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党史研究与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党史研究与教学
党史研究与教学

郭若平

双月刊

1003-708X

dsjy0591@163.com

0591-22853149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柳河路61号

党史研究与教学/Journal DANGSHI YANJIU YU JIAOXU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辩证法"

    周良书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由"必然"和"偶然"、"普遍"和"特殊"、"动态"和"静态"、"历史"和"逻辑"、"可能"和"现实"、"现象"和"本质"、"整体"和"部分"、"原因"和"结果"等一系列基本范畴所构成的知识体系.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开展中共党史研究,构建中共党史学又一"中介理论体系"的基本要件.党史研究者,若是利用这些要件,探寻党史的发展脉络,研究它的整个系统,一定能写出真实、生动、有趣味的历史.

    辩证法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

    本刊启事

    《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部
    12页

    一触即发:凤阳"大包干"缘起新探

    李嘉树宋晓龙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凤阳"大包干"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研究其历史缘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包产到组在基层的实践和扩散,引发安徽省委、滁县地委和凤阳县委直面这一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凤阳县委难能可贵地作出实行包产到组的决定.包产到组席卷凤阳后,距其一步之遥的"大包干"(包干到组)一触即发."大包干"是包产到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产物.

    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凤阳

    改革开放初期凤阳县"大包干"政策演进再考察

    黎田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发轫于安徽省凤阳县的大包干,逐渐发展成为安徽乃至全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1980年前后,凤阳大包干经历了一个从大包干到组向大包干到户快速转变的复杂历史阶段.这与大包干到组本身的过渡性质,以及当时包产到户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在此过程中,大包干概念的政策解释力和社会影响力不减反增,其本质内涵也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目标高度契合.大包干的政策演进及其概念建构历程,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业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及其形势变化,充分体现了基层探索创新与中央顶层设计的有机统一.

    大包干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凤阳县

    改革开放初期资源型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历程——以山西省怀仁县为例

    夏林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村改革史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但是对不同类型农村改革的微观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与以凤阳为代表的农业县不同,山西省怀仁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县,该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社队工副业较为发达.这种社会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怀仁县不同的农村改革路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怀仁县一开始便推行作业组责任制,但中途夭折,"中央75号文件"下发后主要建立的是专业承包和少量包产到劳的责任制.山西省委改组并大力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之后,怀仁县才在上级催促下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别于按人口平分土地的形式,怀仁县实行的是工副业专业承包、农业按能承包的办法.怀仁县的个案研究表明,中国农村改革实际上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形式,不可一概而论.

    农村改革资源型县怀仁工副业

    抗战末期新四军入浙行动新探

    李喆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抗战末期新四军最大规模的战略扩展行动,粟裕部入浙在华中根据地发展史及解放军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比照中共内部不同决策主体的意见差异,同时考察国日伪等外部势力的动向,可以重构相关史实.就此次事件的特质看,入浙行动在其演进过程中呈现出"超前性".就终局而言,尽管日方的战略收缩改变了粟裕部向南发展的前景,但后者在战术层面上的斩获仍具突出意义.此次行动中,前方将领的决策能动性得到充分彰显,这种个体特质一再复现于解放战争时期,极大地推动了战争进程.另一方面,作为对手方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其内部实行广泛的兵力统筹,展现出较强的整体性.厘清此种统筹的模式与过程,是分析国共较量态势演变的前提.

    新四军粟裕孝丰/天目山战役第三战区

    华北根据地"民办公助"农田水利建设模式的形成(1944-1949)

    张浩溟吕志茹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办公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的建设模式,在华北根据地时期就已开始探索.追根溯源,该模式是在"组织起来"与大生产运动的导向下,对既往水利建设中资力不足、旧俗制约等问题的深切反思中提出的.在根据地政府制度、经济、思想多措并举的作用下,该模式逐渐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并在工程准备、资力筹集与工程实施等方面凝练出了多条准则,形成了一套"民"与"公"相结合的新实践机制,即"民众为主、政府帮助".这一模式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水利建设秩序的变革,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的多维面相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形成逻辑.

    "民办公助"农田水利社会变迁

    华北南下干部的征粮工作与南方新区的乡村社会改造(1949-1950)

    代雅洁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后,具有鲜明阶级色彩的征粮工作构成了南方新区乡村社会改造的逻辑原点和实践起点,其社会改造的意蕴与效应持续溢出.因应南方新区之征粮困境,华北南下干部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成功将征粮工作由纯然的财政经济范畴延展至全方位的社会改造领域.随着南方新区征粮工作的不断深入,华北南下干部不仅顺利完成了物力资源的汲取任务,而且最大限度实现了乡村阶级关系的重构、基层权力网络的重组和社会文化观念的重塑.囿于新旧更替、南北差异等因素,华北南下干部的征粮工作与南方新区的乡村社会改造中也充溢着政策和实践、国家和社会以及外来和本地等诸种力量的交织互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社会改造实践从北方向南方扩展、从老区到新区转移的复杂性与调适性.

    华北南下干部征粮工作乡村社会改造南方新区

    1950-1957年铁路系统工作方法革新的历史考察

    田永秀张艺凡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作业经验滞后是铁路行业生产效能低下的重要缘故.囿于经验有限,铁路系统率先在中长铁路引入苏联经验.经试点,苏联工作方法效益明显,同时形成了苏联经验本土化的初步经验,继而被全国铁路推而广之.通过落实与"在地化"调整,一系列工作方法进一步与各单位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全路工作方法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铁路运输效能的增长.铁路系统工作方法革新的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企业生产作业经验革新的历史脉络.基于此,能够得出一条可能理解新中国工业企业工作方法革新的历史主线,即"试点—推广—调适".

    铁路工业企业工作方法革新技术革新

    高校是否应该开设中共党史课?

    王炳林张亚东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艰巨的改革任务.开设中共党史课可以作为解决思政课内容重复、课时过多等问题的突破口.党史学习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高校开设中共党史课有着悠久的历史.高校开设中共党史课对于发挥党史育人作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开设中共党史课既有必要,也具备良好条件,应顺势而为,通过开设中共党史课推进思政课深化改革.

    高校思政课中共党史课党史学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