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陈敏生

月刊

1673-4254

xbbjb@fimmu.com

020-61648175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反映该校学科科研进展与动态,刊登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科研管理、短篇报道等。读者对象为医学研究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本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化学文摘》等收录,2005年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86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X6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基于抑制p53信号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

    沈梦迪赵娜邓晓晶邓敏...
    2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COX6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公共数据库、患者病历资料分析COX6B2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量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富集分析COX6B2在胃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干预COX6B2的表达;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实验验证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TCGA数据库、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COX6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和K-M曲线显示,COX6B2高表达组生存期短(P<0。05);统计分析发现COX6B2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CEA及CA19-9密切相关(P<0。05),COX6B2高表达、CEA≥5 μg/L及CA19-9≥37 kU/L均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COX6B2表达量对患者远期预后有一定预判价值(P<0。05);GO及KEGG富集结果显示,COX6B2主要参与细胞周期的调控等;CCK-8和流式检测显示,上调COX6B2促进细胞增殖,通过增加G1/S期细胞比例调控细胞周期(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OX6B2抑制胃癌细胞中p53和p21的表达(P<0。05)。结论 COX6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其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而影响胃癌恶性增殖的过程。

    胃癌COX6B2细胞周期细胞增殖远期预后p53

    脂联素通过上调PPARα/HOXA10通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王娟杨雯钦刘进石金凤...
    298-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脂联素(APN)是否可通过PPARα/HOXA10通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 6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10)和PCOS模型组(n=40)。用来曲唑[1 mg/(kg·d)]建立PCOS大鼠模型后,再随机分为4组(n=10):模型对照组(PCOS),APN干预组(PCOS+APN)、APN联合PPARα抑制剂(GW6471)干预组(PCOS+APN+GW)及APN联合玉米油溶剂(vehicle,VEH)对照组(PCOS+APN+VEH);后3组大鼠均给与APN[10 μg/(kg·d)]干预20 d。在给APN的第11天,PCOS+APN+GW组同时给与GW6471[1 mg/(kg·d)]作为阴性对照,PCOS+APN+VEH组同时给与vehicle(0。1 mL/d)作为阳性对照。检测大鼠动情周期、卵巢和子宫指数及其形态学变化、血清激素及生化指标的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α和HOXA10蛋白的表达,电镜观察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情况,合笼实验观察大鼠的妊娠情况。结果 与CON组比较,PCOS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多处于动情间期;平均体质量和卵巢指数增加、子宫指数下降(P<0。05),血清激素与脂质代谢异常,卵巢多囊样改变;给与APN干预后各组各项指标均得到恢复。子宫内膜组织中PPARα和HOXA10的表达:在PCOS组较CON组显著下调(P<0。05)、在PCOS+APN组中较PCOS组显著上调(P<0。05)、在PCOS+APN+GW组中较PCOS+APN组及PCOS+APN+VEH组则显著下调(P<0。05)。与CON组比较,PCOS组大鼠子宫内膜胞饮突发育欠佳;PCOS+APN组胞饮突发育较PCOS组良好;与PCOS+APN组比较,PCOS+APN+GW组胞饮突发育欠佳;与PCOS+APN+GW组比较,PCOS+APN + VEH组胞饮突发育良好。与PCOS组比较,各组大鼠妊娠率一致;但PCOS+APN+GW组大鼠胚胎数量相对于PCOS+APN组显著减少且发育迟缓。结论 APN可通过上调PPARα/HOXA10通路改善PCOS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该结果有望为改善PCOS病人妊娠结局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多囊卵巢综合征脂联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同源框基因A10子宫内膜容受性

