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动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动物学杂志
动物学杂志

宋延龄

双月刊

0250-3263

journal@ioz.ac.cn

010-64807162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动物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57年创刊,是中国动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几十年来,她以多视角的独特性和多方位的适应性,及时报道了动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向、新成果,得到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头百姓的热情关注。多年来,《动物学杂志》依托国家级科研单位,与遍及全国、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了由科学家、大专院校教师、博士、硕士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科研人员组成的强大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在动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研究简报和快讯、科技动态、综述与进展等。读者对象为动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技术、管理人员及广大业余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越冬青头潜鸭的栖息地利用和行为时间分配

    李露马富光李杰耿思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头潜鸭(Aythyabaeri)是世界极危级(CR)物种,2018年至今在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均调查到稳定的青头潜鸭越冬种群.研究青头潜鸭对不同栖息地的利用方式及所受干扰有利于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本研究分析了越冬期不同栖息地及不同性别青头潜鸭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以及人为干扰对青头潜鸭活动的影响.2020年12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内青头潜鸭进行行为观察,按照青头潜鸭对栖息地的利用率,将其栖息地类型分为池塘、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及t检验比较不同栖息地及性别间差异的显著性.青头潜鸭的主要行为是休息(44.4%)和觅食(34.2%),且在不同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池塘中的觅食行为占比(50.1%)显著高于大水面荷塘和开阔水域;大水面荷塘中的休息行为占比(63.1%)显著高于池塘和开阔水域.雌雄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差异,雌性觅食时间高于雄性,整理行为时间低于雄性,这种差异受栖息地的影响.三种类型栖息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池塘中所受干扰程度最高,主要干扰源为钓鱼、行人和施工,荷塘和开阔水域主要干扰为打渔船.本研究表明,对于越冬期的青头潜鸭,池塘是重要觅食地,荷塘可作为躲避干扰的休息场所,开阔水域可作为稳定的觅食栖息场所.对青头潜鸭的保护应考虑到不同栖息地的生态作用,以及青头潜鸭对不同干扰的容忍度,采取相应措施开展保护行动.

    青头潜鸭行为时间分配栖息地人为干扰

    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种群的巢址分布特征

    黄华王科黄治学蔡德靖...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再引入朱鹮(Nipponianippon)种群的分布与扩张情况,本研究对董寨再引入朱鹮野外种群的繁殖巢址进行了调查研究.在2014到2022年间,共调查统计了84个野化放飞朱鹮及其后代的繁殖巢址,使用圆形分布法分析了巢址与放飞点的相对方位和集中程度,并根据全部巢址的空间分布,使用固定核空间方法计算得到巢区(95%巢址所在区域)与核心巢区(50%巢址所在区域)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将巢址图层、土地覆盖图层以及数字高程模型叠加,观察朱鹮巢址选择的生境偏好,并使用单样本t检验判断了巢址平均海拔与巢区海拔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繁殖巢址与放飞点平均距离(平均值±标准差)(12.82±14.11)km(n=84),平均方位角(平均值±标准差)为(138.99±82.44)°(瑞利检验:Z=10.60,P<0.01).核心巢区与巢区面积分别为74.43 km2和549.66 km2.巢址平均海拔(平均值±标准差)(103±43)m,显著低于巢区内平均海拔(t=-5.48,df=83,P<0.01).巢址的分布主要位于水稻田和森林的交界区域.逐年繁殖区域分布图显示,繁殖区域基本朝向西北-东南方向扩张,与圆形分布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描述了董寨再引入朱鹮种群繁殖巢址的分布特征与扩张趋势,可以为野外朱鹮潜在繁殖地和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优化保护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

    朱鹮再引入繁殖巢址分布区河南董寨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分析安徽麝活动节律

    熊子翔许晓萌唱意吴昊玟...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是我国特有种,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狭窄地分布于安徽、河南及湖北三省交接的大别山区域.为明确安徽麝的活动节律及其与其他动物的相互关系,2021年1月至12月,在湖北大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田县区域内布设43台红外相机,对安徽麝及其同域物种进行研究.根据红外相机拍摄的时间,统计安徽麝及其他物种的活动规律,并进行节律重叠分析.结果表明:(1)监测的43台红外相机,共10142个工作日,拍摄野生动物照片1 042张,其中10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安徽麝,共有效监测到安徽麝40次.安徽麝的相对多度(IRA)为3.84;(2)安徽麝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核心区范围,落叶阔叶林是安徽麝优先选择的生境(x2=98.99,df=2,P<0.001);日活动高峰为9:00~11:00时和21:00~23:00时,4月和12月是安徽麝的年活动高峰期,6至10月安徽麝的活动强度很低;昼夜节律分析发现,安徽麝具有较强的夜行性活动能力(INRa=0.64);(3)安徽麝的活动节律与保护区内同属鲸偶蹄目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及野猪(Sus scrofa)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特异性.

