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学报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球学报

中国地质科学院

董树文

双月刊

1006-3021

cagsb@qq.com

010-68327396,68992351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

地球学报/Journal Acta Geoscient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地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设有创新与发现、探讨与争鸣、前沿综述、学术、热点追综、研究进展浏览、学术活动与动态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西阿面根铅锌矿床成因研究——硫、铅同位素和闪锌矿微量元素证据

    张传昱沙建泽苏肖宇李婉婷...
    13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山地块南部的芦子园地区是我国西南重要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之一,阿面根铅锌矿床是该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铅锌矿床,但目前研究程度低,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不明.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显微观察基础上,通过阿面根矿床的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铅同位素探讨矿质来源,利用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判定矿床成因.结果显示,阿面根矿床硫化物的δ34SV-CDT值(9.44‰~12.16‰)介于壳源花岗岩硫与围岩地层同期海水硫之间,显示出二者混合特征;铅主要来自上地壳;闪锌矿以富集 Fe、Mn、Co、Cu、Cd而贫Ga、Ge、As、Sn、Cr、Ni为特征,其中Fe、Cd、Mn、Co、Ag、Sb、Ga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产出,Cu则以类质同象和矿物包裹体的形式同时进入闪锌矿晶格中,可能存在 Zn2+↔Fe2+、Zn2+↔Cd2+、2Zn2+↔Ag++Sb3+等方式的替代关系;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VMS型、MVT型、矽卡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中的闪锌矿明显不同,其 Cd/Fe(0.02~0.04,均值 0.03)、Co/Ni(15~1 019,均值 1 275)和Ga/In(0.11~1.10,均值 0.31)比值特征和较低的Ge元素含量均表明闪锌矿形成与岩浆热液关系密切.综上证据,本文认为阿面根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隐伏中酸性侵入岩,有少量地层围岩物质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阿面根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

    LA-ICP-MS微量元素闪锌矿硫、铅同位素阿面根保山地块滇西

    东昆仑二叠系格曲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张耀玲倪晋宇胡道功韩建恩...
    15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富集 Rb、Th、Ba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 Nb、Ta、Ti、P 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大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 Ba/Th 比值(53.6)、Th/Ce 比值(0.23)、Nb/Ta 比值(18.35)及低Dy/Yb比值(1.42),表明晚二叠世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和洋底沉积物等洋壳物质俯冲至 60 km左右深度时熔融所形成.锆石U-Pb定年表明,格曲组下部碎屑岩段流纹质凝灰岩和英安质沉凝灰岩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7.5±2.5)Ma 和(256.2±4.8)Ma,上部灰岩段粗安质晶屑凝灰岩 206Pb/238U 加权平均年龄为(251.8±2.3)Ma.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格曲组及花岗岩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沉积于弧前盆地的格曲组为古特提斯洋向北初始俯冲的沉积响应,而格曲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这一构造事件.

    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弧前盆地格曲组东昆仑

    黄河和长江碎屑物质扩散研究——来自江苏沙脊物源示踪的约束

    林旭刘海金吴中海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源-汇系统对于理解岩石风化、河流输砂、泥砂沉积以及陆地和海洋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江苏省东海岸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在某些沿海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沙脊,是进行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之一.但目前对其物源区来自哪里还未达成共识.我们利用已发表的碎屑锆石 U-Pb 年龄和钾长石 Pb 同位素数据,结合江苏沙脊及其周缘区域的数据结果,详细厘定江苏沙脊的物源区,并运用蒙特卡罗反演模型定量评估江苏沙脊潜在物源区对其物质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沙脊北部的碎屑物质主要受大别山(45%)和鲁中山区(24%)的共同影响;黄河(29%)、古黄河(27%)和长江(25%)的碎屑物质对江苏沙脊中部的物质组成起重要影响.江苏沙脊南部的物源主要来自长江(68%).江苏沙脊的出现得益于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陆尺度的大河搬运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到下游,南黄海西海岸的平坦地貌有利于保存这些碎屑物质,末次冰期后东亚陆架海动力过程(潮汐、海浪和沿岸流等)持续对其改造,这体现了河流-海洋在塑造河口-海岸地貌中的交互作用.

