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视研究
电视研究

赵化通

月刊

1007-3930

010-68539643 68500653

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

电视研究/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指导和实用性电视理论性刊物。辟有电视与法、新闻广角、电视剧论坛、文艺星空、环球新视野、管理透视、创作手记、收视纵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电视工作者、文化宣传工作者、大专院校新闻和电视专业师生及广大电视爱好者。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创·共赏·共享:2024年总台春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实践

    刘苏仪曾庆香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群体四个维度全方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这个盛会打造成了一场共创、共赏、共享的"人民的春晚",成为人民共同讲述的时代故事,展现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新气象.

    春晚文化传承技术赋能融合传播

    谈电视剧《繁花》的美学创新

    杜莹杰谢宜彤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繁花》聚焦20世纪90年代,讲述以阿宝为代表的上海百姓在时代洪流中的起伏人生,呈现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时代风貌,具备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创新性.本文认为,《繁花》细绘人性之真善美,契合儒家思想温柔敦厚、抱诚守真等核心要义;拓展音乐的叙事空间,深化了剧作情感和内容表达;在改编创新层面,编导兼顾艺术创作与社会价值,书写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芸芸众生的奋斗历程和时代篇章.

    《繁花》音乐改编美学创新

    《繁花》:非线性叙事与半透明美学

    杨鹏鑫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繁花》是近年国产非线性叙事电视剧风潮的一桩新例.该剧显现出明晰的形式自觉与叙事结构自觉,重视叙事的形式、结构、节奏、格调甚至观看难度.其以时间倒错的非线性叙事、若即若离的半透明美学,铺展出一首朦胧长诗.本文认为,《繁花》在叙事形式和影像形态上可圈可点,刷新了国产电视剧影像美学之标高,扩展了国产电视剧影像的语言与语法.

    《繁花》非线性叙事美学

    时代、江湖与梦:论《繁花》的三重表意空间

    吕帆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创作者和受众视角,《繁花》的叙事模式和表意功能有其独有的特征,并影响着受众.本文认为,引导受众走入剧集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诗意空间,观照着时代与上海、江湖与隐喻、沪语与情感,使剧作呈现出浓厚的诗意氛围,引人思考.

    《繁花》影像美学叙事模式表意空间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空间叙事路径

    杨雨黄心怡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认为,《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将电视媒体的内容品位、技术资源与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有效融合,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个文化空间,为观众提供多元互动和沉浸体验的文化场景:在媒介空间的建构中,虚拟演播厅引导观众了解唐宋文化的接受与传承;在历史空间的再现中,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展示经典的创作背景与唐宋时代风貌;在心理空间的融合中,电影化叙事向观众传达宗师的深厚情感与精神内涵.三个空间巧妙交融,营造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心理的深层互动,促成了视听表达艺术的升华,引领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一轮高潮.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空间叙事沉浸体验

    文化类节目中历史人物塑造解码——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曹畅鲁昱晖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造历史人物已成为文化类节目创新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为例,挖掘其历史人物塑造方式,归纳推演出三个创作观念,即以史料依据与民族精神为支点的选题观、以个体成长与多元关系为框架的情节观、以情感体验与形象传意为重心的表演观,以期对相关创作提供参考.

    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历史人物塑造

    科普短视频的创新密码——以央视新闻《颗粒度报告》为例

    陆明明
    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系列创意短视频《颗粒度报告》聚焦科技前沿,记录高质量发展,问道中国式现代化.该系列节目将宏大叙事与百姓生活有机融合,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本文以《颗粒度报告》为例,从思想、艺术、技术三个维度,探讨科普短视频融合创新,打造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短视频精品的创作路径.

    科普短视频《颗粒度报告》创新技术

    《简牍探中华》:文字的光芒照亮历史现场

    刘永昶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牍探中华》以刻在简牍上的文字为表现主体,联结久远的历史与生动的现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简牍探中华》既有基于历史真实的戏剧化叙事,也有古今交织的融合式影像表达,在此基础上,节目注重挖掘和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赋予其更丰盈的时代意义.

    文化类节目《简牍探中华》传统文化戏剧叙事

    如何让"冷"IP"热"传播——《简牍探中华》节目模式创新解读

    马洪涛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牍探中华》将冷门IP通过融媒体形式进行大众传播,引起全民共识、共赏、共鸣.本文通过"硬"知识"软"传播,让艰涩的简文妙趣横生;以实景戏剧营造沉浸式考古体验;用民本思想贯穿古今,以揭秘视角讲述故事;寻根中华文化,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等方面,阐析了节目如何"简"述历史,"牍"懂中华.

    文化类节目《简牍探中华》沉浸式体验实景戏剧

    "简"述历史,追本溯源的叙事探索——《简牍探中华》戏剧创作特征研究

    张昆鹏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牍探中华》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档聚焦简牍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以"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演绎模式为文化类节目在主题与历史维度的创造性融通提供了借鉴.本文从戏剧创作角度出发,探讨节目在情境设置与人物塑造两方面的突出特征,并以此把握其对中华文明与民族气质追本溯源的探寻和表达.

    文化类节目《简牍探中华》戏剧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