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形成时间及驱动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干旱区内可系统对比的古气候记录;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肃北盆地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中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的理想地区.本研究选取具有精细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控制(22.8~9.0 Ma)的肃北盆地铁匠沟剖面(厚约2800 m)为研究对象,开展色度、碳酸盐和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测试分析,并依据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22.8~17.0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逐渐增加,黄度、Gt和亮度逐渐降低,CaCO3向上逐渐减少,上部微弱上升,平均粒径向上先变粗后变细,沉积环境主要由低能扇三角洲向湖-浅湖相过渡;2)17~14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保持相对高值,黄度和Gt保持相对低值,亮度和CaCO3呈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再次向上变粗,沉积环境为低能河流相沉积;3)14~9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逐渐下降,黄度、Gt、亮度呈弱上升趋势,CaCO3呈弱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向上明显粗化,沉积环境为高能扇三角洲相.分析表明,该地区中新世气候经历了 22.8~17.0 Ma相对温和、17~14 Ma温暖湿润和14~9Ma逐渐冷干的3个阶段演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构造隆升是该剖面粒度参数在14 Ma之后明显粗化的根本原因,肃北盆地在中新世中早期(22.8~14.0 Ma)气候变化主要由全球气候变化主导,而中新世中晚期(14~9Ma)气候逐渐冷干受全球降温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