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物理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物理学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刘光鼎

双月刊

1004-2903

prog@mail.igcas.ac.cn;geophys@163.com

010-82998113,010-62369620

100029

北京市9825信箱(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办公楼113号)

地球物理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战略,评价地球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刊登有创新性或意义重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快报和其他文章。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之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本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均居同类期刊前列。本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是迅速、准确反映我国地球物理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代表性刊物之一。面向从事地球物理、高空及大气科学等研究领域及油气勘探、固体矿产资源探查、环保、工程、国防等部门的广大读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是从事地球物理和相邻学科研究的案头必备刊物之一。投稿可进入本刊 登记注册后按指定路径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研究进展

    曹国娇徐腾飞魏泽勋
    1293-1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Wyrtki急流是季风转换期出现在赤道印度洋的海表面东向急流,其产生的大量热、盐和水团纬向再分配对东印度洋甚至全球海洋热盐环流都具有重要作用.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与赤道Kelvin波相关,能够对印尼贯穿流在出流海峡的季节内变化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触发因子.此外,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还能够跨时间尺度调控其季节及年际变化,使其成为热带东印度洋甚至全球气候变异的潜在重要参与者.因此,对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深刻理解热带印度洋海洋环流以及印度洋海盆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主要对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的产生机制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Wyrtki季节内变化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指出今后应借助观测、海洋环流模式和机器学习技术等多种途径来获取Wyrtki急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对于局地以及全球海洋、大气的影响,提高对热带印度洋以及全球海洋环流的认知.

    Wyrtki急流季节内变化产生机制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基于DPR数据的AMSR2降水产品的夏季降水检验评估

    黄洋鲍艳松刘辉李婧...
    1304-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卫星准确的降水数据对实时的降水监测和天气预报非常重要,本文以中国大陆及其周边海域为研究区域,以 DPR(Dual-frequency Precipitation Radar)降水产品为参考值,采用分类统计指标以及精度评价指标对 2022 年 7 月~9 月的 AMSR2(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降水产品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AMSR2降水产品在海洋上的观测效果最好,观测降水命中率为0.659,ETS评分为0.546,且与DPR的相关系数为0.679,RMSE为4.598 mm/h;在陆地上的观测效果次之,观测降水空报率较大,等于0.277,ETS评分为0.357,且与DPR的相关系数为0.325,RMSE为2.793 mm/h;而在海岸上的观测效果相对较差,观测降水命中率较低,等于0.361,ETS评分为0.307,且与DPR的相关系数为0.329,RMSE为4.527 mm/h.同时随着雨量等级的增大,AMSR2降水产品对降水量的估计误差也越来越大,且在小雨等级,容易高估降水量,在中雨等级,在海岸容易低估降水量,而在海洋和陆地容易高估降水量,在大雨和暴雨等级,容易低估降水量,且低估程度随雨量等级的增大而增大.

    DPRAMSR2降水精度评估

    2022年6月1日芦山Ms6.1主震震源机制及余震研究

    李军鹏武振波苏金蓉邹昆...
    1315-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08秒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 Ms6.1级地震,3 min后又发生了一次Ms4.5级余震(为此次地震序列的最大余震).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震中位置来看,这次主震与2013年Ms7.0级芦山地震的震中位置非常接近(约10 km),目前关于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仍有争议,对此次主震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序列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域深部孕震环境提供更多约束.本研究中,首先基于四川地震台网记录的事件波形数据,采用ISOLA软件进行波形拟合,获得2022年芦山主震的双力偶震源机制解为:222°/43°/104°(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及23°/48°/76°(节面Ⅱ),矩心深度16 km,矩震级Mw5.9;其最大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为 237°/36°/109°(节面 Ⅰ)、34°/56°/76°(节面 Ⅱ),矩心深度17 km,矩震级Mw5.0;两次地震均以逆冲为主.其次,基于震中距150 km范围内宽频带台站在2022-06-01-2022-06-10时间段记录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LOC-FLOW流程进行了余震识别和重定位研究,共计获得838个余震事件,在平面上大部分展布于主震的西北侧,在深度剖面上则主要分布于主震的上倾方向且指示断层面倾向为SE.另一方面,根据地震波传播理论,台站记录波形可以由震源时间函数、传播路径效应及仪器响应的卷积表示,假设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相距很近,由同一台站记录的两个事件波形应该具备相同的仪器响应和近似的传播路径效应,所以记录的波形差异反映了震源破裂过程的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 31个不同方位台站分别记录的2013年和2022年芦山主震的事件波形,发现两者在10~20 s周期范围内具备很好的相似性,说明两次地震破裂过程有一定相似性.该区域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表主要以NE-SW走向、NW倾向的断裂为主,而根据本文震源机制和余震定位的结果,我们推测2022年芦山地震应该发生在一条倾向SE的隐伏逆断层上,与该区域长期以来遭受青藏高原侧向挤压的NW-SE向构造应力场具备一致性.

