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陈敏生

月刊

1673-4254

xbbjb@fimmu.com

020-61648175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反映该校学科科研进展与动态,刊登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科研管理、短篇报道等。读者对象为医学研究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本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化学文摘》等收录,2005年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86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模态多示例学习的免疫介导性肾小球疾病自动分类方法

    龙楷兴翁丹仪耿舰路艳蒙...
    585-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利用多模态深度学习方法,联合光学显微镜(OM)、免疫荧光显微镜(I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应的3种图像进行免疫介导性肾小球疾病分类。方法 基于273例患者的病理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构建多模态多示例模型对3种免疫介导性的肾小球疾病——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膜性肾病(MN)、狼疮性肾炎(LN)进行分类。该模型采用示例水平的多示例学习(I-MIL)方法挑选患者的TEM图像并与同一患者的OM图像和IM图像进行多模态特征融合。通过该模型与单模态、双模态模型的比较,探究3种模态之间的不同组合形式以及模态特征融合方式的特性。结果 联合OM、IM以及TEM图像建立的多模态多示例模型准确率为(88。34±2。12)%,优于准确率为(87。08±4。25)%的最优的单模态模型,以及准确率为(87。92±3。06)%的最优的双模态模型。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OM、IM及TEM三种模态图像的多模态多示例模型,并验证了采用多示例学习结合多模态学习方法对免疫介导性肾小球疾病分类的有效性。

    肾活检病理肾小球疾病深度学习多模态融合多示例学习

    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的抗炎、抗肿瘤和抑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郭新邓郭卓琳孙冬梅邹丽芳...
    594-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斑马鱼体内模型实验和体外抗菌实验比较连翘配方颗粒和饮片的抗炎、抗肿瘤和抑菌的药效差异。方法 将斑马鱼胚胎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10 μg/mL地塞米松处理组、连翘饮片处理组(剂量为400、600、800 μ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组(剂量为400、600、800 μg/mL),分别构建硫酸铜、尾鳍横断和LPS显微注射斑马鱼炎症模型,采用中性粒细胞观察、病理组织切片、生存分析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评价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的抗炎药效差异,并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抗炎作用机理差异。将斑马鱼胚胎分为模型对照组、250 nmol/L索拉菲尼处理组、连翘饮片处理组(400、600、800 μ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组(400、600、800 μg/mL),采用斑马鱼异种移植肿瘤细胞模型,通过荧光观察和病理组织切片评价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抗肿瘤的药效差异。将实验分为空白组、连翘饮片处理组(1。95、3。91、7。81、15。63、31。25、62。5、125、250、500 mg/mL)和连翘配方颗粒处理组(1。95、3。91、7。81、15。63、31。25、62。5、125、250、500 mg/mL),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连翘配方颗粒与饮片的抑菌药效差异。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连翘配方颗粒及饮片均可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数量(P<0。001)和Tnfα、Il6、P38、Jnk、Erk和P65的mRNA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升高斑马鱼的存活率(P<0。01或P<0。001);减少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人胰腺癌PANC-1细胞、人肝癌Hep3B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在卵黄囊内的聚集(P<0。05或P<0。01或P<0。001);并在15。63 mg/mL时起到抑菌作用。结论 连翘配方颗粒及饮片均具有显著抗炎、抗肿瘤和抑菌作用,两者除在低剂量下抑制Il6、P65、Jnk的mRNA表达和HCT116细胞增殖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作用均无明显差异。

    连翘中药配方颗粒药效等效性斑马鱼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胃癌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

    梁一豪赖颖君袁燕文袁炜...
    605-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胃癌诊断和预后相关的核心基因,筛选参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靶标。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胃癌基因芯片数据GSE118916、GSE54129和GSE79973,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PI),根据网络节点和位置筛选出核心基因,利用癌症基因图谱(TCGA)中胃腺癌(STAD)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对核心基因进行表达水平和诊断预后的验证分析,最后通过qRT-PCR检测核心基因在不同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共筛选出77个DEGs,主要位于细胞外基质(ECM)与基底膜,具有氧化还原酶和ECM受体配体活性,参与机体消化和激素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与胃酸分泌、视黄醇和激素代谢等信号通路相关。共获得9个核心基因,其中SPARC、TIMP1、THBS2、COL6A3和THY1在胃癌中表达上调(P<0。05);而TFF1、GKN1、TFF2、PGC在胃癌中下调(P<0。05)。生存预后分析显示,SPARC、TIMP1、THBS2、COL6A3、TFF2、THY1的异常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相关;ROC曲线显示,TIMP1、SPARC、THY1、THBS2对胃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胃癌患者的病理组织中SPARC、TIMP1、THBS2、COL6A3的高表达得到验证;qRT-PCR检测发现,核心基因在不同的胃癌细胞株中不尽相同,但表达趋势基本符合。结论 SPARC、TIMP1、THBS2等DEGs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作为潜在的候选分子标志物,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

    胃癌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分子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