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陈敏生

月刊

1673-4254

xbbjb@fimmu.com

020-61648175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反映该校学科科研进展与动态,刊登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科研管理、短篇报道等。读者对象为医学研究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本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化学文摘》等收录,2005年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86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DUFA13过表达可减轻CCl4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基于抑制NLRP3活化

    徐小惠冯金梅罗颖何昕觎...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NDUFA13蛋白在小鼠急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小鼠分为正常组(n=18)、CCl4组(n=18)、CCl4+AAV-NC组(n=18)、CCl4+AAV-NDU13组(n=18)。采用腹腔注射CCl4(2次/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连续给药3、5、7周后处死取材。病毒干预组小鼠则预先分别尾静脉注射AAV8-TBG-NC对照与AAV8-TBG-NDUFA13过表达病毒,7~10 d后再经CCl4进行肝纤维化诱导。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CCl4致小鼠肝损伤及肝纤维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NDUFA13、α-SMA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分析NDUFA13与炎症小体NLRP3、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IL-1β、肝星型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与胶原纤维CollagenⅢ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Masson染色结果显示CCl4诱导小鼠肝组织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且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发现CCl4模型鼠肝脏NDUFA13蛋白表达水平相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而NDUFA13蛋白过表达后,CCl4处理小鼠的肝脏炎症细胞聚集和纤维化均明显减少(P<0。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DUFA13蛋白过表达的CCl4诱导鼠肝组织中炎症小体NLRP3活化明显减弱(P<0。001),并伴随炎症因子TNF-α与IL-1β分泌显著减少(P<0。001),同时肝星状细胞活化(P<0。05)及其胶原形成均受到抑制(P<0。001)。结论 肝细胞线粒体NDUFA13蛋白过表达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信号活化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NDUFA13过表达NLRP3炎症因子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

    吡非尼酮联合PD-L1抑制剂抑制小鼠异位膀胱肿瘤的生长

    陈守峰张舒超樊伟林孙巍...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小鼠肿瘤模型观察吡非尼酮(PFD)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对膀胱癌的疗效及对免疫微环境的调控作用。方法 构建C57BL/6小鼠异位膀胱肿瘤模型共40只,根据不同处理随机分为4组(10只/组):对照组、PD-L1抑制剂组、PFD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建立肿瘤模型正常饮食;PD-L1抑制剂组:建模后腹腔每3d按12。5 mg/kg注射PD-L1抑制剂;PFD组:建模后每天按500 mg/kg口服PFD;联合治疗组:建模后PFD及PD-L1抑制剂按上述剂量联合应用。对比各组小鼠生存率和肿瘤生长速度,药物干预21d后留取肿瘤组织及小鼠血清,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CD3、CD8、CD45、E-cadherin及N-cadherin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s)表达;生化分析小鼠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E)及乳酸脱氢酶(LDH-L)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L1抑制剂组和PFD组小鼠肿瘤相对生长速率及21d肿瘤体积均减小(P<0。05),联合治疗组小鼠更加显著(P<0。05)。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D-L1抑制剂组与PFD组小鼠肿瘤组织E-cadherin表达增加,N-cadherin表达降低(P<0。05)。CD3+T细胞、CD8+T细胞、CD45+T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而Ly-6G+CD11b+MDSCs细胞减少,联合组变化更加明显(P<0。05)。生化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血清ALT、AST、BUN、CRE及LDH-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吡非尼酮联合PD-L1抑制剂可显著抑制膀胱癌的进展,其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来实现的。

    吡非尼酮PD-L1膀胱癌免疫微环境髓系抑制细胞

    健脾温阳凝胶剂脐疗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的疗效及机制: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崔艺馨王德财谢东晴王海明...
    217-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健脾温阳凝胶剂(SSWYG)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80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两组均调整规范的生活方式,对照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试验组给予SSWYG脐疗,1周后评估慢性腹泻的情况。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NCBI、OMIM数据库及GEO数据库(GSE14841)获得SSWYG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蛋白以及慢性腹泻相关疾病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后,应用拓扑分析获得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验证SSWYG对特定靶标的亲和力及结合特性。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Bristol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改善(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筛选,SSWYG治疗慢性腹泻的靶点共68个,拓扑分析筛得最可能的关键靶点33个,GO及KEGG富集分析预测出与慢性腹泻相关的TNF、IL-17等多条通路;分子对接研究提示SSWYG的核心成分均与CASP3、JUN、IL6、AKT1、VEGFA关键靶点有较好的亲和力,尤其JUN和CASP3与复方中多种主要活性成分结合能最低、结合最稳定。结论 SSWYG不仅明显改善腹痛、便溏等慢性腹泻的临床症状,还能缓解脘腹痞满、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等症状,从多个维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CASP3、JUN调控TNF、IL-17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慢性腹泻的药理效应,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节的特点。

