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张永兴

双月刊

1673-0836

dxkjbjb@126.com

023-65120728;65127291;65120727

400045

重庆市沙坪坝重庆大学B区岩土工程研究楼二楼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有关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科技刊物,旨在通过对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新成果的交流,并兼论与之相关的地下工程与基础工程的科技问题,以促进我国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刊具有内容广泛、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为从事规划、土建、人防、地铁、隧道及岩土工程研究等有关专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邵继中张雨李坤洋郭文娟...
    1051-1061,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前提,梳理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通过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期刊文献进行分析,统计发文量,梳理学科门类、主要研究力量和关键词聚类等,结果表明: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学科类型呈现多元化交叉学科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国家/地区为中国,主要研究机构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等。根据关键词突现分析可知,未来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研究将倾向于4个方面:地下空间舒适性和品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绿色、安全的地下空间设计;立体集约的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布局;数字技术辅助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文献计量学可视化综合规划

    客货"共线不共车"模式下地铁货运站点选择

    王晓平张子宣
    1062-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极大增加了城市物流配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让地铁承担部分货运功能成为当前解决这一难题的全新思路。本文基于城市地铁运行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客货列车"共线不共车"模式下的地铁货运,并结合地铁系统的运营情况和内部结构,通过建立E-TOPSIS流量筛选模型、集合覆盖模型、混合整数规划的组合模型,对地铁站点进行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站点作为货运站,最终实现地铁客货列车"共线不共车"模式下的货运方案。最后,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进行模拟仿真,找出通州区可开展货运的地铁站点,对地铁货运站点选择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地铁货运快递配送客货协同地下物流共线不共车

    地下商业空间活力影响因素探究

    商谦孟繁迪
    1073-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地下商业空间因建造年代、所在区位、空间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使用状态,其空间活力也各不相同。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空间承载着城市生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其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也对城市活力产生着影响。影响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因素众多,本文以北京为例,从地下商业空间的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两个角度,着眼于区位、连接性、建筑地上部分功能、公共空间节点等方面,通过现场调研、行为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地下商业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本研究将为提高各类既有商业建筑空间活力提供改造改建方向,并为地下商业空间的综合统筹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地下商业空间空间活力空间活力影响因素

    地下环路交织区合理长度计算方法

    曹煜王永岗
    1086-1096,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地下环路设计,本文从通行能力着手,结合交通仿真分析,对地下环路交织区长度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多个影响因素构建了计算方法,并对各参数进行了标定;接着,通过Vissim仿真软件和间接安全评价模型(SSAM)对所建方法进行了检验;最后给出了一般情况下地下环路交织区长度的建议值。结果表明:仿真与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误差小于4。2%,证明了所建方法的有效性;对比原项目和所建方法所得设计,后者交通冲突率降低73。2%,证明所建方法得到的交织区长度更为合理;建设地下环路后,车辆行程时间最高缩短了39。6%,延误情况缩短至2 s内,排队长度最大缩短了88。1 m,表明运用所建方法建设地下环路具有较高可行性。依据所建方法进行交织区长度设计能够提高地下环路交通安全水平,缓解城市核心区的拥堵情况。

    交通工程地下环路交织区通行能力交织区长度交通仿真

    基于数据融合的隧道结构安全性能感知体系框架

    罗彦斌陈建勋陈辉王传武...
    1097-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大量隧道进入养护维修高峰期,结构安全风险呈滚动式周期性爆发趋势。目前隧道结构健康监测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安全性能感知困难,严重影响了隧道的正常运维。本文立足于隧道结构健康监测和决策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数物交互和数据融合的隧道结构安全性能感知体系框架。首先对隧道结构受力状态感知技术及其误差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并采用数物空间交互试验对支护结构各构件相互力学关系进行研究,并基于此建立多源数据各监测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对隧道整体结构和各构件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结构安全感知体系可为隧道安全防灾和运维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提高隧道工程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隧道工程数物交互试验方法数据融合安全性能感知体系框架

    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概率分布特征研究

    刘娟蒙云龙许国栋兰景岩...
    1108-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红黏土的动力学参数特征,揭示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在典型剪应变条件下的概率分布规律,本文以广西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321组动力特性试验基础数据,给出了广西红黏土在典型剪应变条件下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随剪应变的试验推荐关系曲线,分析了不同概率水准条件下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不确定性分布形态,并利用Boltzmann曲线给出了不同概率水准下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的上下限值及拟合公式。通过与前人给出的常规土类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初步揭示了红黏土动力特性与深度和剪应变的关系规律。研究表明: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在八组典型剪应变条件的上下限值随超越概率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在数学形式上均满足Boltzmann方程。当剪应变在1×10-4~1×10-3时,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离散程度均达到最大。在同一剪应变条件下,随着超越概率的增大,红黏土动剪切模量比与阻尼比上下限之间的差距显著增大。

