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第四纪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第四纪研究
第四纪研究

丁仲礼

双月刊

1001-7410

dsj@mail.igcas.ac.cn

010-82998119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第四纪研究/Journal Quaternary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及时反映了我国第四纪研究的最新进展,刊登了代表我国最高研究水平的优秀成果,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为了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第四纪研究欣欣向荣的局面,将原来16开本改为大16开本,较大幅度增加自由投稿所占的篇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北沧州东北部南大港湿地晚全新世环境演变特征

    赵永杰由翰飞张振杨光...
    75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海湿地是全球变化背景下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区.揭示滨海湿地在长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规律,有助于确定生态系统失衡的阈值,实现对滨海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本研究在8个AMS 14C测年数据基础上,基于孢粉、藻类、粒度、地球化学元素以及氧同位素等代用指标的变化,揭示了河北省沧州市东北部南大港湿地(剖面0~4m)近4000年以来的环境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南大港湿地在3850~3570 cal.a B.P.期间,端元组分以EM3(海洋沉积)为主,沟鞭藻浓度较高,Cl元素含量和Sr/Ca值为研究段最高,Ti和K元素含量较低,说明沉积环境主要受到海洋影响,为开阔的浅海环境;3570~3450 cal.a B.P.期间,端元组分变为以EM1(河流沉积)为主,沟鞭藻浓度减少,Cl元素含量和Sr/Ca比值降低,Ti和K元素含量增加,陆源沉积物汇集明显,海洋影响减弱,此阶段应为潟湖环境;3450 cal.a B.P.以来,端元组分EM1(河流沉积)减少,EM2(风成或近源沉积)组分增加,沟鞭藻浓度明显减少,表明潟湖消亡,滨海湿地形成.2)南大港湿地岩芯钻孔孢粉组合特征显示3500 cal.a B.P.前后差异显著,3500 cal.a B.P.前孢粉组合以松属和栎属等木本植物为主,区域内木本植物盖度较大;而在3500 cal.a B.P.之后,孢粉组合中木本花粉含量明显减少,近源的草本花粉占据主导,包括藜科和禾本科这些典型的湿地草本植物大量增加,喜干旱环境的蒿属植物增加,指示森林植被占比下降,草地植被占比升高.3)约3500 cal.a B.P.之后木本花粉的减少及草本花粉的增加主要与3500 cal.a B.P.弱季风事件有关,该时期全球太阳辐射量降低,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向冷干化发展,使得渤海湾西部地区植被盖度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输沙能力增强并在海岸处大量沉积,相对海平面下降,南大港湿地形成.

    晚全新世南大港湿地沉积环境花粉组合3500cal.aB.P.弱季风事件

    新疆帕米尔高原金草滩湿地中晚全新世以来植被演变

    周彦宏周乐张芸西瑶瑶...
    770-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沉积物蕴含着大量的古植被信息,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因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气候系统的变化响应十分敏感.本研究以取自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金草滩湿地深度为72cm的剖面为分析对象,选取孢粉环境代用指标,同时结合14C测年数据建立的年代框架,对该区域过去5300年来的植被演变做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5300~3750 cal.a B.P.期间,湿生植物莎草科和水生植物狸藻属植物孢粉含量较高,指示金草滩湿地局地环境较为湿润,水湿生植物繁盛;3750~0 cal.a B.P.期间,局地环境经历过多次干湿波动变化,如3750~1840 cal.a B.P.期间,耐旱的麻黄属植物占优势,藜亚科花粉也较前期增多,指示局地环境由湿逐渐变干,湿地面积收缩,区域性植被从荒漠草原植被演变成荒漠植被;1840~810 cal.a B.P.前期区域性植被也再次转为荒漠草原植被;之后,环境总体向干旱化趋势发展,湿地周围呈荒漠草原景观.剖面地层中出现含量较低的雪松、云杉和松属花粉应是外来花粉.

