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书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Journal University Calli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来鼠子敢跳梁"——沈尹默有关"兰亭论辨"话语寻绎

    毛万宝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5年,针对郭沫若否定《兰亭序》之举,沈尹默立即表示强烈不满,沈氏在给赵朴初的和诗中,愤然写出"何来鼠子敢跳梁"的诗句.但稍后又冷静下来,在致友人信、对记者说等场合,他只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与不满,并决定不写文章参加"兰亭论辨".这些,显然与沈尹默书法理论取向有关,与沈尹默由特定身份、处境、性格而导致的对人性的洞察、对政治的敏感及其对过往学术论争的畏惧有关.

    兰亭论辨文化追求审美归宿性格学术论争

    "游于艺"与民国文人书法的功能——以鲁迅的旧体诗书法创作为例

    丁晓妮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和书法创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作并不公开发表,而是以书法创作赠予友人.旧体诗创作,是鲁迅文学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为旧体诗提供了载体和传播空间,间接表达着鲁迅先生的艺术态度,揭示出以启蒙为己任的现代作家鲁迅身上所承载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文化人格.书法创作是鲁迅的余裕之作,是他在紧张的以笔为武器的写作之余的休息调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鲁迅的旧体诗书法创作显示出书法在实用和审美之外的社会文化功能,也揭示出20世纪社会转型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文化生态.

    鲁迅民国文人书法旧体诗书法创作余裕游于艺

    论清代"碑学"书法体系的构建与域外传播

    刘奇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综合前人对于碑学内涵的探究,将碑学构建的过程进行逐步梳理,进一步明确了碑学书法在每个时期审美特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清朝碑学在域外的传播与流变做进一步的考察,揭示出清朝"碑学书法"是在帖学占据主流的时代下,进行的"自下而上"的革故鼎新,而朝鲜和日本的碑学书法是由当时的社会精英率先接受,并通过名家影响力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传播和流变.

    清代碑学书法体系构建域外传播

    18、19世纪燕行使者与清代文人书法交流研究——以洪良浩、洪敬谟为例

    冯猛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后期的燕行使者常与清代文人遥寄翰札,书法碑帖鉴藏和金石学术交流活动亦相当频繁.研究以洪良浩、洪敬谟现存书牍、题跋、序文为线索,以二人与清代戴衢亨、纪昀、叶志诜等文人的书法交流为案例,围绕书学著作交流、法书碑帖鉴藏、书札翰墨交往等内容展开探究,进而对洪氏二人的书学素养、金石考据能力及碑帖鉴藏原则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出燕行使者与清代文人书法交流的意义.

    洪良浩洪敬谟书法交流燕行使者

    论金正喜对清代"碑学"的接受

    张艺伟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正喜是朝鲜王朝末期书法巨匠,也是"碑学"思想重要的接受者与倡导者.和阮元的交往使金正喜成为最早领略"碑学"思想的文人之一.清代"碑学"是金正喜参悟中国书法精髓建构个人书学思想体系的根底,也是他扭转朝鲜书法发展窘境的理论来源.金氏对"碑学"的个性化解读,更是中国文艺思想域外传播与朝鲜文化碰撞形成的璀璨结晶.

    金正喜碑学接受传播

    北宋书法条幅流行史实研究——以《清明上河图》为中心

    张啸宇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条幅形制书法在北宋前期真宗时代便已有之,且在整个北宋时期都十分常见.北宋时期文献、诗词中关于条幅形制书法的记载众多.另,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也出现了多处书法条幅及疑似书法条幅的身影.可以说,条幅书法在北宋中后期广泛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文人士大夫书写书法条幅乃是常事,且所用之书体也较为多样.

    北宋条幅形制书法《清明上河图》书法屏风

    赵孟《元故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梁公神道碑》考

    郭欣宇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故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梁公神道碑》(以下简称《梁天翔碑》)由赵孟书丹,是一通文献价值与书法价值极高的元代碑刻,惜不被学界所关注.首先,此碑自清代被发现后不断被有关学者考察、著录,但种种原因导致近现代文献中对此碑的认识多有舛误.其次,赵孟与梁天翔及其所属的平遥梁氏家族并无交往,一生也未前往山西做官或出游,使他写下这篇长达千字的碑文的缘由是什么?最后,赵孟书以姿媚胜,多流美秀逸之气,但清人皆以"瘦硬"评此碑,是赵孟书帖本就如此还是另有原因.

    赵孟《梁天翔碑》李源道瘦硬

    从文徵明隶书所受品评管窥明代审美观念丕变

    刘心源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书论中关于文徵明隶书的品评颇丰,综合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由推崇到质疑的转变.品评差异的深层矛盾是审美观念的差异,书家对曹魏隶书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隶书"古"的标准上的分歧,取法对象从名家到非名家的转变也反映诸家对"名家"因素的权衡考虑.隶书"古"的标准和"名家"因素权衡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差异,是造成文徵明隶书品评转变的重要原因.

    文徵明隶书品评审美观念

    体例完备,抄刻并举——《珊瑚网》版本及价值研究

    葛超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汪砢玉《珊瑚网》有抄本与刻本流传于世,抄本有"国图藏本""四库本""何梦华抄藏本""静嘉堂文库本""浙江图书馆藏本""南京图书馆藏本""求是斋旧抄配补本"等,刻本收录于民国张钧衡《适园丛书》当中.《珊瑚网》具有补史之功用,清人以此考订文字,也以《珊瑚网》为基础进行校勘与整理工作,不少文集、诗集、笔记当中都对《珊瑚网》有所征引.在体例上,《珊瑚网》"主题性"分类法也给予了近现代书画著录以新的启示.

    《珊瑚网》抄本刻本体例价值书画价值

    清代稿本日记用笺述略——以国图、上图藏稿本日记为例

    吴锦文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稿本日记蔚为大观,过往出版或发表的相关书籍、论文大多着眼于文献史料,对日记的书写载体——笺纸却鲜有关注.笺纸不仅仅是日记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类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刻书业发达、文人制笺之风盛行,无不影响着清代文人对日记等日常手稿用纸的选择,笺纸的版式、装潢同时也反映了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尚.此外,日记笺纸的交易大多在南北各大纸店、书肆产生,这些纸店、书肆今多不存,却在笺纸上、日记文本内、历史的缝隙中留下丝丝痕迹.

    清代稿本日记笺纸形制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