    安徽麝湖北大别山活动节律夜行性

    若尔盖人-狼冲突现状与管理研究

    何鹏辉纳么玖肖俊候于渊...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型食肉动物肇事事件导致人类与野生动物关系恶化,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湿地、草原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畜牧业发达,但近年来狼(Canis lupus)捕杀牲畜的肇事事件时有发生.为了解若尔盖野生狼肇事件的空间分布以及牧民对人-狼冲突管理的看法,本研究于2022年对若尔盖县13个乡镇83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受访者(66.0%)认为在过去5年内,若尔盖县野生狼数量有所增加;(2)狼肇事事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最严重的是包座乡.包座乡临近山区,该区域牧场面积广阔、牧民饲养牲畜数量多等原因导致该镇发生狼肇事事件较多;(3)对于狼肇事,绝大多数牧民(85.0%)更希望采取经济补偿或者驱赶措施,只有少数牧民(9.4%)希望采取捕杀的措施;(4)影响牧民对狼肇事管理措施的偏好因子中,受教育程度、年龄、民族以及被杀牲畜数量有显著影响.建议加强狼种群监测管理,采取措施减少狼捕杀牲畜,优化补偿机制,缓解当地牧民与狼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为当前若尔盖县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对其他地区大型食肉动物与当地居民冲突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人兽冲突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辽宁沈阳、锦州发现水雉繁殖

    马瑞瑶陶征然孙晓明余炼...
    36,48页

    洋山港海域码头人工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变化

    张宇袁林薛俊增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洋山港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自2002年开始至2017年共完成四期工程建设,期间港口建设中形成了8 000余米的码头人工岸线,受港区一至四期工程的顺序建设、岛礁连接、围海造地和港口运营的远洋船舶停靠等影响,港口海域生态环境也逐步出现相应变化,导致包括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内的海洋生物群落均受到相应影响.本研究于2021和2022年(第四期工程建设后)在洋山港港区二号码头与港区海域大洋山码头人工潮间带采集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并对其群落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与2009和2010年(第四期工程建设初)的历史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第四期工程建设以来洋山港海域码头人工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变化.结果显示,洋山港海域码头人工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数量由第四期工程建设前的17种增加至第四期工程建设后的28种,其中软体动物由8种增加至15种,节肢动物由7种增加至9种,腔肠动物增加至3种,环节动物增加至1种;跨海区入侵种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消失,而纹藤壶(Amphibalanus amphitrite)重新出现并成为优势种;洋山港人工码头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密度最高值由第四期工程建设初的(6 333.30±1 495.49)ind/m2增加至(6 517.33±119.67)ind/m2,生物量最高值由第四期工程建设初的(1 977.04±281.87)g/m2增加至(3 724.69±940.94)g/m2;洋山港人工码头潮间带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而大洋山人工码头下降显著.与洋山港第四期工程建设初相比,洋山港海域码头人工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已经发生变化,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分析结果均表明,目前洋山港海域生态环境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受港区运营影响,码头人工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仍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群落结构不稳定.

    洋山港人工潮间带码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栗背短脚鹎的种群分化与遗传多样性

    肖任之邹发生刘志霄王峥臻...
    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是我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杂食性鸟类.为探明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现状,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7个核基因非编码区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江西五省(自治区)的栗背短脚鹎11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所获得的Cytb基因866 bp和7个核基因内含子序列6 808 bp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Cytb基因中,共检测到3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35.6%,推测这些共享单倍型可能属于祖先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79.77%).Tajima's D和Fu'sFs中性检验分析结果均支持栗背短脚鹎种群可能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基于7个核基因内含子联合序列的贝叶斯天际线(BSP)分析,推断其种群在大约5.3~3.7百万年前(Mya)和约0.7~0.3百万年前(Mya)发生过扩张.基于Cytb基因的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11个地理种群共分为两支,一支为海南猴猕岭地理种群,属指名亚种(H.c.castanonotus),其他10个地理种群聚为另一支,属H.c.canipennis亚种,并且后者尚未形成显著的地理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分析也获得相似的结果.本研究所用分子数据基本支持两个亚种的分化,对于存在争议的广西南部分布的指名亚种,其分子数据与形态学亚种归属不一致,有待更深入研究.

    栗背短脚鹎线粒体Cytb基因核基因遗传多样性地理种群

    圈养母幼林麝粪便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的变化特征

    王毅花刘冬平胡德夫
    6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母体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产后及幼体林麝断奶前后的免疫力和应激水平变化特征,可为特殊时期母体及幼体林麝的有效保护与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于2010年4至9月,采集哺乳期母体和幼体林麝的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法对粪便提取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sIgA)以及皮质醇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22.0对不同阶段母体和幼体林麝粪便样品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及多重比较.母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IgA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粪便中IgG与IgM含量在分娩后的初期阶段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含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基本稳定,且IgG与IgM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sIgA含量在分娩后持续上升,一直持续到第14周后基本保持稳定.幼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Ig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IgG和IgM含量在断奶(第11周龄左右)后明显下降,sIgA含量在断奶后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显著;在第16周龄左右,IgG和IgM含量再次升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sIgA则无显著变化.母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结果表明,其产后的6周内,皮质醇处于较高水平,在第11周左右(断奶期)皮质醇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幼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显示,其在出生后的第11周龄左右(断奶期)皮质醇含量同样呈现出与母体林麝类似的升高趋势,表明断奶这一行为对母体以及幼体林麝均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综上,母体林麝产后的6周内是管护工作的敏感期,幼体林麝成长的第9~15周龄是其存活关键期.

    林麝粪便免疫球蛋白皮质醇

    黄腹花蜜鸟利用缝叶型鸟巢的繁殖记述

    吴将文李启黉陈忠杨灿朝...
    80,102页

    云南省白链蛇和细白环蛇分布记录

    张浩宇王立彦侯绍兵吴云鹤...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Günther,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细白环蛇(L.subcinctus Boie,1827)的标本为同种,但与细白环蛇地模标本的分子遗传距离大,系统关系未解决,由于形态高度相似,暂定为细白环蛇(L.cf.subcinctus).其中,白链蛇的发现恢复了该种在云南省近期才被移除的分布记录,而细白环蛇的发现则佐证了早期文献中长期被忽视的存疑记录.本文讨论了白链蛇在云南的分布历史和细白环蛇的分类问题,并指出未来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尽快摸清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料.

    被忽视记录连续分布边境跨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