中可见溶蚀孔隙;破裂作用在表生岩溶储层带和内幕岩溶储层带的形成上具有差异性,内幕岩溶储层主要以构造缝为主,表生岩溶储层具有岩溶孔缝和构造破裂缝叠合特点,受控于构造单元及构造部位;表生岩溶带潜山高部位、东西向主断层上升盘的背斜褶皱区是孔缝发育有利区.该结果对渤海南部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碳酸盐岩潜山表生岩溶内幕岩溶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分布模式渤南低凸起

    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孔径下限表征

    郭鹏超崔向东董晓东李金有...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为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氩离子抛光和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岩石热解、高压压汞及一维核磁共振等实验,根据轻重质组分赋存状态、微孔孔径和全尺度孔径分布等,研究页岩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赋存孔径下限.结果表明: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泥页岩各种类型孔隙见页岩油的赋存.轻质组分主要赋存空间为页理缝和大孔,形态多呈蜂窝状、丝缕状和扁豆状;重质组分主要赋存空间为页理缝、晶间孔、有机孔和微溶孔等.页岩油赋存孔径下限为3 nm,游离烃赋存孔径下限为15 nm,可动烃赋存孔径下限为40 nm;页岩孔径大于15 nm的孔隙占比较高,平均为62.1%,研究区页岩油具有较高可动比例.该结果为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页岩油后期开发提供支持.

    页岩油赋存状态孔径下限陆东凹陷交力格洼陷九佛堂组

    鄂尔多斯盆地M34区块侏罗系延10段砂质辫状河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翔高吉宏庞玉东吴海红...
    2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和储层物性等资料,分析鄂尔多斯盆地M34区块延10段砂质辫状河储层宏微观特征、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预测有利储层.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段岩石类型丰富,以长石质石英砂岩和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发育中孔中喉型、小孔细喉型、细孔微细喉型3类孔隙结构,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孔渗相关关系较好;发育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4类成岩作用,处于中成岩A2期,多阶段的成岩演化使孔隙度降至11.20%~16.30%.优质储层受岩性、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岩性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富含石英、长石的细砂岩储层物性最好;沉积为优质储层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心滩和主河道微相储集条件优越,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储层减孔的重要原因,其中压实作用是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改善储层物性;构造裂缝是有利储集空间的重要补充,可提高储集性能.延10段储层可划分3类,其中Ⅰ类储层中M30-6X、M34-2、M30-4等井区是有利的勘探目标.该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参考意义.

    储层特征成岩作用控制因素砂质辫状河延10段侏罗系M34区块鄂尔多斯盆地

    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徐康马泽良庄新兵李吉鹏...
    40-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野外剖面、钻井和岩心等资料,采用岩心观察、常规及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压汞实验、孔渗测试等方法,分析南羌塘坳陷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羌塘坳陷布曲组碳酸盐岩储层岩性主要为亮晶鲕粒灰岩、生屑灰岩、晶粒白云岩和(残余)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晶间溶孔、非组构选择性溶孔和裂缝.不同岩性的储层物性差别明显,白云岩储层物性优于过渡性岩类及灰岩的,主要为Ⅱ-Ⅲ类储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为有利储层的控制因素,碳酸盐岩台缘浅滩及台内浅滩相沉积构成有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白云石化、压溶及溶蚀作用是有利储层形成的关键;较彻底的白云石化对储层孔隙度增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晶自形白云岩物性最优,构造破裂作用产生的各种裂缝有利于溶蚀流体的运移,有效改善储层物性.该结果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羌塘盆地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控制因素

    滇黔桂盆地东北部泥盆系竹节石页岩时空分布与沉积特征

    张英杰陆济璞王新宇岑文攀...
    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滇黔桂盆地东北部泥盆系竹节石页岩的分布特征、竹节石与有机质聚集作用的联系,对吾隘剖面、东风剖面、上林西剖面、寨沙剖面、荔浦剖面和贵港剖面的地层旋回性进行研究,对竹节石页岩的有利产出阶段、空间展布特征、地层厚度变化和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黔桂盆地东北部的泥盆系可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暗色泥页岩主要发育于SQ5~SQ11;在二级海平面变化上升阶段,竹节石页岩主要形成于每个三级层序的海侵体系域(TST5~TST9),在二级海平面变化最高阶段,竹节石页岩主要形成于每个三级层序的高水位海退体系域(HST10~HST11);竹节石页岩在空间分布上受同生断裂带的控制,沿断裂带展布方向上延伸相对良好,沿非断裂带展布方向上延伸很差;竹节石页岩构成的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质来源与竹节石关系密切,竹节石的富集程度对潜在性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该结果为浮游生物在滇黔桂盆地东北部泥盆系有机质聚集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实例.