    孢粉植被演变金草滩湿地中晚全新世帕米尔高原新疆

    洞庭湖流域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赵琳曾瑶瑶杨祎琪夏威...
    780-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选择洞庭湖流域内湖南十万古田泥炭(SWGT)、贵州梵净山九龙池湿地(JLC)和湖北江陵剖面(JL)三处研究点.SWGT钻孔深度为250 cm,通过AMS 14C测年使用Bacon软件进行线性插值建立年龄-深度模型,最底部年代达到约11.6 cal.ka B.P.;JLC钻孔深度为400 cm,通过AMS 14C测年使用Clam软件进行线性插值建立年龄-深度模型,最底部年代达到约11.9 cal.ka B.P.;JL剖面深度为594 cm,常规14C测年后经过树轮校正,用线性插值法内插和外推获得各对应深度的年代,最底部年代外推达到约9.4 cal.ka B.P..通过对SWGT进行孢粉分析,集合已发表的JLC和儿的孢粉分析结果,获得了早中全新世洞庭湖流域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特征,并利用现代类比法(MAT)重建了三处研究点的人类活动指数(HII),探讨了全新世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全新世早期,花粉类型以 Evergreen Quercus、Cyclobalanopsis、Castanopsis、Fagus、Carpinus 等亚热带植物花粉类型为主,草本植物的花粉含量整体较低,此时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东亚夏季风(EASM)强度较强.2)全新世中期,约9.0~4.0 cal.ka B.P.,乔木花粉含量最高,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最低,森林覆盖度最高.该阶段最主要特征是以Evergreen Quercus、Cyclobalanopsis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含量升高,气候更加暖湿,揭示了 EASM 强度进一步增强;尤其是 6.0~4.0 cal.ka B.P.之间,Evergreen Quercus、Cyclobalanopsis 含量达到最高,气候最为暖湿,标志着全新世适宜期的出现.3)晚全新世,4.0 cal.ka B.P.以来,HII出现最高值,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影响更加剧烈;此时花粉数据显示较低的栎属、栲属、青冈栎属等植被含量,结合研究区出现较高的松属花粉百分比含量,表明人类大量砍伐阔叶森林,导致次生松树林扩张,与此同时,禾本科植物含量升高,揭示了人类活动开始在低海拔地区进行农业活动.4)太阳辐射、北半球高纬冰量和冰盖融化导致的融水通量等因素可能对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产生较大影响,而该区晚全新世记录更多受人类活动影响.本研究认为,在该区域利用孢粉进行全新世古气候定量重建时,很有必要对晚全新世人类活动信号进行识别.

    孢粉记录植被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指数(HII)洞庭湖流域全新世

    晚更新世-早全新世广西独山洞遗址孢粉记录的植被景观演替

    杨庆江赵克良周新郢张雅平...
    793-8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更新世-早全新世是东亚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植被与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紧密相关,因此研究植被变化对于更深入理解史前人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广西地区的史前人类遗址数量丰富,但该时期人类与植被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对广西田东独山洞厚约150cm的沉积剖面进行孢粉分析,并结合已发表的考古遗址数据,重建晚更新世-早全新世独山洞周边的植被变化,探讨人类活动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晚更新世(约15700~14200 cal.a B.P.)独山洞剖面周边分布有常绿阔叶林以及相对开阔的草地,区域资源型植物丰富,适合狩猎采集人群生存;而在早全新世(约9500~7800cal.a B.P.),人类活动增强,独山洞周边阔叶树减少,草本植物比例升高,植被景观变得开阔,可能反映了人类活动对植被景观的影响.

    广西独山洞遗址植被人类活动晚更新世-早全新世

    末次冰盛期以来东北地区古植被定量重建及其气候响应

    张瑞李琴勇心意于梦晴...
    805-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碳循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建过去典型增温过程中植被的变化,是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植被响应的关键之一.末次冰盛期(LGM)是末次冰期中距今最近的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LGM以来,气候经历了从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的逐渐增温和后续降温过程.本研究综合公开发表的东北地区的69条孢粉序列,通过生物群区化方法定量重建了LGM以来其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1~12 ka B.P.,森林仅分布在东部边缘山地,该时期森林类型点位比例最低,仅25%,研究区大面积被草原和荒漠占据;12~9ka B.P.,森林向西、北方向扩张,草原被迫向内蒙古高原地区迁移,森林-草原分界线逐渐向西移动;9~5ka B.P.,森林成为主要植被类型,在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森林点位比例在6ka B.P.达到最大值,约65%以上.温带落叶林分布范围与现代相比,最北界向北扩张大约7°~8°.草原仅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内蒙古高原北部.全新世大暖期(6±0.5ka14C),森林-草原分界线大致分布在现代300 mm年等降水量线附近;5ka B.P.以来,草原再次扩张.森林向东部边缘山地迁移.森林-草原分界线向东迁移.此外,温带落叶林出现的海拔变化显示,LGM以来其逐渐上升至全新世早中期开始下降,与全球温度变化类似.进一步分析表明,LGM以来,降水或有效湿度可能是控制东北地区森林整体比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5ka B.P.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末次冰盛期生物群区化植被重建孢粉中国东北地区

