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纪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

丁仲礼

双月刊

1001-7410

dsj@mail.igcas.ac.cn

010-82998119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第四纪研究/Journal Quaternary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反映了我国第四纪研究的最新进展,刊登了代表我国最高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第四纪研究欣欣向荣的局面,将原来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较大幅度增加自由投稿所占的篇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新世以来腾格里沙漠风沙活动地质记录与模拟数据综合研究

    柳丽雲张德国杨小平纵浩然...
    394-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晚更新世以来,地处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区的腾格里沙漠,在亚洲季风的作用下,经历了几度流沙出现、扩大和固定、半固定乃至弱成壤的沙漠正、逆交替变化过程.东亚季风在时空尺度上的强弱变化通常被解释为驱动腾格里沙漠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用于重建古环境和风沙活动的变化多依赖于腾格里沙漠边缘区域的黄土、湖泊、孢粉和冲洪积物,然而涉及到沙漠腹地的古环境记录较少,并且不同地点的沉积剖面所记录的地质信息具有区域局限性.本研究在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至腹地采取4个典型风沙沉积序列,共采集97个沉积样品和11个风沙沉积物光释光年代数据,并收集整理了约14 ka以来已发表的69个风沙沉积物光释光年龄数据以及137个古土壤、湖相沉积物和钙质根管的14C年龄数据;另外,为了减少沉积序列在解读和重建沙漠环境演变的或然性,运用TraCE-21 ka古气候模拟数据分别计算了 14 ka以来腾格里沙漠地区地表有效湿度和沙丘活化指数的变化趋势,以及春冬和夏秋季节沙丘活化指数对全年平均值的贡献量,综合探讨了全新世以来腾格里沙漠近地表风沙活动历史以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早全新世时期(11.7~8.0ka),较粗的平均粒径和偏多的风沙年代数据表明该时期风沙活动较强;模拟数据结果显示该时期风沙活动呈现减弱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减弱的东亚冬季风引起的近地表风速下降所导致的,从而发生大量的风沙堆积;2)中全新世时期(8~3ka),较高的低频磁化率和较多的14C年代数据指示该时期古土壤发育,地表湿润条件转好,风沙活动较弱.模拟数据结果表明该时期地表有效湿度较高,风沙活动处于较低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增强的东亚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降水,促使地表有效湿度较高,沙丘逐渐被植被固定;3)晚全新世以来(3~0ka),较粗的平均粒径和风沙年代数据增多表明风沙活动再次活跃.模拟数据结果显示该时期风沙活动呈现增加趋势,表明东亚夏季风减弱和腾格里沙漠的气候干旱导致沙漠地表有效湿度逐渐下降,植被退化,固定沙丘再度活化.

    近地表风沙活动TraCE-21ka沙丘活化指数环境演变全新世

    基于XRF岩芯连续扫描的藏南哲古错沉积物近4400年地球化学分布及环境演变

    王玉堂王夏青刘峰贵万的军...
    416-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XRF岩芯连续扫描在近30年间被广泛用于获取不同地理环境的湖泊沉积序列元素分布及其指示的环境意义,特别是湖泊密集的"亚洲水塔"青藏高原.然而,XRF扫描数据的准确性受沉积岩芯物理属性的显著影响,可能导致记录信息的过度或错误解释.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南部哲古错(ZGC)内近4400年以来由植物和泥沙混合沉积而成的2.16m完整岩芯(ZGC21),利用XRF岩芯连续扫描获取其元素信号值和色度分布,结合含水量、粒度、烧失量等物理特征分析,表明ZGC岩芯层理清晰、定年精准、气候信息记录全面,是重建印度夏季风和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的最佳载体之一.稳定元素(Al、K、Fe、Mn、Rb、Si、Ti、Zr)信号值分布均不能用于指示ZGC岩芯不同层理的碎屑物质输入比例,但Zr/Rb比值则可反映流域内物质输入的真实特征;Ca和Br元素信号值分布分别指示ZGC21岩芯的碳酸盐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基于可靠元素信号分布和AMS-14C精确定年,青藏高原南部在太阳辐射强度变化驱动下于4400~3500aB.P.和850~80aB.P.年间均处于寒冷气候环境中,低温不足以支撑湖内植被的生存,而在2750~1830 a B.P.和1320~850 a B.P.年间则相反.上述结果为XRF岩芯连续扫描数据的正确应用和准确解释提供科学示范,也为重建该地区过去4400年人地关系提供年代际尺度环境演变框架.