    铜死亡诱导剂FDX1、硫辛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魏婷丁洋洋张佳佳李金龙...
    308-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铜死亡诱导剂铁氧还蛋白1(FDX1)、硫辛酸(L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以及不同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冠脉造影(CAG)提示冠脉病变患者和CAG正常患者,其中冠脉病变患者按照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分成轻度狭窄组(a-CHD组)、中度狭窄组(b-CHD组)和严重狭窄组(c-CHD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不同冠脉狭窄患者和正常患者血清FDX1、LA水平。以ApoE-/-小鼠为高脂血症小鼠模型,通过HE染色检测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FDX1、LA的表达与分布,RT-PCR检测小鼠主动脉FDX1、硫辛酸合成酶(LIAS)和线粒体顺乌头酸酶(ACO2)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CHD组、b-CHD组和c-CHD组血清FDX1、L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血清FDX1、LA水平逐渐减低(P<0。01);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FDX1、LA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FDX1、LA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241,P<0。01;r=-0。273,P<0。01),血清FDX1与LA呈正相关关系(r=0。451,P<0。01)。与正常小鼠相比,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水平明显上升(P<0。01),动脉粥样硬化(AS)指数明显增高,ApoE-/-模型组主动脉血管有增厚及脂质聚集、血管胶原纤维增生明显,FDX1、LA、LIAS、ACO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01)。结论 随着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剧,血清FDX1、LA水平逐渐降低,且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FDX1、LA的表达与高脂血症所致的血管病变有关。

    冠状动脉疾病病变严重程度高脂血症铁氧还蛋白1硫辛酸

    绿原酸减轻脓毒症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基于抑制caspase-1经典细胞焦亡信号通路

    房尚萍孙任珂苏慧翟科程...
    317-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aspase-1经典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在绿原酸治疗急性肾损伤小鼠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刺组(CLP组)、CLP+地塞米松组(CLP+DXM组)、CLP+绿原酸组(CLP+CGA组)。Sham组小鼠仅开腹未造模,CLP组CLP+DXM组和CLP+CGA组小鼠均盲肠结扎穿刺(CLP)造模。Sham组、CLP组、CLP+DXM组和CLP+CGA组在造模后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0 mg/kg、生理盐水10 mg/kg,注地塞米松1 μg/kg和绿原酸15 mg/kg 6 h。各组均在注射药物结束后8h,比较各组小鼠7d生存率,肾组织大体形态、HE染色,肾组织细胞凋亡及肾功能相关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肾损伤分子1(KIM-1);及肾组织NLRP3炎性小体和caspase-1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绿原酸干预后提高了小鼠7d生存率,肾组织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肾间质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程度明显减轻(P<0。05),降低了肾功能指标BUN、Scr、KIM-1水平;NLRP3炎性小体及caspase-1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结论 绿原酸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和caspase-1信号通路,改善盲肠结扎穿刺所致急性肾损伤。

    绿原酸急性肾损伤脓毒症细胞焦亡NLRP3炎性小体

    PCID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和增殖影响患者预后

    张诺张震张雨路宋雪...
    324-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扩增基因PCI结构域2(PCID2)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周期进程和增殖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CID2的表达差异;统计学分析PCID2表达水平对胃癌进展及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采用GO富集分析预测PCID2参与胃癌恶性进展的可能作用途径;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特异性敲低和过表达胃癌细胞系(MGC-803)中PCID2表达,并分析其对细胞增殖及周期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裸鼠移植瘤模型进行在体验证;最后通过组织样本分析结合体内外研究,分析PCID2影响胃癌细胞的分子机制。结果 相较于癌旁组织,PCID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胃癌组织中PCID2表达水平与外周血中CA19-9及CEA水平呈正相关(P<0。001);以胃癌组织中PCID2相对表达水平(IOD值)的中位数(3。085)为界,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PCID2高表达组(n=50)和PCID2低表达组(n=50),PCID2高表达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PCID2低表达组(P<0。001);单因素结合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胃癌组织中PCID2高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987,95%CI:1。616-5。519);ROC曲线分析显示,以PCID2相对表达水平(3。035)为截点值,评估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敏感性为76。74%,特异性为75。44%,曲线下面积为0。755(P<0。001)。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PCID2可能与胃癌细胞周期进程有关(P<0。01)。体外实验证实,PCID2过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G1/S期转变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6)的表达,而敲低则反之(P<0。05)。裸鼠成瘤实验证明,PCID2过表达可促进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而敲低则抑制(P<0。05)。组织样本分析联合体内外研究表明,胃癌组织中p27、p16蛋白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均明显降低(P<0。05)。此外,PCID2过表达抑制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7、p16的表达,敲低则相反(P<0。05)。结论 PCID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可能通过抑制p27、p16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