    竹节石三级层序富有机质页岩时空分布有机质丰度泥盆系滇黔桂盆地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特征及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以乍得D油田P Ⅰ油组为例

    贾瀛袁新涛肖康张军涛...
    69-8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乍得Bongor盆地D油田P Ⅰ油组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具近源快速堆积、沉积碎屑颗粒粗、砂体接触关系复杂等特点.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及开发动态资料,划分研究区岩相及组合类型,识别单砂体构型单元类型及特征,分析不同构型单元空间组合样式,建立扇三角洲前缘构型模式及其随基准面演化特征,探讨单砂体构型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10种岩相、5种岩相组合及4种主要构型单元类型.砂体侧向拼接样式主要有4种类型,单砂体垂向接触类型可分为切叠型、叠加型、孤立型三大类10小类叠置样式.在长期基准面上升时期,单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先由切叠型转变为叠加型,后转变为孤立型,砂体发育规模不断收缩变窄.不同构型单元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特征差异明显,水下分流河道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21.31%和1 276.92× 10-3μm2.单砂体的叠置样式及单一构型内部砂体所处位置和沉积韵律对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砂体物性从对应箱形曲线韵律的水道中部主体向对应钟形曲线韵律的两侧边部变差;叠加型接触的砂体较切叠型接触砂体非均质性更强.该结果为乍得D油田及类似油田勘探开发及井网部署提供参考.

    扇三角洲前缘构型单元叠置样式储层质量Bongor盆地乍得D油田

    页岩油储层核磁共振T1-T2谱响应特征及应用——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为例

    李庆峰闫学洪郑建东任莉...
    89-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二维核磁共振响应特征,测试分析不同状态页岩T1-T2谱,结合孔隙流体动态响应特征建立T1-T2谱识别图版,并构建页岩孔隙油、水T1-T2谱信号幅度标线方程,计算不同状态页岩孔隙流体含量,探讨原位状态下不同孔隙流体含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T1-T2谱可分为7个区域,能有效区分各种孔隙流体分布;页岩储层孔隙流体以毛细管束缚水为主,原始状态下,平均为20.95 mg/g,总油量相对较高,与常规热解油量具有良好相关关系,平均为9.67 mg/g;页岩油以束缚油为主,其次为吸附油,可动油较少,其中可动油最易散失,束缚油次之,吸附油和毛细管束缚水散失较少;原位状态下,页岩含油量主要受有机碳、黏土矿物和成熟度控制,总有机碳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越高,成熟度越大,含油性越好,吸附油随成熟度增大而逐渐降低.

    页岩油孔隙流体核磁共振T1-T2谱青山口组古龙凹陷松辽盆地

    腐殖煤三环萜烷类化合物差异影响与分布模式——来自芳香烃化合物的证据

    林舒敏张敏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中生界煤系烃源岩广泛发育,腐殖煤饱和烃三环萜烷相对丰度高,三环萜烷(TT)分布模式、绝对浓度及不同碳数化合物比值存在差异.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研究28个腐殖煤样品的宏观地球化学特征、饱和烃和芳烃生物标志物组成,探讨芳烃成熟度、沉积环境、成烃母质对三环萜烷差异影响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腐殖煤样品分为两种类型,Ⅰ类腐殖煤以C19 TT为主峰,Pr/Ph高,C24四环萜烷(C24TeT)相对丰度较高;Ⅱ类腐殖煤以C23TT为主峰,Pr/Ph较低,C24TeT相对丰度低.C19TT/C23TT与芳烃成熟度参数(F1、F2、4-MDBT/1-MDBT)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类型腐殖煤三环萜烷分布模式受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影响较小.C19TT/C23TT与沉积环境相关的芳烃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Ⅰ类和Ⅱ类腐殖煤样品存在明显的分区性,Ⅱ类腐殖煤沉积环境的还原性强于Ⅰ类腐殖煤的.海水作用导致沉积环境改变,微生物对高等植物改造使Ⅱ类腐殖煤的成烃母质与以原始高等植物为生烃母质的Ⅰ类腐殖煤不同.该结果为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地球化学参数.

    三环萜烷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海水作用芳烃饱和烃腐殖煤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Abstracts

    前插1-前插8页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来稿须知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