    元素分布XRF岩芯连续扫描印度夏季风气候变化哲古错青藏高原南部

    泥河湾盆地鹿角梁发现早更新世动物化石和旧石器

    李凯清焦洋武志军李勃垚...
    43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河湾盆地有成效的科学开拓已经整一个世纪,它以早更新世化石哺乳动物群而名扬世界,现今又以盛产早更新世旧石器遗址而令人密切关注.泥河湾盆地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人类走出非洲不可能晚于200万年前.鹿角梁是泥河湾盆地新发现的一处早更新世旧石器地点,出土石制品34件,包括修理品2件、石片18件、石核5件和断块9件,还有大量哺乳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和裴氏板齿犀(Elasmotherium peii)特别引人瞩目.鹿角梁地点所在层位略高于小长梁遗址层位,推测其年龄接近于1.5 Ma.鹿角梁地点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人类遗址序列的一个缺环,而且也增加了泥河湾动物群的一些不多见的化石材料,为研究草原猛犸象和裴氏板齿犀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出现和演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石制品化石哺乳动物早更新世鹿角梁泥河湾盆地

    云南香格里拉小中甸西部高原面旧石器调查简报

    高峰侯亚梅李钢潘高原...
    442-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平均高度超过3000 m,是研究古人类与青藏高原关系的关键区域之一.本报道的材料来自1998年、1999年和2022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迪庆藏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迪庆州文物管理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在小中甸及周边地区采集的石制品.采集区域大多分布于盆地西缘残留的高原面及小中甸湖的最高阶地面上,调查共发现采集点二十余处,所获石制品百余件,其中部分石制品风化较为严重.本研究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1件石制品做简要概述.这批石制品的制作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随处可见的变质岩为原料.所制作的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以及工具等.其中,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薄刃斧、手镐等为主要工具类型;同时还发现了修铤两面器、砍砸器、大型刮削器和少量以石英为原料的轻型工具.根据野外地层观察和相关测年工作以及石器打制技术特点推测,这批打制石器制作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中更新世时期.这项发现为进一步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边缘古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云南西北部更新世时期古人类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香格里拉旧石器青藏高原东缘古人类大型切割工具

    晋陕峡谷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黄土地层释光年代与古环境

    文再忠鹿化煜王社江弋双文...
    453-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地区发现了多处旧石器遗存,但是,这些重要的遗址点大多缺乏年代约束.新发现的苏家岭和清水川口旧石器地点位于陕西一侧黄河二、三级阶地上,黄土堆积中出土的石器类型以"石核-石片技术"组合为主要特征.本研究采集了苏家岭(黄土堆积厚度17.1 m)和清水川口(黄土堆积厚度4.7 m)共14个光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OSL)和钾长石红外后释光法(pIR200IR290)测定了两个遗址点黄土序列的年代,同时测试了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结果表明,两处沉积物主体均为典型的风成黄土.石英SAR-OSL年龄与钾长石pIR200 IR290年龄在25-50 ka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钾长石年龄与S1古土壤的预期年龄(MIS5)相一致.苏家岭出土的石器所在地层年代范围为25-76 ka,洪积层的石核年代在76-95 ka间;清水川口出土的石器年代范围为31-42 ka.地层特征、磁化率和粒度证据表明,在晚更新世间冰阶和末次间冰期末期,晋陕峡谷地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利于远古人类生存;同时,黄土高原南部苏家岭与北部清水川口的古环境存在区域的差异.苏家岭和清水川口地点出土的"石核-石片技术"组合表明,晚更新世古人类在中国北方广阔的区域活动,中国中部是晚更新世人类栖居的良好场所.

    旧石器地点光释光测年黄土地层晚更新世古人类黄土高原

    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的披毛犀死亡年龄研究

    支媛景明汪洪王辉...
    46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人在MIS 3成功扩散到全球各地,研究该阶段人类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生计行为有助于理解他们殖民成功的原因.目前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发现了一批出土化石的遗址,但其中大多数保存不佳,缺少科学发掘和绝对测年.甘肃环县楼房子遗址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在2012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遗存.对楼房子遗址2012年发掘获得的披毛犀牙齿进行研究,并结合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关于古人类和犀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探讨晚更新世黄土高原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生计策略,结果表明,披毛犀是楼房子遗址先民的重要肉食来源,他们一直维持着稳定且合理的开发策略,重点关注成年个体,这种偏好披毛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遗址被废弃.结合周边发现来看,在这一阶段,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古人类很可能对当地环境发展出了特殊的适应模式,披毛犀在他们的生计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楼房子遗址披毛犀死亡年龄模式巨型动物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动物考古学

    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业经济研究——以河南省漯河土城王遗址出土动物遗存为例

    裴晓晨李欣蔓张颖林怡嫺...
    480-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颍河平原地处中原地区东南外围,是连接中原与淮河流域的重要区域,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对河南省漯河市土城王遗址(33°40′08.86″N,114°04′50.19″E)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的动物遗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饲养家猪(猪的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26.37%和32.1%,肉食贡献占比57.1%)和狩猎鹿科动物(大、中、小型鹿的总NISP和MNI占比分别为62.66%和40.8%,肉食贡献占比31.8%)是土城王遗址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鹿科动物同时也是制作工具的主要原料.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相比,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600~4300年)生业经济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混合性特征.一方面,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模式接近环境背景更为相似的淮河中游地区,而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表现在渔猎活动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家猪以散养为主,饲养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与其所处冲积平原水系发达、湿地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地先民因地制宜的能动选择;另一方面,农业模式是旱地作物占主导的稻旱混作,整体上与中原地区其他区域一致,可能是受到仰韶文化圈的影响.该研究弥补了沙颍河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资源获取与利用研究的材料不足,突出了当地生业经济的特殊性和中原地区内部生业经济的多样性,为深化理解人类社会生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了新的重要例证.