    胃癌PCID2预后细胞周期增殖

    基于联邦特征学习的多机型低剂量CT重建算法

    陈世宣曾栋边兆英马建华...
    33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联邦特征学习的多机型低剂量CT重建算法(FedCT),以提升深度学习模型对多CT机型的泛化能力并保护数据隐私。方法 FedCT框架在每个协作学习的客户端中设置了一个基于数据-解析模型耦合驱动的Radon反变换智能重建模型作为局部网络模型,并采用投影域特异性学习策略,在局部投影域保留成像几何特异性。同时,引入联邦特征学习,使用条件特征参数标记局部数据并馈入网络模型进行编码以在图像域提升网络模型的泛化性。结果 在跨站点的多机型、多协议低剂量CT重建实验中,FedCT的重建结果在所有对比联邦学习方法中获得了最高的PSNR(高于次优的联邦学习方法+ 2。8048、+2。7301、+2。7263)、最高的SSIM指标(高于次优的联邦学习方法+0。0009、+0。0165、+0。0131)以及最低的RMSE指标(低于次优的对比联邦学习方法-0。6687、-1。5956、-0。9962)。在消融实验中,相较于一般联邦学习策略,采用投影特异学习策略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PSNR指标的Q1平均提升1。18,RMSE指标的Q3平均降低1。36。在引入联邦特征学习后,FedCT在测试集上的PSNR指标的Q1进一步提升3。56,RMSE指标的Q3进一步降低1。80。结论 FedCT为协作构建CT智能重建网络模型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能够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基础上,增强网络模型泛化性,进一步地提升网络模型在全局数据上的重建性能。

    计算机断层成像低剂量联邦学习图像重建

    一种基于Filter Faster R-CNN的数字PCR液滴检测技术

    张一鹏陈波李家奇梁业东...
    34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液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ddPCR)液滴检测技术,去除图像中灰尘、气泡、芯片表面的划痕以及微小凹陷等因素产生的异常点对结果的影响,实现高通量、稳定和准确的ddPCR液滴的自动检测。方法 提出Filter Faster R-CNN ddPCR液滴检测模型。使用Faster R-CNN生成液滴预测框,之后使用异常点过滤模块(Filter)去除阳性液滴预测框中的异常点。以诺如病毒片段的质粒为模板进行ddPCR实验,建立一个ddPCR数据集,用于模型的训练(2462例,约占78。56%)和测试(672例,约占21。44%)。对异常点过滤模块的3个过滤支路在验证集上进行消融实验,通过与其他ddPCR液滴检测模型进行比较的对比实验以及进行ddPCR的绝对定量实验。结果 在少尘和多尘的环境中,Filter Faster R-CNN阳性液滴准确率为98。23%和88。35%,综合指标F1分数分别达到了99。15%和99。14%,高于其他相比较的模型。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证明,相比未添加过滤模块的网络,添加过滤模块后能够显著提示模型在多尘环境中的阳性准确率。在ddPCR绝对定量实验中,将商业化流式检测设备的结果作为标准浓度,绘制了回归线。结果 显示,回归线斜率为1。0005,截距为-0。025,决定系数达到了0。9997,二者结果高度一致。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ilter Faster R-CNN的ddPCR液滴检测技术,为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ddPCR实验提供了鲁棒的液滴检测方法。

    ddPCRFilterFasterR-CNN异常点去除

    BZW1高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基于调控Wnt//β-catenin通路和促进上皮间质转化

