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淮河下游地区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是研究史前农业演进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本研究通过对江苏泗洪赵庄遗址(33°34′13″N,118°9′53″E)出土的23例人骨和45例动物骨骼进行C、N、O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赵庄先民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有效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鹿(δ13Cco:-19.5‰,δ15N:6.4‰,n=1;813Cap:-8.3‰±1.2‰,n=4)的食物来源主要为C3植物,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猪(δ13Cco:-14.5‰,δ15N:7.7‰,n=1;δ13Cap:-10.4‰±1.6‰,n=10)、狗(δ13Cco:-14.3‰±0.2‰,δ15N:8.2‰± 0.9‰,n=2;δ13Cap:-11.9‰±1.7‰,n=3)和牛(δ13Cco:-13.3‰,δ15N:5.3‰,n=1;δ13Cap:-8.6‰±1.0‰,n=5)等家养动物的食物结构呈现出C3/C4混合的特征,应食用了一定数量的粟、黍及其副产品.先民的δ13Cco值(-19.2‰±0.5‰,n=4)较低,表明其蛋白质摄入以C3类食物为主;δ13Cap值(-9.7‰±1.5‰,n=17)显示出C3/C4混合的能量来源,表明先民还食用了相当数量的C4食物,这可能来源于当时的粟作农业及家畜饲养业.先民的营养级(δ15N:11.9‰±1.8‰,n=4)较高,应摄入了大量的动物蛋白资源,家猪应是其重要的肉食来源,同时先民也可能兼营渔猎.先民的δ18O值存在差异,NKU777和NKU784两个体δ18O值(-11.8‰、-11.4‰)明显低于其他先民(δ18O:-8.5‰±1.2‰,n=15),结合食谱分析推测他们生前来自不同地域.通过对比分析赵庄及周边遗址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认为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均对赵庄先民的生计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下游地区可能形成了稻粟混作的农业种植体系.本研究全面分析了淮河下游地区古人的食谱结构,对深入探讨该区域史前人类的生计方式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