    健脾温阳凝胶剂慢性腹泻脐疗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秋水仙碱通过激活AMPK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陈国栋罗素新
    226-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秋水仙碱(CC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影响与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缺氧复氧(H/R)的方式在H9C2细胞上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使用3 nmol/L秋水仙碱对行H/R处理的细胞进行干预;采用手术的方式在雄性C57/BL6小鼠上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I/R组、I/R+CCC组和I/R+CCC+Dorsomorphin(DSMP)组,每组8只。使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使用Western blot检测AMPK及其磷酸化水平、氧化应激指标(NOX4、NRF2、SOD2)和凋亡指标(BAX、Bcl-2、cleaved caspase-3),使用商用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ATP含量,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组织8-OHdG和cleaved caspase-3阳性率,分离心肌线粒体和胞浆后分别检测线粒体BAX(Mito-BAX)和胞浆细胞色素C(Cyt-Cyto C),使用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功能,使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溶液染色评估梗死面积,使用商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含量,为明确AMPK在其中的作用,使用DSMP抑制小鼠体内AMPK活性。结果 体外实验中,H/R可以导致AMPK磷酸化水平、NRF2、SOD2和Bcl-2表达水平和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并提高NOX4、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P<0。05);秋水仙碱处理可以减轻H/R的损伤效应(P<0。05)。体内实验中,与SO组相比,I/R组AMPK磷酸化水平、ATP含量、NRF2、SOD2和Bcl-2表达水平、心脏功能均显著降低(P<0。05),NOX4、Mito-BAX、Cyt-Cyto C、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心肌切片8-OHdG和cleaved caspase-3阳性染色率,心肌梗死面积,血清LDH和cTnT含量显著升高(P<0。05),秋水仙碱治疗可以逆转I/R带来的损伤效应(P<0。05),但DSMP可以抵消秋水仙碱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 秋水仙碱可以通过激活AMPK减轻氧化应激和凋亡来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功能。

    秋水仙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AMPK氧化应激凋亡

    Rho激酶抑制剂Y27632促进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转化

    李洋洋徐佳佳姜诚诚陈子龙...
    236-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高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原始神经上皮细胞(hiPSCs-NECs)定向诱导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DAPs)的效率。方法 将人iPSCs在含有小分子组合[DMH1(10 μmol/L)、SB431542(10 μmol/L)、音猬因子(SHH 200 n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8(FGF8100 ng/mL)、嘌吗啡胺(2 μmol/L)、CHIR99021(3 μmol/L)、N2(1%)]的mTeSRTM培养基中诱导至12 d,细胞分化为原始神经上皮细胞(NECs)。特异性诱导DAPs,将诱导的hiPSCs-NECs用胶原酶IV消化后,在神经分化培养基[添加1%N2、2%B27-A、BDNF(10 ng/mL)、GDNF(10 ng/mL)、AA、TGF-β、cAMP、1%GlutaMax]中加入不同浓度的Rho激酶抑制剂Y27632重新接种,并于次日更换培养基去除Y27632,持续诱导至第28天获得DAPs。结果 人iPSCs可在基质胶上稳定传代,表达多潜能性标记物OCT4、SOX2、Nanog和SSEA1,且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诱导分化至第13天获得hiPSCs-NECs,形成玫瑰花结样结构,能够表达特征性标记物(SOX2、Nestin和PAX6)。将hiPSCs-NECs消化后,添加5 μmol/L Y27632的hiPSCs-NECs相比较未加Y27632的对照组,细胞解离后贴壁存活率明显增加,处于S期的细胞(P<0。01)与细胞活力显著提高(P<0。01),且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持续诱导至第28天,细胞高表达DAPs特异性的标记物(TH、FOXA2、NURR1和Tuj1)。结论 添加Y27632(5 μmol/L)24 h可显著提高人iPSCs-NECs细胞向iPSCs-DA神经前体转化时的细胞存活率,并且Y27632去除后,不会影响后续向DA神经前体细胞分化,间接的提高了细胞的分化效率。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Y27632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

    竹节参总皂苷缓解CCl4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基于调控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吴广阳宋添力唐浪王一民...
    24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土家族药用植物竹节参提取物总皂苷对CCl4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的药理学机制。方法 将6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100 mg/kg)、竹节参总皂苷低、中、高(50、100、200 mg/kg)剂量组,各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处理组于造模中给予药物灌胃干预。比较各组大鼠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肝脏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组织PI3K-Akt和SIRT6-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竹节参总皂苷对急性肝损伤的有治疗作用,其关键的通路为PI3K/Akt等信号通路。血清学和酶联免疫学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的AST、ALT、ALP、TBil和MDA明显增高(P<0。01),T-SOD和GSH-Px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ALT、AST、ALP、TBIL和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T-SOD和GSH-Px水平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内未见p-NF-κB表达阳性,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p-NF-κB阳性表达则明显增加,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组,模型组PI3K、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p-NF-κB、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PI3K、p-Akt和SIRT6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NF-κB p65、TNF-α和IL-6的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竹节参总皂苷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和NF-κB通路,有效减缓CCl4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发挥其抗炎、抗氧化应激和保护肝损伤的作用。

