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徐冠华

双月刊

1560-8999

dqxxkx@igsnrr.ac.cn

010-64888891

100101

北京大屯路甲11号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地球系统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探索地球信息机理、地球信息认知方法和地球信息时空图谱新学科生长点的应用基础科学。推动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深化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局部方差互信息和梯度一致性的改进SFIM遥感图像融合方法

    王淑香金飞林雨准左溪冰...
    693-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色图像和多光谱图像由于光谱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融合结果容易出现光谱失真或空间失真.如何同时实现两个尺度上的对齐,是提高融合效果的关键.传统的SFIM(Smoothing Filter-based Intensity Modulation)遥感图像融合方法可以保证光谱尺度上的一致,但在衡量空间尺度一致上还不够精确.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方差互信息的空间尺度对齐方法,并在平均梯度一致性的约束下进一步改进SFIM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多光谱各波段线性拟合生成多光谱强度图像,并对高分辨率全色图像进行高斯低通滤波,改变滤波参数循环计算2幅图像的局部方差图像间的互信息,当互信息最大时,高斯滤波参数为最佳滤波估计参数;然后,用该高斯滤波器卷积高分辨率全色图像,得到与多光谱图像空间尺度一致的低分辨率全色图像;之后,高低分辨率全色图像间比值处理得到细节图像,以高分辨率全色图像平均梯度为基准,引入调节系数控制细节图像的注入量;最后,细节图像、调节系数与多光谱图像相乘得到融合图像.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在IKONOS和Quickbird两种数据集的植被区、建筑区和混合区3个不同场景六组图像开展融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KONOS数据,本文方法3组实验在光谱保持指标SAM上均位于第二,信息量EN有2组第一,对于Quickbird数据,本文方法3组实验在SAM、EN和AG3个指标上均为最优,具有较好的光谱保持能力和信息丰富程度;空间信息保持指标SCC值虽非最佳,但与SCC值最佳的AGSFIM方法相比,4组实验的SAM、EN和AG这3个指标整体明显优于对方,而与SCC值相近的GSA或SFIM方法对比,本文方法在6组实验中其他3个指标的也均优于对方,平均提升了13.39%、39.52%和34.03%.同时,本文方法在目视效果上也有较为不错的表现,融合真彩色图像与原始真图像彩色差异较小,图像清晰度基本近似全色图像.融合场景方面,本文方法对于植被为主或混合区域,光谱保持优势明显,图像信息量较为丰富;以建筑为主的场景,融合结果的光谱、信息的丰富程度和清晰度也具有不错效果.

    局部方差图像互信息高斯滤波平均梯度细节注入SFIM模型遥感图像融合

    缺失时段对黑河流域夏季FY-4A AGRI地表温度时间维重建的影响分析

    罗雨梅祝善友李悦丽张桂欣...
    709-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止气象卫星产品在天气监测和气候变化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天气状况影响,静止气象卫星地表温度经常存在缺失现象,严重影响着地表温度产品的深入应用.在地表温度缺失值的时间维重建过程中,现有研究大多是比较了不同时间维重建方法的精度,而有关数据缺失时段对模型能否有效重建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黑河流域为例,基于INA08温度日循环模型,通过模拟实验分析夏季FY-4A(风云4号A星)AGRI(Advanced Geostationary orbit Radiation Imager,先进的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陆地表面温度)数据缺失对重建结果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缺失时段的数值替换方案,并采用真实数据对理论实验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缺失第二时段(13—15时)对重建结果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缺失第五时段(次日0—6时)对重建结果影响最大;②随着缺失时段的增多,参与INA08模型拟合的遥感反演原始值减少,精度也有所下降;③模拟实验总结的缺失时段数值替换方案对INA08模型重建FY-4A AGRI LST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缺失时段某个时刻被替换为其他时刻地表温度后,能够显著提高缺失数据重建精度.