    江苏沙脊黄河长江锆石U-Pb年龄钾长石Pb同位素

    西藏龙玛拉铅锌矿床矽卡岩矿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何逸飞谢富伟周敖日格勒王立强...
    17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玛拉铅锌矿床是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之念青唐古拉铅锌成矿亚带东段的一个典型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演化、成岩-成矿时代、矿床形成动力学背景等方面进行过一定的研究,但对矽卡岩矿物学及分带模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编录、系统的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开展矽卡岩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及其分带特征研究.矿床矽卡岩矿物主要包括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绿泥石和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矽卡岩主要发育在角岩与大理岩接触带,或沿裂隙充填在围岩中,横向上显示了从褪色角岩→石榴子石矽卡岩→深色角岩→透辉石矽卡岩(矿体)→大理岩→角岩的分带特征.垂向上由顶板至底板表现出从角岩→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大理岩→石榴子石矽卡岩→透辉石矽卡岩→角岩的岩性分带特征.矿床石榴子石为钙铁-钙铝榴石类质同象系列(And7.92~88.63Gro5.92~86.46Pyr+Spe1.04~5.11),端员组分变化范围较大,表明矽卡岩的形成环境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体系.通过对铅锌主矿体的赋矿矽卡岩中石榴子石进行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是从矿区南西方向向北东方向运移就位形成主矿体,为矿区寻找成矿岩体及深部找矿提供指导.

    西藏矽卡岩型铅锌矿床龙玛拉矽卡岩分带矽卡岩矿物学

    基于航空重磁资料对大杨树盆地南部及周边岩浆岩分布规律的认识

    曹安琪刘燕戌赖燕玲孟维棣...
    18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利用最新实测的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数据,结合野外踏勘与物性测量结果,采用化极、向上延拓、垂向导数等场源分离或异常提取技术,研究了大杨树盆地南部及周边不同类型岩浆岩的重磁异常响应,圈定了其空间分布范围,揭示了区域岩浆岩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具有迥然不同的航磁异常特征;本次采用的突出局部重磁异常的地球物理方法可以有效识别酸性、中酸性、中基性等岩浆岩;本次系统圈定了具有地质意义的岩浆岩百余处,多数岩浆岩沿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及其两侧分布,尤以断裂交汇部位最为发育,说明断裂对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航空重磁揭示研究区发育较大规模的隐伏中基性火山岩,为区域基础地质研究和火山岩盆地油气藏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依据.

    航空重磁异常火山岩侵入岩分布规律大杨树盆地南部

    玉树地震震前甘孜—玉树断裂局部应力场时空偏转特征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张涛苏占东孙进忠张建勇...
    203-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会改变地壳的应力状态,构造地震是区域地质构造活动的极端方式,了解震前发震断裂局部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对断裂活动性的表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颗粒离散元软件PFC2D,以玉树地震台站YRY-4 钻孔应变仪的监测数据为依据,模拟 2010 年 4 月 14 日玉树MS 7.1 级地震发震断裂,甘孜—玉树走滑断裂,震前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的时空偏转特征.研究表明,震前玉树台站位置的模拟最大水平主应力 SH方向出现逆时针偏转,在积累了一定应变能后偏转逐步恢复,模拟局部应力方向的变化趋势与现场实际观测结果基本一致.断裂处不同位置 SH变化规律不同,距离断裂构造越近,局部应力受到的扰动越明显;位于拉应力集中区的SHT和压应力集中区的SHP同时向两者所在区域的分界方向旋转,且偏转角随时步的增加逐步增大;不同区域的应力积累程度不同,且随着加载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并在不同时刻发生破裂,具有明显的时空异步效应.