    张文静张诺杨子张小凤...
    354-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BZW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TIMER、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分级、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102例患者,分析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胃癌疾病进展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构建上调和下调BZW1表达的胃癌细胞系(MGC803),分析BZW1对MGC803细胞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采用KEGG富集分析预测BZW1在胃癌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采用Western blot实验进行体外验证。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ZW1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和RT-qPCR结果显示,BZW1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30倍和6。54倍(P<0。01);胃癌组织中BZW1的表达水平与外周血CEA和CA199水平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结合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证实BZW1高表达(P<0。05,HR=2。070,95%CI:1。021~4。196)是影响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以BZW1相对表达量3。61为截点值,预判术后5年死亡的敏感性为75。56%,特异性为71。93%(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上调BZW1可促进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0。05),下调则相反(P<0。05)。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上调BZW1可促进MGC803细胞N-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P<0。05),并抑制E-cadherin的表达(P<0。05),下调则反之(P<0。05)。富集分析显示,BZW1生物功能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相关。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证实,上调BZW1可促进Wnt3a、β-Catenin及C-myc的表达(P<0。05),而下调则相反(P<0。05);使用Wnt通路抑制剂XAV-939可显著削弱上调BZW1对MGC803细胞中EMT关键分子的蛋白N-cadherin、Vimentin及E-cadherin的调控作用(P<0。05)。结论 BZW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影响患者预后,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促进胃癌细胞EMT进程相关。

    胃癌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1预后上皮-间质转化Wnt/β-catenin

    帕瑞昔布钠改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炎症微环境并促进患者恢复:基于下调CXCL8-CXCR1/2表达

    武若杰刘睿张一粟李晓红...
    363-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肿瘤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于麻醉诱导时、术后即刻、术后12h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试验组患者于同样时间点静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ELISA检测患者血浆中IL-6,TNF-α,CXCL8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患者血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XCL8,CXCR1和CXCR2蛋白表达;记录患者术后VAS评分、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后患者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患者血浆中IL-6、TNF-α、CXCL8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患者血样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XCL8,CXCR1,CXCR2蛋白表达的上调程度均降低(P<0。05);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于术后12 h、术后24h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在肿瘤发生发展随访结果上,试验组发生转移或复发的患者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能改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微环境促进患者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XCL8-CXCR1/2表达有关。

    直肠癌帕瑞昔布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趋化因子

    聚乳酸/羟基磷灰石/磷钙锌石复合支架促进大鼠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愈合

    罗彩珠陈金香张群于学钊...
    370-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将纳米磷钙锌石(nZCP)载入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A/HA)制成复合支架(PHZ)后Zn2+的释放动力学及最佳nZCP含量。方法 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对nZCP的粒径大小进行测定,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别对PLA/HA、PHZ复合支架以及nZCP的PXRD图谱、形貌、FTIR图谱进行了表征,此外用X射线能谱分析(EDS)对支架进行了元素分析,并测定支架压缩强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探究支架的离子释放过程;在体外实验中将PLA/HA、PHZ-1、PHZ-2、PHZ-3制备的浸提液处理rBMSCs细胞不同时间,CCK-8活性检测、死-活染色评价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分析、茜素红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及Western blot探究材料的促成骨性能;体内实验采用双侧卵巢切除合并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分组为PLA/HA、PHZ-1、PHZ-2、PHZ-3,术后6周和12周分别进行μCT扫描以及组织学染色评价骨修复情况。结果 nZCP的DLS、PXRD、SEM、FTIR结果表明粒径10 nm ZCP的成功合成,支架PXRD、FTIR、EDS结果表明nZCP的成功负载,SEM显示支架呈现三维多孔结构,其内部有直径为40 μm孔洞分布,nHA和nZCP均匀分布在支架中,PHZ-2(P<0。0001)和PHZ-3(P<0。0005)两组的压缩强度高于PLA/HA,ICP-MS离子释放实验结果表明PHZ-1、PHZ-2、PHZ-3所释放的Zn2+都在有效的促成骨浓度内。在体外细胞实验中,CCK-8和死-活染色实验结果表明,4组实验组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含有不同质量nZCP的支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ALP活性(P<0。05)和细胞外基质矿化,并增加了ALP、RUNX相关转录因子2和骨钙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P<0。05)。在体内实验中,6周数据表明nZCP的掺入提高了材料的骨整合度,12周的数据观察到PHZ-2和PHZ-3相较于剩余两组骨缺损内有较多的新骨生成(P<0。05)。结论 PHZ支架能够稳定释放Zn2+,促进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愈合,PHZ-2和PHZ-3两组的成骨活性较好,此时的nZCP质量分数为4。5%~7。5%。

    聚乳酸磷钙锌石羟基磷灰石骨质疏松骨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