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纪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

丁仲礼

双月刊

1001-7410

dsj@mail.igcas.ac.cn

010-82998119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第四纪研究/Journal Quaternary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反映了我国第四纪研究的最新进展,刊登了代表我国最高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第四纪研究欣欣向荣的局面,将原来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较大幅度增加自由投稿所占的篇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藏始新世狭叶梅属(Palibinia)的发现及其地质学和生物学意义

    周浙昆王楠刘佳黄健...
    1469-1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重新研究了发现于西藏班戈盆地牛堡组、最初被定为似班克木属(cf。Banksia)的叶化石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标本的叶形、叶片大小和叶脉特征均与狭叶梅属(Palibinia)的欧亚狭叶梅(Palibinia laxifolia Korovin)一致,因此将这些标本修订为欧亚狭叶梅。狭叶梅属是一类已经灭绝的植物,依据目前所保存及可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还不能确定狭叶梅属与现代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化石记录显示:狭叶梅属最早出现于广东三水、湖南衡阳、江苏仪征等地的古新世地层,在始新世狭叶梅属的分布区进一步扩大,中始新世狭叶梅属出现在青藏高原、中亚、欧洲和北美,渐新世狭叶梅属的分布区进一步缩小,在晚渐新世以后完全消失。此前的研究从狭叶梅属的形态特征推论,该属是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本研究对全球狭叶梅属分布的24个化石产地古气候模拟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狭叶梅属是一类生态幅较为广泛的植物,基于西藏蒋浪和四川热鲁中始新世植物群重建的古气候结果,也进一步证明狭叶梅属可分布于湿润环境,不宜作为干旱环境的指示植物。古气候模型模拟还表明狭叶梅属分布的区域年均温都比较高,是一类适应于热室气候环境的植物,属于古近纪中国东南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

    狭叶梅属古近纪干旱环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类群热室气候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中新世单籽豆属(Podocarpium)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王雪莲苗运法牛改红周莹莹...
    1482-1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籽豆属(Podocarpium)是已经灭绝的一类豆科植物,也是新生代地层中广泛出现的类群。该属在欧亚大陆中有着丰富的化石记录,但由于缺乏重点区域以及关键时间点的化石证据,限制了对其演化与分布历史的认识。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瑙格剖面2100 m处的中新世地层中的单籽豆属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生代以来的全球化石记录,综合概述了该属的生物地理历史,并依据青藏高原地区的具有准确年代控制的化石记录探讨了环境变化对单籽豆属演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柴达木盆地中中新世晚期新标本枝叶和荚果的形态比较,将其定为柄豆荚(Podocarpium podocarpum);2)依据已知的青藏高原化石记录表明,单籽豆属在中新世时期的分异度最高且分布特征与全球具有同步性,同时支持了该属通过低纬度路径扩散和传播的可能性;3)全球范围内的干旱和降温可能不是导致单籽豆属分布区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中新世之后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地形进一步抬升通过改变降水模式促进了该属在亚洲内陆地区分范围的收缩。

    中新世单籽豆属生物地理学柴达木盆地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世植物群的再发现及其特征

    覃星源刘佳宋艾高毅...
    1495-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报道了产自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上新统加布拉组的植物大化石组合,共鉴定出植物类群13科17属19种,包括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16种。加布拉植物群植物生活型丰富,包括乔木(云杉属、柏木属、桤木属和杨属)、灌木(小檗属、锦鸡儿属、枸子属、花楸属、金露梅属、沙棘属、杜鹃花属和忍冬属)、陆生草本(木贼属、蕨麻属和委陵菜属)、水生草本(眼子菜属和水毛茛属)。研究表明,当时该地区的植被以云杉针叶林为主,同时表现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在云杉林上方生长着耐冷干的金露梅属、锦鸡儿属等高山灌丛,下方为相对喜暖湿的桤木属等阔叶乔木。加布拉植物群的面貌与现今该地区以高寒草甸为主的植被面貌截然不同,表明上新世以来该地区经历了明显的气候改变和植被演替。植物组合的特征显示,上新世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气候较现今更为温暖湿润,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持续抬升和高原干旱化进程的加剧,导致该地区的植被由以暗针叶林为主转变成现今的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植物化石古生态古植被新近纪

