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书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Journal University Calli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杨锁强
    62-67页

    天道与人道:书法表现的两端

    彭再生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道的体达是书法的基本旨趣,也是书法成为中国文化与哲学载体的内在原因.天道、人道分别指向自然客体与作为主体的人及其运作规律.书法对道的表现亦可以主要概括为这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通过书法的形式反映自然运行的道理,所谓"以形媚道",其最根本的是对阴阳法则的运用和表现;另一方面则是书法在内涵上以表现人这一主体的本质属性为目的,主要指向的是人心情感.经由这两个方面,书法与道相沟通,合于道、表现道.

    天道人道阴阳法则人心情感

    从"一面之词"到"严肃历史"——与李庶民先生就《赵孟(頫)闲居考》再商榷(下)

    赵华
    74-82页

    "功在名山":由《祭父文》看李棠功业观

    崔潇涵徐传法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棠作为清末民初的官员书家,以爱民如子的政治功绩蜚声,以浑然天成的书法作品名世.由追逐功名到追求功业,李棠的功业意识源于传统儒生对经世致用的人生目标的追求,于日后济世安邦的实践中臻于完善,最终形成以"功在名山"为核心的功业观.李棠现存的牌匾、楹联、墨迹等书法与文学作品是研究其为政期间复杂心路历程与功业观递嬗过程的重要史料,亦是窥探晚清民国时期陕北社会民生与流风遗俗的切入点.

    李棠《祭父文》功业观儒学

    杨慎书学理论探赜

    张英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慎认为书法与德性相关,书艺是文化总体中的一部分,提升书艺应建立在精研六书字学的基础之上;杨慎宗晋而贬唐,推崇赵孟(頫)而不喜颜真卿;他认为书家应向自然求灵感,也要创新求变,表达书家独特的情感意蕴.杨慎书论欠缺条理性,论述不够深入,但善用比喻和对照,形象生动.其书论虽与明前期书学复古大潮大体一致,但却淡化了政治引导和道德规训意味,具有更纯粹的审美化和知识化倾向,在明代书风转变过程中有着特殊价值.

    杨慎明代书论《墨池琐录》《书品》

    《徐三庚年表》补遗

    陈国栋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三庚是晚清时期虞山派开山宗师,其书刻技艺远播海外,负有盛名,被日本篆刻界奉为"印尊".2016年西泠印社冯磊整理的《徐三庚年表》问世以来,为学术界重新认识、研究、评价、学习徐三庚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其基础上,从同时代与其交游者的书信手札、有明确年款的书画篆刻作品边款题跋中搜集新资料以丰富年表,补充了吴大澂等士大夫与其交游的内容和评价,揭示了晚清学界对其艺术风格由褒至贬的转变过程,对了解晚清金石学背景下篆书书刻技艺在字形取法方面的多元审美倾向与探索,对当下书法篆刻创作对虞山派风格的取法、审美批评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徐三庚年表补遗

    书与道同符:范仲淹书法论略

    张文平
    105-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范仲淹学书取法晋唐,其书用笔敏捷,结体内紧外展,呈现出一种清逸端雅的个人面貌,与同时期好友林逋清瘦的书风较为相似,气格甚高.他首次概括出的"颜筋柳骨"一词,是"筋骨"观念演绎中的重要一环,得到了后世书家学者广泛认同."颜筋柳骨"也由开始的"形质"上升到"神采"层面,并从对书法的品评延伸到绘画、文章等领域.由于"筋骨"和"颜柳"书家相对应,从此便有了一定的人格精神隐喻性,逐渐成为品评中的褒奖用语.

    范仲淹《道服赞》颜筋柳骨《乐毅论》

    "护法运动"前后章太炎篆书风格考

    顾湘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护法运动"之初,章太炎积极奔走于西南等地为孙中山争取支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此期间,章氏跋履山川,衔命献策却连连受挫,苦闷至极,归沪后热衷于观摩铜器(及拓本),聊以自娱."护法运动"失败后章太炎篆书由"二李二徐"风格衍生出率意灵动的金文风格.这次军事活动的失利是章太炎篆书艺术实现蜕变的触媒和重要转折点.

    护法运动章太炎篆书铜器

    《非草书》之"赵女"身份考辩

    林治翰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说:"草书在东汉时代比较流行."可见草书从日常实用性书写变为一种审美艺术的同时,也蕴含着东汉士人的精神.而赵壹的《非草书》却对当时草书盛行的现象持批判态度,称草书只小技尔.然今人对于《非草书》的误读误译,使得"赵女"身份模糊.本文从如今对《非草书》的错误读译、"赵女"身份疑点以及关于赵飞燕的考察三方面考证,由此得出"赵女"的真实身份.

    《非草书》赵壹赵女善舞赵飞燕身份

    狂草书在清代的审美转向

    孙超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狂草书发展至清代而逐渐衰落,清人对狂草的关注由创作转向了对前人的批评.在"崇董""复古"和碑学思潮的多重作用下,清人重新建构了狂草书的审美特质,即由"狂"转向了"古".在尚朴崇质和"误读"的文化氛围中,有清一代虽未有狂草大家,但却在近现代产生了多位融合碑帖的草书大家,其技术、风格正暗合了清人的草书审美理想.

    狂草清代审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