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学书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
大学书法/Journal University Calligraph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书法笔墨语言创作修辞学的研究与构建

    胡湛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书法笔墨语言修辞概念基础上,以学科建设视角提出了建设书法创作修辞学的观点.这是借鉴文学创作理论探讨建设现代科学书法创作理论学科的探索.具体阐释了书法创作的一般性修辞的笔顺、气贯、明确、简洁、贴切、一律、雅健等八种方法,特殊性修辞的对比、夸张、递进、排叠、开合等三十种方法,并对书法修辞的训练、运用、境界进行了阐释探讨.

    书法笔墨语言创作修辞学

    赵华《与李庶民先生就〈赵孟(兆页)闲居考〉再商榷》指谬

    李庶民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闲居考》中,将辞官、调官、贬官、休官、待官乃至迁转等都统统算作"罢官",所以导致了判断错误.《再商榷上》一面表示"仍支持赵孟(兆页)三次罢官的观点",却又在多处偷换概念将"罢官"与"罢职""贬官"混用,曲为回护自己的错误.《再商榷下》主要为其《种松帖》的书写时间"在至大四年(1311)闰七月"等错误辩护,在《正误》所举的证据外,又辅以阮鸿仪对《种松帖》的题跋为佐证,明确《种松帖》的书写时间为至治二年(1322)闰五月写于德清.

    "罢官""罢职""贬官"奉议大夫《种松帖》

    数困棘闱:徐渭科考探赜

    申旭庆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渭参加乡试8次均落第,一方面受到明代中后期科考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其个人户籍、家境、课业等原因综合所致.纵观徐渭科考生涯,可以从3个角度来考察其科考的具体情况:一是父亲(徐鏓)、仲兄(徐潞)均利用军籍入卫学参加科考,而徐渭未利用军籍而是直接入县学;二是徐渭参加科考时,生员中举率极低,竞争异常残酷;三是徐渭落第后的治生问题,治生水平、方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继续参加科试.

    科试户籍生员治生

    苏轼《黄楼赋碑》为宋代原碑考

    张翔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存于徐州黄楼的《黄楼赋碑》是苏轼为抗洪胜利所写.其内容为苏辙所作,记录了苏轼在徐州与城中吏民一同抵抗黄河洪水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现存《黄楼赋碑》为后世复刻,但从文献、地方史志与碑石磨损情况等方面推断测,现存《黄楼赋碑》应为宋代原碑.

    苏轼《黄楼赋碑》复刻

    敦煌法相宗文献及其书法评价

    吴炯炯张晓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初高僧玄奘在印度游历回到长安后创立了法相宗,法相宗历经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等的传承,后趋于衰微.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写经中有一批法相宗相关文献,其中包括P.2132《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卷下》、P.2141《大乘起信论略述》、P.2063《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等优秀的书法写卷作品,分别展现了楷书、行草、草书三种敦煌书风,为敦煌文献书法中难得的精品.

    法相宗敦煌文献敦煌书法

    《曹全碑》文字探赜

    张新俊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全碑》是汉代碑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明代万历年间在陕西省合阳县出土以来,一直为无数的文人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所钟爱.但是《曹全碑》中所存在的文字问题很少有人加以关注.研究中发现,《曹全碑》在刻碑的过程中,不少地方的文字存在漏刻、误刻的现象,碑文中还使用了不少俗字.有些构形独特的文字,需要结合秦汉以来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曹全碑笔画漏刻错字俗字

    《滇南书画录》所见明清云南书家地域分布及变迁——兼论其在云南地域书法研究中的价值

    张英杰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南书画录》是民国文献学家方树梅编纂的一部书画目录.此书专录明清云南之善书、善画者,所辑资料翔实而丰富,是研究云南书法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分析《滇南书画录》的书家小传可以发现,明清两代云南书家主要集中在云南府和大理府.有明一代,云南府和大理府的书家数量相当,但自清代以后,云南府的书家数量开始远超大理府,且在区域集中度上也更胜一筹.这表明在清代以后,云南地区的书家逐渐开始向云南府集中,这一变化与此区域的政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滇南书画录》书画目录书家地域书法

    略论王羲之之于清中后期的岭南书坛

    郑佩慧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中期之书法,表现出碑学逐渐壮大,与帖学平分秋色的态势;清代后期之书法,碑学发展达到顶峰,赶超帖学.岭南书法则稍异于此,文章通过胪列岭南书家对帖学核心人物王羲之及其书迹之看法的相关材料,对这一问题略做考察,以期对流行时风笼罩下岭南地区艺术生态的发展态势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岭南书家王羲之帖学碑帖合流

    谊切苔岑——何绍基与吴云交谊考述

    罗林汐子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一生交友无数,吴云乃其至交.二人自道光三十年(1850)订交起便一直保持着密切交流,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何绍基去世,二人友谊才宣告终止.何绍基晚年的艺术实践与日常生活离不开吴云的支持与帮助.而与何绍基的交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吴云的书法实践,这为他日后成为江南地区的书法名家奠定了基础.此外,二人的交游也让吴昌硕间接受益,对吴昌硕日后在书法上取得成功,进而成为近代书坛巨擘具有重要意义.

    何绍基吴云交谊吴昌硕

    博雅好古:孔继涵与翁方纲的金石交游

    孔文浩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继涵与翁方纲是数十年好友,二人往来的书信中包含了许多金石考据方面的信息.关于孔继涵,历来学界多将他定义为一名藏书家,忽略了其在金石考据方面的研究成果.翁方纲作为清中期金石学的领军人物,他与孔继涵之间的金石交游是其学术历程中不可忽略的篇章.二人现存题跋、手札等资料集中还原了清代金石考据学的细节与史实,对研究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兴盛以及金石收藏家之间的交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孔继涵翁方纲金石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