    关于通古尔期(阶)的底界探讨

    叶捷付娇王世骐
    1509-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近20年在新疆乌伦古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新生代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研究,对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新生代地层分布和年代日渐清晰。研究表明,该地区堆积了大体连续的上始新统至上中新统近顶部的地层,地层中含有多个层位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为探明该区域的哺乳动物演化和地质环境变迁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其中位于乌伦古河南岸的夺勒布勒津台地西缘,出露了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地层,记录了从红色泥质粉砂为主体的风成堆积转换为浅灰绿色河湖相堆积,最后演变为土黄色砾岩为主体的河流相堆积的过程;其中所含的索索泉组顶部、哈拉玛盖组和可可买登组这3个化石层位的相应动物群组合与山旺期上部、通古尔期下部和通古尔期中部的哺乳动物群相当,亦表明气候环境从干冷转变为相对暖湿又逐渐转向干冷的过程。2009年实测地层剖面和采集古地磁样品测定建立的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C5AAn,约为16。8~?13。5 Ma。区域上和剖面上的化石研究显示,通古尔期化石组合始于哈拉玛盖组底部,位于磁性地层相当于C5Cr(16。726~17。277 Ma)内,年代大约为16。8 Ma,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底界大体吻合。为此建议将17 Ma作为通古尔期的底界,并推荐将新疆夺勒布勒津剖面作为通古尔阶的候选层型剖面。本研究将讨论与此相关的系列问题。

    新近纪生物年代学通古尔阶中中新气候适宜期

    喜马拉雅北麓遗址出土哺乳动物的牙釉质锶同位素研究

    唐自华王学烨程文艳杨苗苗...
    1522-1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分析了喜马拉雅北麓考古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探讨了青藏高原古代动物的迁移行为及其对区域文化交流的潜在影响。通过对4个关键遗址——格布赛鲁墓地、曲龙遗址、达玛墓地和温江多遗址——的大型哺乳动物牙齿样本进行锶同位素分析,发现动物个体的87Sr/86Sr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地理区域。通过分析牙釉质序列的87Sr/86Sr差异,确定了研究区迁移行为的阈值为87Sr/86Sr差异大于0。001,据此识别出具有显著迁移历史的个体。地理溯源分析揭示了动物来源多样,包括高原内部、边缘以及低海拔地区。这些发现表明,古代动物的迁移行为不仅促进了当地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而且加强了不同海拔区域间的联系,为高原丝绸之路的通行提供了支持。本研究为理解古代动物迁移在区域交流和青藏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喜马拉雅北麓动物迁移牙釉质锶同位素高原丝绸之路

    古代农作物传播的"高原之路"

    杨继帅高玉王彦人陈松涛...
    1532-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前欧亚大陆农作物与家养动物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各个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东方的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liaceum)、稻(Oryza sativa sub。japonica),与西方麦类作物相向传播的路线,有欧亚"草原之路"或经中亚-新疆-河西走廊的"绿洲之路"。近些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新发现和发掘了一批重要考古遗址,出土了一批农作物遗存。本研究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及周边考古遗址出土的农作物遗存,根据农作物遗存的时空分布,发现无论是驯化自东亚的粟、黍、粳稻向南亚的传播,还是驯化自西亚的大麦(Hordeum vulgare)、小麦(Triticum aestivum),以及驯化自南亚的籼稻(Oryza sativa sub。indica)向东亚的传播,都可能存在跨喜马拉雅的对向传播,遂提出农作物经欧亚大陆高海拔区域传播的"高原之路"假说。

    青藏高原植物考古新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前食物全球化农作物遗存

    青藏高原东南缘贡觉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时期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李晓文张春霞张钰哲赖铭睿...
    1545-1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是一次全球性快速增温事件。为了获得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气候对该快速增温事件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择具有磁性地层年代框架控制的贡觉盆地晚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时期的总厚度约为320m的河流相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有机碳碳同位素和粘土矿物含量等分析。结果显示,贡觉盆地下然木沟组上部和中然木沟组下部河流相沉积地层记录了 PETM事件,该沉积地层以砂岩沉积为主,含多层砾石,厚度为约90m,水动力强,沉积速率高;该沉积序列样品的粘土矿物组合在PETM发生之前和之后均以伊利石为主,含绿泥石和少量高岭石,而在PETM期间,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伊/蒙混层矿物,含高岭石和少量绿泥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显著降低,指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在PETM开始之前气候相对炎热干旱,以物理剥蚀为主;随着在PETM期间全球变暖加剧,气候湿热,降水显著增加,物理剥蚀和化学风化作用均显著增强;PETM结束后,化学风化显著减弱,再次转为以炎热干旱气候为主。上述研究表明,PETM增温事件可能导致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强降水事件增多、河流暴涨,沉积速率增大。