    芦山地震矩张量反演震源机制余震识别与定位

    福建地震预警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评估

    游秀珍林彬华李军韦永祥...
    1330-1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测震、强震和烈度计三网融合所面临的数据质量评估问题,开展了区域地震预警台网背景噪声研究分析工作.利用噪声功率谱法、最大概率加速度噪声峰值(PGA)、速度噪声峰值(PGV)、位移噪声峰值(PGD)指标科学评估构成台网三类传感器的背景噪声,分析其噪声水平的差异性;采用噪声功率谱面积占比法定量评价台站噪声水平,根据不同色标展示各台站的噪声水平高低,方便直观判断站点运行状态;由实际统计,选取合适的比例,确定各类传感器噪声模型的高低基准线和正常噪声PGA、PGV、PGD的上下限,甄别出波形记录疑似异常的台站.研究结果表明:三类地震监测仪器中,地震计在全频带能完整有效地记录环境噪声,其噪声水平最低;强震仪可记录0.1 Hz以上的环境噪声,小于0.1 Hz频带主要为仪器自噪声,其噪声水平较地震计高;烈度计的记录基本是仪器的自噪声,无法记录到地球脉动,其噪声水平最高.噪声功率谱面积占比法将噪声水平划分成四个等级,能够有效评选出记录优质的台站.通过频域和时域对异常台站进行检测,极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有利于对标定、异常大脉冲等误报结果的检测.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可供维护人员作为参考依据,对优质台站重点关注,对记录异常台站及时修复,保证优质台站数据的完备性,为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产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重要保障.

    数据质量背景噪声噪声功率谱PGAPGVPGD

    几种常用应变计算方法的抗差性和适用性对比分析研究

    陈长云尧俊凯占伟梁经纬...
    1343-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变率是描述地壳形变特征的主要参数之一,可用于识别强震前后地壳变形特征,对于认识地震孕育过程以及推进地震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应变计算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分布密度有不同的适用性.本文利用模拟数据作为输入,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和数据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泰森多边形、球面小波、距离加权和最小二乘配置等四种不同应变计算方法的抗差性和适用性.大空间尺度的抗差性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的抗差性最强,其次是距离加权和球面小波方法,泰森多边形方法相关系数衰减速率明显快于其他三种方法.剔除部分采样数据情况下,泰森多边形方法因噪声对解算结果影响较大,其他三种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中等空间尺度对比分析表明最小二乘配置和距离加权与理论解的残差均方差量值明显小于其他两种方法.泰森多边形方法边缘效应明显,球面小波方法与理论解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最小二乘配置和距离加权方法与理论解有一致性,但前者在变形量值和空间分辨能力与理论解存在偏差,后者在快速变形区与理论解存在偏差.基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泰森多边形方法边缘效应明显;距离加权方法局部存在边缘效应;球面小波方法结果能较好反映断层作用的影响但其存在多处局部高值区;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能兼顾断层的近远场变形特征.总之,不同方法对误差的敏感程度、边缘效应、局部奇异分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实际应用中需采用可靠性强、结果稳定、边缘效应不明显的方法.

    最小二乘配置泰森多边形距离加权球面小波抗差性分析

    广东惠东ML4.6地震前地磁逐日比内源电流解释

    包雨鑫陆镜辉李晓慧章鑫...
    1358-1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距离大亚湾核电站约50 km的汕尾—潮州断裂上在2022年3月14日发生了惠东ML4.6地震,1911年在相同位置发生了 一次6级地震.本文根据惠东ML4.6震前提出的地磁逐日比短临异常意见的预测范围,以华南沿海地区10个地磁台站的地磁观测数据为例,使用日变化畸变时段的积分效果来量化异常的分布,探讨此次地磁逐日比计算中干扰对结果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内源环电流作为源,开展与地磁逐日比异常相关的源电流机理解释.结果显示,对噪声干扰大的地磁台站数据做滤波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其影响,提升逐日比计算可信度;提出面积补偿法对异常日的弱日变化幅度作补偿,得到接近正常的日变化幅度,面积差在平面上的分布也较好地反映异常中心与震中位置的密切关系;根据三层导电体中电流变化的趋肤深度估算方法,模拟了环电流感应磁场的叠加,它可能弱化了 Sq电流引起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度并导致地磁逐日比出现异常.