    动物遗存生业经济沙颍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制宜

    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下游地区的生业经济——以江苏省泗洪县赵庄遗址人和动物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张春超甘恢元张国文
    499-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河下游地区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是研究史前农业演进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本研究通过对江苏泗洪赵庄遗址(33°34′13″N,118°9′53″E)出土的23例人骨和45例动物骨骼进行C、N、O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赵庄先民的食物结构及生业经济面貌.有效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鹿(δ13Cco:-19.5‰,δ15N:6.4‰,n=1;813Cap:-8.3‰±1.2‰,n=4)的食物来源主要为C3植物,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猪(δ13Cco:-14.5‰,δ15N:7.7‰,n=1;δ13Cap:-10.4‰±1.6‰,n=10)、狗(δ13Cco:-14.3‰±0.2‰,δ15N:8.2‰± 0.9‰,n=2;δ13Cap:-11.9‰±1.7‰,n=3)和牛(δ13Cco:-13.3‰,δ15N:5.3‰,n=1;δ13Cap:-8.6‰±1.0‰,n=5)等家养动物的食物结构呈现出C3/C4混合的特征,应食用了一定数量的粟、黍及其副产品.先民的δ13Cco值(-19.2‰±0.5‰,n=4)较低,表明其蛋白质摄入以C3类食物为主;δ13Cap值(-9.7‰±1.5‰,n=17)显示出C3/C4混合的能量来源,表明先民还食用了相当数量的C4食物,这可能来源于当时的粟作农业及家畜饲养业.先民的营养级(δ15N:11.9‰±1.8‰,n=4)较高,应摄入了大量的动物蛋白资源,家猪应是其重要的肉食来源,同时先民也可能兼营渔猎.先民的δ18O值存在差异,NKU777和NKU784两个体δ18O值(-11.8‰、-11.4‰)明显低于其他先民(δ18O:-8.5‰±1.2‰,n=15),结合食谱分析推测他们生前来自不同地域.通过对比分析赵庄及周边遗址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认为粟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均对赵庄先民的生计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下游地区可能形成了稻粟混作的农业种植体系.本研究全面分析了淮河下游地区古人的食谱结构,对深入探讨该区域史前人类的生计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赵庄遗址骨胶原羟磷灰石稳定同位素分析生业经济生存环境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居民的开颅术研究

    周亚威黄可宁顾万发
    512-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颅术是已知最古老的外科手术之一.国内出土的开颅术穿孔颅骨多集中在黄河上游以及新疆地区,而郑州地区却较少发现,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对开颅术穿孔与其他颅骨穿孔进行了区分,并对愈合情况做了分类.通过研究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巩义双槐树遗址、汪沟遗址与尚岗杨遗址出土的540例个体,发现了 5例符合定义标准的开颅术颅骨,其中2例开颅术颅骨存在愈合迹象.为了对比分析郑州地区的开颅术,梳理了中国集中出土的开颅术材料,总结出黄河上游以及新疆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黄河以南地区4个区域开颅术颅骨的特点,并讨论了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开颅术穿孔的形态特征,分析了该地区的开颅方法以及开颅目的.从结果来看,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居民已经掌握了开颅技术,该地区开颅术穿孔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以及地域性特点,表现为:穿孔较小、形状规则、穿孔方法较少、分布位置多样但具有特殊性、愈合情况不佳、穿孔目的复杂.

    开颅术颅骨穿孔仰韶文化原始社会医学穿孔愈合

    巫山大水田遗址动物骨骼微痕分析与利用方式研究

    李凤代玉彪白九江
    524-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巫山大水田遗址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大溪文化时期的遗存之一,2014年发掘出土了大量该时期的动物骨骼,经鉴定有20科38种动物,并进行观察统计发现骨骼的破碎程度很高,说明古人对骨骼的开发利用程度很高.骨骼表面的微痕分析后,将骨骼表面的痕迹分为剥皮性和剔肉性的切割痕迹,以及单向、对向和环绕型的砍砸痕迹两大类;骨骼的利用方式分析将遗址内出土的所有破碎骨骼与生活器皿进行尺寸统计表明,生活器皿与骨骼的破碎度存在一定关联,推测古人或许已利用器皿对骨骼进行烹煮从而进行骨油开发;与此同时,从骨料的残块和骨器器型着手分析,推测出不同骨器的材料来源,并初步复原出骨器的制作工序为选料、截料、改料、磨制成器4个步骤.

    大溪文化动物骨骼微痕分析骨油开发骨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