    东北印度洋东经90°海岭末次冰消期孢粉源区的转换及机制

    孙玉慧罗传秀向荣刘建国...
    823-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沉积物中的孢粉是反映大气环流变化与洋流输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东北印度洋90°E海岭18I105A 孔(孢粉分析长度为168 cm,即45.1 cal.ka B.P.以来)的孢粉群落分析,发现在12.6 cal.ka B.P.孢粉组合存在一个明显的转变,孢粉的组成由单缝孢子、松属花粉和栲属、青冈属等壳斗科花粉转变为三缝孢子、桃金娘科花粉和榆科花粉.通过与现代孢粉主要源区对比以及与海岭北部的YDY05孔进行对比,认为18I105A孔的孢粉源区从苏门答腊岛到斯里兰卡、印度半岛等地,发生了重要转变.在12.6 cal.ka B.P.之前,孢粉源区主要来源于苏门答腊岛等近源区域,主要输运方式为安达曼表层洋流,受海平面升降控制;而到了全新世,加强的印度夏季风形成较强的西南季风流、海平面上升使得源区距离增加,阻碍了源区距离较近的东部苏门答腊岛等地的孢粉运输过程,导致孢粉源区变为印度半岛及斯里兰卡,孢粉浓度骤降,该阶段海平面和夏季风起主要控制作用;在12.6 cal.ka B.P.之前,YDY05孔孢粉总浓度远低于18I105 A孔,反映当时YDY05孔孢粉源区距离更远,二者具有相似的孢粉组合类型及孢粉变化趋势,表明90°E海岭沉积物中孢粉具有相似的源区及影响因素.孢粉记录的区域气候/降水变化为:18I105A孔孢粉记录了 45.1 cal.ka B.P.以来的陆源地的古气候演化历史,苏门答腊岛在海洋同位素阶段(MIS)3时期以干冷气候为主,MIS 2时期为湿冷气候,全新世时期记录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温暖潮湿的气候变化.

    90°E海岭深海孢粉陆源区印度季风

    末次冰盛期以来基于孢粉定量重建的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进展

    梁琛李家胜李泉
    837-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机制是未来全球变化模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的科学基础.对过去长时间尺度植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可为预测未来类似幅度增温场景下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依据.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在基于化石孢粉记录的过去植物多样性重建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文章综述了多种孢粉多样性量化指数、末次冰盛期以来全球各地植物多样性变化趋势以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等.孢粉多样性重建指数可分为固有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和差异性指数(β指数),分别从多个侧面度量了多样性变化.末次冰盛期以来植物多样性变化可划分出5个阶段,总体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影响过去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非自然扰动,表现为长时间尺度变化受到气候变化的主控,晚全新世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极大地超过了气候变化驱动下的自然变率.人类世以来观测记录显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应是人类活动,而非全球变暖.

    古植物多样性孢粉多样性末次冰盛期多样性变化机制

    新疆天山温泉湿地全新世植物多样性演化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

    韩潇潇王宁练李建勇徐浩...
    847-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旱区山地植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有必要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植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本研究基于新疆天山西部的温泉湿地钻孔下部(126.75~50.25 cm)89个样品的孢粉数据,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孢粉丰富度指数(E(T300))和孢粉均匀度指数(E)重建了该地区过去约10300年的植物多样性变化历史.结果显示:全新世早期(10300~7500 cal.a B.P.)各孢粉多样性指数都较低,H总、D总、E(T300)和E的平均值分别为1.46、0.66、13.32和0.33,表明植物多样性较低;全新世中期(7500~4200 cal.a B.P.)各孢粉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增至1.99(H总)、0.82(D总)、15.78(E(T300))和0.48(E),表明植物多样性大幅度提高;全新世晚期(4200 cal.a B.P.至今)植物多样性略有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各孢粉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1.84(H总)、0.78(D总)、15.59(E(T300))和0.43(E).温泉地区的孢粉多样性取决于湿地及其周围山地植被带组成成分的丰富程度,受控于温度和水分的动态平衡;研究区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古植物多样性较高,而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古植物多样性较低;整体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此外,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带的全新世孢粉多样性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水分和热量条件及其组合状况的差异,因此揭示不同地理区域在多种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的古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对水热组合方式的响应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温泉湿地全新世孢粉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响应机制

    《第四纪研究》2025年1~6期主题建议及征稿启事

    封4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