    地磁逐日比环状源电流惠东ML4.6级地震大亚湾核电站

    2020-2021年南北地震带北段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张瑜陈双贵闫万生马辉源...
    1369-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圈局部的剧烈变化如火山爆发、地震等会引起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快速变化,地磁学者一般通过监测区域磁场的变化并选用合理的模型来研究震磁关系.本文基于2020-2021年南北地震带北段流动地磁观测资料,通过日变通化改正、长期变化改正以及剥离岩石圈磁场等步骤来分析研究区域岩石圈磁场时空分布特征及7次中强地震发震位置各地磁要素的异常变化,结果发现:研究区域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形成数个弱变化区域,本文讨论的7次中强震均发生在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弱变化区内部或边缘地带,在发震位置处水平矢量出现了转向、发散、对冲或量级突变的趋势;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年变化等值线与发震位置也有相关性,具体表现为ΔD、ΔY、ΔZ、ΔF、ΔI、ΔX等值线的"0"值线与中强地震表现出较明确的位置特征,即发震位置靠近"0"值线,单从发震位置与"0"值线的距离看,ΔD、ΔY、ΔZ要优于ΔF、ΔI、ΔX三个要素,这种明显的震磁特征变化对中强震发震地点预测有较强的指向性;另外除茫崖5.5级地震外,其余地震距离依据岩石圈磁场要素异常划定的异常区均较近,其中门源6.9级地震、马尔康5.8/6.0级地震、杂多5.9级地震发震位置与最近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区距离在30 km之内,映震效果良好.

    岩石圈磁场年变中强地震弱变化"0"值线

    回顾陈宗器先生在我国日地关系、空间物理及人造卫星等领域做出的贡献

    陈雅丹
    1382-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宗器(Parker C.Chen,1898-1960),浙江新昌人,我国地磁学奠基人、日地关系研究开创者之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会理事长.陈宗器先生不仅在地磁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在日地关系研究、空间物理学和我国人造卫星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我国相关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为学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地磁学日地关系空间物理人造卫星

    地磁活动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袁静续子茂罗浩江晨光...
    1390-1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磁活动是地球内外源磁场时空变化的总称,作为探索地球空间环境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地磁活动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该领域的文献资料,系统地综述了地磁活动对人类健康的相关影响:首先总结了太阳活动引起的磁暴等地磁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和其他生理状态(疾病)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该影响的产生机理进行医学解释;其次从地磁活动与人类健康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地磁活动事件的预测预警、地磁活动危害的防护措施等三个角度对其未来进行展望.为将来进一步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具有现实意义.

    地磁活动人类心脑血管疾病人类精神疾病人体生理状态

    细粒磁铁矿的系统合成及其岩石磁学应用评述

    周慧黄宇豪葛坤朋韩佰惠...
    1401-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畴及其邻域的细粒磁铁矿是古地磁学研究中的主导载磁矿物之一.磁铁矿的磁学性质受到粒径、晶型、形状以及氧化程度等物化属性控制,影响了古地磁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并造成对应地质解释的多解性.鉴于自然磁铁矿颗粒的复杂性、微磁模拟的计算有限性、以及显微观测的局域性,本文首先阐述了细粒磁铁矿的重要岩石磁学意义,随后综述了细粒磁铁矿合成在岩石磁学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应用和困境.通过系统介绍材料磁学的细粒磁铁矿合成方法,指出其在古地磁学研究中的科学意义.本文最后对综合磁学合成方法的应用提出了展望,包括"磁不稳定区"颗粒的研究、古强度学应用研究和岩石磁学正反演研究等.本文将为细粒磁铁矿合成及岩石磁学应用提供参考,并加深我们对矿物磁学性质及关联地质过程的理解.

    磁铁矿岩石磁学化学合成古地磁学微磁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