    贡觉盆地PETM碳同位素粘土矿物古气候

    青藏高原东北部肃北盆地铁匠沟剖面中新世沉积物记录的古气候变化

    胡羽鲍晶栗兵帅贾秀秀...
    1560-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形成时间及驱动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干旱区内可系统对比的古气候记录;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肃北盆地保存了巨厚且连续的中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是研究亚洲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的理想地区。本研究选取具有精细生物-磁性地层年代控制(22。8~9。0 Ma)的肃北盆地铁匠沟剖面(厚约2800 m)为研究对象,开展色度、碳酸盐和粒度等气候代用指标测试分析,并依据变化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22。8~17。0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逐渐增加,黄度、Gt和亮度逐渐降低,CaCO3向上逐渐减少,上部微弱上升,平均粒径向上先变粗后变细,沉积环境主要由低能扇三角洲向湖-浅湖相过渡;2)17~14 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保持相对高值,黄度和Gt保持相对低值,亮度和CaCO3呈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再次向上变粗,沉积环境为低能河流相沉积;3)14~9Ma期间,红度、Hm以及Hm/Gt逐渐下降,黄度、Gt、亮度呈弱上升趋势,CaCO3呈弱下降趋势,平均粒径向上明显粗化,沉积环境为高能扇三角洲相。分析表明,该地区中新世气候经历了 22。8~17。0 Ma相对温和、17~14 Ma温暖湿润和14~9Ma逐渐冷干的3个阶段演化。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构造隆升是该剖面粒度参数在14 Ma之后明显粗化的根本原因,肃北盆地在中新世中早期(22。8~14。0 Ma)气候变化主要由全球气候变化主导,而中新世中晚期(14~9Ma)气候逐渐冷干受全球降温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同影响。

    青藏高原肃北盆地中新世古气候变化

    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的石笋记录

    江理渊蔡炳贵李苗发王芳...
    1575-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云南西北部香格里拉赤土仙人洞一支长约120 mm的石笋(CTXRD1205),通过5个230Th年龄、400余个年纹层和237个稳定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近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印度夏季风降水演化序列。记录显示,近千年来δ18O在波动中呈偏正-偏负-偏正的长期变化趋势,与印度东北部石笋δ18O呈同向变化,而与印度中部石笋δ18O呈反向变化,指示区域夏季风降水从逐渐减弱后增强,在小冰期后半段开始显著减弱的长期变化趋势;近200年来季风整体呈偏弱的态势,是公元1000年以来最干旱的时期,这一时期来自印度洋的水汽有所减少;在此基础上,近千年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夏季风降水存在着几个多年代-百年尺度的偏强/偏弱时期,其中14世纪、15世纪初和18世纪的3次较为显著的干旱事件在中南半岛和南亚地区的记录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谱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近千年来研究区年代-百年尺度上的夏季风降水变化主要受太阳活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调控作用;但自然驱动背景下的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与叠加了人类活动背景下的现代暖期,二者对研究区夏季风调控作用有所不同。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区域季风降水偏强/偏弱对应于太阳活动极大期/极小期和PDO正相位/负相位,而在现代暖期,太阳活动影响减弱,区域季风降水偏强/偏弱对应于PDO负相位/正相位。

    青藏高原东南缘滇西北石笋稳定氧同位素印度夏季风近千年

    柴达木盆地中新统长石类矿物的特征及其构造与气候意义

    常宏秦秀玲关冲李乐意...
    1590-1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新世气候变化特征是新生代以来全球整体变冷过程的一个特例,特别是早-中中新世气候变暖更是显著地改变了变冷的节奏,变暖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达到顶峰;中中新世气候转型(MMCT)开始又回归了"正常的"整体变冷趋势。MMCO作为全球变冷的"扰动"事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的准确性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是它对于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仍然不清。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花土沟剖面20。0~11。3 Ma之间(厚度3135 m)以约0。1 Ma间隔取样,分析长石类矿物中钾长石、斜长石含量等开展区域化学风化研究,试图找到矿物组成变化对于MMCO及MMCT的响应。结果显示,沉积物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含量明显低于地表平均含量,而且粉砂质颗粒中钾长石/斜长石值变化范围为0。24~1。08,平均值0。75,明显高于地表物质中两种矿物的平均比值(0。32);其变化曲线记录了中新世早期全球变暖→ MMCT整个过程区域环境变化的痕迹。中新世早期随全球气温的升高,柴达木盆地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在17。4~15。0 Ma之间达到高峰,MMCT开始后区域降水明显降低,钾长石/斜长石值同时受到区域构造运动引起的物源变化的影响。研究显示,上地壳含量最高的长石类矿物在沉积物中的变化特征,能够敏感地指示受土壤湿度影响的化学风化程度,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及构造运动特征;而长石类矿物在上地壳的普遍存在也为进行气候变化全球对比及数据同化等提供了一种简单、经济、便捷的方法。

    新生代全球变冷钾长石斜长石化学风化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中中新世气候转型构造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