    玉树地震甘孜—玉树断裂离散元局部应力场偏转角

    鄂西荆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及裂缝预测

    张斗中陈孔全汤济广庹秀松...
    217-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由于页岩低孔低渗的特性,构造裂缝成为了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本文以鄂西荆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基于地震资料、岩石力学实验、野外实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岩石破裂准则,解析古构造应力场分布规律,预测构造裂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荆门地区发育的构造裂缝主要以中燕山晚期形成的NNW向和NE向共轭剪切缝为主,其次为中燕山早期形成的NNE向和NEE向共轭剪切缝.构造裂缝的分布受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和构造应力的影响较大,Ⅲ级裂缝发育区和断层区域综合破裂系数均大于 1.1,构造裂缝最为发育,页岩气保存效果最差;Ⅱ级裂缝发育区综合破裂系数在 1.0~1.1 之间,为页岩气保存效果较好区域;Ⅰ级裂缝发育区综合裂缝破裂系数在 0.85~1.0 之间,处于"破而不裂"的状态,为页岩气最优保存区.

    荆门地区龙马溪组数值模拟构造应力场裂缝预测

    数字露头实景三维Web平台研究与云端地质考察应用

    陈建华钟瀚霆侯明才王帅琪...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露头是地质考察的重点,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构建数字露头实景三维模型并实现露头可视化研究能够为解决传统地质研究中存在的效率低、危险性高和数据复用性差等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论文研究了倾斜影像三维建模、数字露头三维可视化和全景影像可视化等三维技术,并基于Cesium开源三维地球引擎研发了数字露头实景三维Web平台.平台实现了高精度露头实景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并将露头相关的描述、图片、视频、全景、文献、观察点、地质标绘等信息与露头三维模型有效结合,实现了露头三维模型上传与实景漫游、露头相关地质信息自主提供、分享、互动与可视化展示.论文通过实例证明了平台云端地质考察应用的有效性和新颖性.该平台作为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虚拟野外地质路线考察的首选,已成功应用于 15 条路线中的 12 条.相比传统地质研究手段,露头云端三维可视化研究能够帮助地质学者更加全面、直观地理解露头地质现象的时空展布和地质特征,并且支持数字环境下露头资源的共建、共享,节省了地质考察的时间和成本.

    实景三维露头地质信息可视化平台众源共享云端地质考察

    化子坪长6储层长岩心CO2驱替实验及数值模拟评价

    康宇龙汪心雯李超跃李采...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2 驱替试验,并利用TOGA(TOUGH Oil,Gas,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 000)四个不同阶段;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低渗储层二氧化碳驱油二氧化碳封存长岩心数值模拟

    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及发育演化研究

    彭小华吴昊张俊良王扬...
    252-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在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宇宙成因核素 10Be 和 26Al 技术获得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研究"黄土覆盖型沟谷丹霞"地貌景观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延安典型丹霞地貌的类型有狭缝式、石蘑菇式、天生桥式,其中狭缝式丹霞的景观特征为"窄狭、多弯、韵律、多彩",同时也是典型的"黄土覆盖型沟谷丹霞",石蘑菇式丹霞造型奇特,天生桥式丹霞地貌整体规模宏大,这两者发育都严格受控于垂直节理和外力作用的侵蚀;运用宇宙成因核素 10Be和 26Al技术,计算获得志丹猫巷狭缝式丹霞地貌的暴露年代有两期,分别为(0.75±18)~(0.83±0.14)ka和(1.14±13)~(1.29±0.30)ka,安塞王家湾石蘑菇式丹霞地貌暴露年代为(1.76±0.45)~(1.77±0.15)ka,这两处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年代都在全新世(Qh),前者晚于后者,地貌较年青;运用宇宙成因核素 10Be-26Al 计算获得两处典型丹霞地貌侵蚀速率为(39±3.3)~(104±24.4)cm·ka-1,与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地表和基岩得到的侵蚀速率对比,这两处典型丹霞地貌的侵蚀速率较大,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的演化始于白垩纪红层的堆积,大致都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初步揭示了地质构造、上覆黄土盖层以及流水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和影响延安典型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阶段总体都处于青年晚期.

    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暴露年龄侵蚀速率发育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