    FY-4AAGRI地表温度时间维重建缺失时段日变化模型黑河流域

    基于半监督小样本学习的北京市臭氧空间分布模式分类研究

    孙津
    725-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城市臭氧空间分布模式有助于分析污染成因,也能够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但过去多基于站点数据分析浓度平均分布的概括性特征,对全域浓度分布平面的描述有限,也很少进行分类研究,无法更全面地看待污染分布的多种模式及其时间变化.本研究利用由卫星数据建模估计的臭氧日最大8h滑动均值分布数据,针对臭氧空间分布模式标签化的难度提出一种面向小样本的半监督学习方法,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分类实验.实验发现:①2020年数据经预处理后以40个训练样本对249个测试样本进行分类,总体分类精度达81.12%,kappa系数达0.7416,说明在小样本条件下半监督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②分类得到的8种模式中,"(东)南高(西)北低或东高西低"的模式1、"(西)北高(东)南低"的模式2以及"中心低"的模式6为主要模式,分别在暖季(3—10月)、冷季(11—次年2月)和冷暖季过渡期占据主导,这一时间规律反映出区域传输和光化学反应的季节性影响;③将2020年的训练样本迁移至2019年进行分类,在取得较高精度的同时也对上述规律进行了验证.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空间分布模式分类方法能够为全面确定高污染的防治区域以及分类研究不同污染事件的成因提供支持.

    臭氧空间格局半监督分类图像分类小样本学习样本迁移季节性北京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反演方法研究

    王玮莹彭金榜朱婉雪杨斌...
    736-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滨海盐碱地分布广阔,土壤有机质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传统的"实地采集-实验测量"的方法费时费力,难以快速描绘盐碱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采用遥感技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高效且精准地反演,可以快速了解土壤肥力,从而调整与优化农业生产与管理.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典型滨海盐碱地裸土(0~1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土壤的无人机遥感光谱与空间纹理信息,构建并筛选遥感指数.分别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偏最小二乘以及随机森林模型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反演,并对比分析耕作与未耕作处理对反演的影响,同时探究融入对土壤盐分含量敏感的遥感信息是否可提高盐碱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反演精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中,随机森林模型的反演精度(R2为0.83~0.95)显著高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R2为0.26~0.69)和偏最小二乘模型(R2为0.37~0.72);②与未耕作土壤(R2为0.26~0.95)相比,耕作处理下的土壤有机质的反演精度较高(R2为0.54~0.94),即土壤的耕作处理能提高光谱指数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响应,从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反演精度,为更加精准地监测土壤有机质提供新思路;③融入遥感纹理信息或土壤盐分含量信息(盐分实测值和盐分敏感指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反演精度.本研究将为提升田块尺度滨海盐渍化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从而促进滨海盐渍化地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土壤有机质反演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土壤盐分光谱指数盐碱地裸土耕作未耕作

    加入混合池化和标签信息优化的油田地物提取模型

    高辰陈芸芝董琰刘磊...
    753-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田高后果区是石油输送管道安全管理的关键区域,准确获取油田高后果区地表信息至关重要.针对油田高后果区内提取任务面临地物形状多样、光谱差异小、类型复杂等挑战,提取结果出现错提、漏提、道路不连续的问题,基于ResUnet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油田高后果区地物提取SML_ResUnet模型,该模型在池化阶段引入条形池化单元,在编解码之间加入混合池化模块和标签信息注意力模块.条形池化单元能实现对长条形孤立信息的捕获,混合池化模块兼顾标准池化和条形池化优点,最大程度保留不同位置区域的特征信息,标签注意力模块引入标签信息来优化注意力模块中生成的注意力概率图,从而进一步提高模型提取结果.在油田高后果区高分辨率数据集上的消融实验结果表明,SML_ResUnet网络提取结果最优,其中OA、MIoU、F1-score分别达到了97.24%、84.23%、91.26%,相较于经典模型ResUnet各评价指标均有提升,其中OA、MIoU、F1-score分别提升了0.48%、2.49%、1.55%.在山东省某油田高后果区提取任务中,提取结果的总体精度平均为97.66%,适用于具有多种复杂地物类型的大范围油田高后果区内提取任务.

    深度学习地物提取油田高后果区标签注意力注意力机制条形池化混合池化SML_ResUnet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征稿简则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7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