    急性肝损伤竹节参总皂苷PI3K/Akt/NF-κB抗炎抗氧化

    FAK抑制剂PF-562271减轻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白钰婷刚保才张梦洁万子雨...
    252-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FAK抑制剂对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造模组(LPS+Plt)和FAK抑制剂PF-562271组(LPS+Plt+PF-562271)。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活性氧(ROS)含量。细胞通透性和跨内皮细胞电阻实验,检测HUVEC屏障功能的变化。RT-qPCR检测炎性因子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的分泌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加入ROS抑制剂维生素C(Vit。C)后,PECAM-1的表达。结果 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处理后,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增高,加入PF-562271后,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可促进ROS的释放,而加入PF-562271后,ROS释放减少(P<0。001)。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导致内皮细胞屏障受损,PF-562271可缓解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损伤(P<0。01)。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表达,PF-562271可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加入维生素C后,PECAM-1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FAK抑制剂PF-562271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降低炎症反应,缓解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TRALIPF-562271FAKPECAM-1老化的血小板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预测肝细胞癌的微血管侵犯

    钟伟雄梁芳蓉杨蕊梦甄鑫...
    260-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测肝细胞癌(HCC)患者是否发生微血管侵犯(MVI)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期动态增强CT(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4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1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术前DCE-CT图像。分别在早期动脉期(EAP)、晚期动脉期(LAP)、门静脉期(PVP)和平衡期(EP)进行了感兴趣容积(VOI)的勾画,并从中提取出这4个期相的影像组学特征。利用经过筛选后的特征子集分别训练7种基于不同算法的分类器,得到不同期相下的多个基分类器。然后采用一种新型的基于多准则决策的权重分配算法,按照分层融合的策略依次对同一期相下多个基分类器以及提取了不同期相信息后的模型进行融合,最终得到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预测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4种评价指标来定量评价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的性能。提出的模型与使用单一期相或多个不同期相的融合模型、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不同基分类器多样性的模型以及八种基于其他集成方法的分类器模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 提出的模型预测HCCMVI的性能在融合4个期相及7种分类器后达到最优,AUC、ACC、SEN和SPE分别为:0。828、0。766、0。877、0。648。对比实验显示,所提出的模型性能优于基于单期相单分类器的模型以及其他集成模型。结论 基于多期DCE-CT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分类器分层融合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HCC的MVI情况,相比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大的性能优势。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动态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多分类器多准则决策

    白藜芦醇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基于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

    桂建军孙晓东温舒刘欣...
    270-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5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MPTP组(n=14),RES低剂量(MPTP+RES30)组(n=13)及高剂量(MPTP+RES90)组(n=13)。利用30 mg/kg MPTP腹腔注射7d诱导帕金森病小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PBS,治疗组分别利用30 mg/kg和90 mg/kg RES干预3周。小鼠行为学测试分析RES对帕金森模型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RES在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中发挥的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透射电镜检测验证RES抑制炎症和保护肠屏障的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PTP组小鼠在运动功能、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神经炎症、LPS和LBP水平以及肠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治疗组与MPTP组相比,运动功能改善(P<0。01),神经元数量恢复,TH蛋白表达上调(P<0。05),GFAP、Iba-1和TLR4的表达下调,粪便、血浆中LPS、LBP水平下降(P<0。05),ZO-1、Claudin-1的表达恢复(P<0。01),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下调(P<0。05,P<0。01,P<0。001)。电镜检测结果显示,与MPTP组比较,MPTP+RES30组紧密连接复合体形态正常,肠绒毛排列整齐且紧密。结论 RES通过抑制肠屏障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修复肠屏障,从而改善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病变,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白藜芦醇帕金森病肠-脑轴多巴胺能神经元TLR4

    去甲泽拉木醛通过抑制AKT/CREB信号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韩齐齐叶梦然金齐力
    280-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去甲泽拉木醛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和H1299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 镜下初步观察不同浓度的去甲泽拉木醛(0、1、3、10、30 μmol/L)对A549和H1299细胞形态及细胞数量的影响。通过克隆形成、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和流式细胞实验检测去甲泽拉木醛对A549和H1299细胞增殖、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侵袭、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SC79处理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的去甲泽拉木醛对A549和H1299细胞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Bax、Bcl-2、cleaved-caspase 3表达和AKT/CREB磷酸化水平变化的影响,SC79处理后对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镜下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由饱满变为细长,细胞间隙增宽。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去甲泽拉木醛能抑制A549和H1299细胞活力并且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去甲泽拉木醛诱导A549和H1299细胞的凋亡,而SC79处理后逆转了促凋亡作用(P<0。05)。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说明,去甲泽拉木醛抑制了A549和H1299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去甲泽拉木醛处理后A549和H299细胞中Bax、cleva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而SC79的使用逆转了凋亡蛋白的表达趋势,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AKT/CREB磷酸化水平也被显著抑制(P<0。05)。结论 去甲泽拉木醛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AKT/CREB信号通路有关。

    非小细胞肺癌去甲泽拉木醛AKTCR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