    红黏土概率分布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上下限

    超高应力区脆性硬岩洞室围岩分类修正研究

    马行东李鹏袁国庆贾翔...
    1117-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施阶段高-超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分类对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围岩稳定性、指导现场设计、施工及支护至关重要。本文以HC法为基础岩体质量基本判据,以新生裂隙、爆破预裂一周后开挖面的残孔率、岩爆破坏深度、岩爆特征等现场可直接获取的定性或定量资料作为修正判据,提出了超高地应力条件下,脆性硬质岩的围岩分类地应力影响修正因素评分表(双江口修正表)、考虑地应力修正的围岩分类判定表(双江口法)和围岩分类步骤。实践证明,双江口法能够提高(超)高应力区脆性硬质岩的围岩分类判定的准确性,可以为支护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对其他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超高地应力脆性硬岩地下洞室围岩分类

    土体抗拉强度试验研究方法的综述

    孙一清沈振中徐力群张宏伟...
    112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体抗拉强度比抗压和抗剪强度数值更小,因此时常被忽略,造成理论及试验的落后。文中系统归纳了土体抗拉强度的间接和直接方法,对比分析了现有试验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1)土体抗拉强度的单轴拉伸方法按照力的加载方向可以分为垂直法和水平法,而垂直法中土样破坏前上半部分的重量会影响试验的准确性;(2)常用的土样固定方式有粘结、锚固、摩擦力和夹持,它们各有优势,但夹持较前三者更便捷和可操作。最后,提出水平单轴拉伸试验的后续仍需优化的问题。如制样脱模中土样的损耗、土样受拉段应力分布差,无法适用于大骨料砾质土、土样固定方式繁琐、土样与平台间的摩擦力难以消除等。

    抗拉强度间接法直接法三轴拉伸试验单轴拉伸试验

    真三轴下砂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与声发射特征

    姜永东谢成龙宋晓刘正杰...
    1145-1151,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水力压裂破岩机理,采用真三轴加载系统、声发射仪、高压柱塞泵建立了一套室内岩石水力压裂物理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研究水力压裂破岩机理。基于格里菲斯强度准则建立了岩石起裂的临界水压力和起裂位置,结果表明:当水压力远低于临界压力时,在水压上升期砂岩声发射特征较明显,在水压保持期砂岩声发射特征平静,产生的信号为砂岩原生闭合的微裂隙被压开;当水压力接近临界压力时,在水压上升期和保持期砂岩声发射撞击数、振幅、能量均聚增,产生的信号为砂岩破裂产生的新生裂隙扩展和贯通;裂缝起裂、扩展方向与最小主应力方向垂直,原生裂缝控制了砂岩的裂缝起裂和扩展方向。本研究成果可为煤矿细砂岩厚老顶强矿压水力压裂治理提供参考。

    砂岩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声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单轴压缩垃圾液污染黄土电阻率特征试验研究

    刘华冯洪峰王宝孟令俭...
    1152-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含水率、垃圾渗滤液浓度的原状污染黄土电阻率与压缩特征之间的关联,人工配置垃圾渗滤液对黄土进行预污染,制备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污染液浓度侵扰的黄土试样,并基于Fukue提出的固结仪-电阻率试验原理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和渗滤液浓度对电阻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各含水率下不同污染试样压缩系数与电阻率特征值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污染液侵入后会导致土体电阻率急剧降低,不同污染浓度试样间电阻率的差值较小;低含水率时电阻率对水分的响应度更高,随含水率升高,响应度开始降低;在0~100 kPa应力下,电阻率出现骤降,当应力增加至100 kPa后,电阻率逐渐稳定;以垃圾渗滤液含水状态为中间变量,进一步拟合了压缩系数与电阻率特征值之间的关系,其呈现出指数递减趋势;最后提出不同孔隙水化学溶液下的利用电阻率特征值评价黄土受垃圾渗滤液污染程度影响的工程分级评价建议。

    垃圾渗滤液原状黄土压缩试验电阻率特征工程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