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南方医科大学

陈敏生

月刊

1673-4254

xbbjb@fimmu.com

020-61648175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反映该校学科科研进展与动态,刊登基础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临床诊疗经验。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方法、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科研管理、短篇报道等。读者对象为医学研究人员、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师生。本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化学文摘》等收录,2005年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影响因子为0.86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人群33 104例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的多中心研究

    侯伟付晓琳谢潇潇张春燕...
    1015-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大规模多中心的多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调查中国人群单基因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突变谱,为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遗传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的12个临床中心共招募33 104例受检者(16 610例女性),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多种PCR对223个基因的携带者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197个常染色体基因的合并携带者频率为55。58%,26个X连锁基因的合并携带者频率为1。84%。在16 669例家系中,共检出874对(5。24%)高危夫妇。其中常染色体基因高危夫妇584对(3。50%),X连锁基因高危夫妇306对(1。84%),16对夫妇同时为常染色体基因和X连锁基因高危夫妇。最常检出的常染色体高危基因包括GJB2(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393对),HBA1/HBA2(α-地中海贫血,36对)和PAH(苯丙酮尿症,14对),SMN1(脊髓性肌萎缩症,14对)。最常检出的X连锁高危基因包括G6PD(G6PD缺乏症,236对),DMD(进行性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23对)和FMR1(脆性X综合征,17对)。除外G6PD后的高危夫妇率为3。91%(651/16 669),进一步除外GJB2 c。109G>A位点后,高危夫妇率为1。72%(287/16 669)。理论上严重的单基因病出生缺陷的发病率约为4。35‰(72。5/16 669)。对导致高危夫妇最多的22个基因进行筛查可检出95%以上的高危夫妇,对导致高危夫妇最多的54个基因进行筛查可检出99%以上的高危夫妇。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人群中223种单基因病的携带者频率,为中国人群的携带者筛查策略制定和panel设计提供依据。在携带者筛查实践中,针对某些特殊基因或变异位点的遗传咨询可能会面临困难。这些特殊基因或变异需要在检测前告知受检夫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不筛查这些基因或变异的选择。

    携带者筛查单基因病遗传咨询

    2,6-二甲氧基-1,4-苯醌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缓解小鼠的感染性休克

    张玮邓蒙蒙曾尧刘辰菲...
    1024-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发酵小麦胚芽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2,6-二甲氧基-1,4-苯醌(DMQ)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并缓解小鼠感染性休克的作用机制。方法 细胞学水平:在BMDM细胞中,经脂多糖(LPS)预处理、DMQ干预后,利用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ATP、尿酸钠结晶(MSU)分别活化经典NLRP3炎症小体以及胞内转染LPS活化非经典NLRP3炎症小体。利用聚脱氧腺苷酸(Poly A:T)活化AIM2炎症小体。在THP-1细胞中,利用Nigericin活化经典NLRP3炎症小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测定NLRP3炎症小体活化产物的表达水平。蛋白分子水平:利用免疫共沉淀探究DMQ阻断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具体机制。动物水平:将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感染性休克LPS组、DMQ 20 mg/kg治疗组、DMQ 40 mg/kg治疗组,6只/组,待DMQ治疗组小鼠预注射相应浓度DMQ后,对照组小鼠注射无菌PBS,其余3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同剂量LPS,利用ELISA检测DMQ干预对LPS诱导的小鼠感染性休克模型中血清和腹腔灌洗液中TNF-α和IL-1β分泌水平的影响。DMQ预处理后注射LPS观察记录小鼠36 h内的生存状态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DMQ可有效抑制小鼠BMDM细胞和人THP-1细胞中经典NLRP3炎症小体活化(P<0。05),在小鼠BMDM细胞中对非经典NLRP3炎症小体活化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P<0。05),DMQ对AIM2炎症小体活化无影响(P>0。05)。进一步实验结果揭示DMQ可阻断ASC和NLRP3之间的相互作用。DMQ治疗组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和腹腔液中IL-1β的分泌水平(P<0。05)并延长小鼠生存时间(P<0。05)。结论 发酵小麦胚芽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DMQ通过阻断ASC和NLRP3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并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感染性休克。

    2,6-二甲氧基-1,4-苯醌NLRP3炎症小体感染性休克发酵小麦胚芽提取物

    心脏磁共振成像整体纵向应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403例前瞻性研究

    刘科马振岩付磊张丽萍...
    1033-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特征追踪技术测量的整体纵向应变(GL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PCI)左心室重构(LVR)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来自国内多中心的经PCI术后的STEMI患者共403例,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周(7±2 d)和6月进行CMR检查,获得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周向应变(GCS)、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梗死面积(IS)。主要终点为LVR,其定义是随访中通过CMR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从基线到6月增加≥20%或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增加≥15%,根据LVR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LVR组(n=101)和无LVR组(n=30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R参数对LVR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无LVR组相比,LVR组的GLS、GCS更大(P<0。001),GRS、LVEF更小(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S(OR:1。387,95%CI:1。223~1。573,P<0。001)和LVEF(OR:0。951,95%CI:0。914~0。990,P=0。015)是LVR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GLS预测LVR的最佳临界值为-10。6%,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71。9%。GLS预测LVR的AUC与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但优于GCS、GRS和IS等其他参数(P<0。05)。LVEF与其他参数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CMR测定的GLS是STEMI患者PCI术后LVR的重要预测因子,与GRS、GCS、IS和LVEF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脏磁共振成像特征追踪心肌应变左心室重构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剖宫产中的随机对照研究

    胡家祺张建杏
    1040-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流量鼻导管(HFNC)吸氧在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剖宫产中的应用。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单盲、随机临床试验。拟行剖宫产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HFNC组接受HFNC疗法(n=27,吸气流量30 L/min,氧浓度40%),传统吸氧(COT)组接受传统氧疗(n=31,通过鼻导管输送,氧流量5L/min)。主要观察指标为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SpO2<94%,持续3 min以上,或PaO2/FIO2≤300 mmHg)。母体及新生儿不良事件数据分析中,对于近似高斯分布的连续变量,使用Student的t检验;对于倾斜分布的变量,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的确切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HFNC组中有7。4%的孕妇(n=2/27)出现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而COT组中有32。3%的孕妇(n=10/31)出现。在围手术期间,没有任何病例需要气管插管。HFNC组在术后白细胞增多的发生率较高(P<0。05),但没有母体发热及其他与炎症相关的症状。在母体次要结局指标(呼吸支持需求、母体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新生儿结局方面,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FNC疗法显著降低了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并且对母体或胎儿的短期临床结果没有不良影响。

    传统氧疗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母体血氧饱和度下降术后白细胞增高妊娠合并心脏病

    大豆异黄酮通过抑制Wnt/Ca2+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钙超载

    李丽汪梦哲刘赛赛张小楠...
    1048-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SI)减轻脑缺血再灌注(I/R)引起钙超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病毒空载组(NC组)、Frizzled-2敲低组(Knock down组),12只/组。采用线栓法堵塞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注24 h构建 I/R模型。采用Western blot验证病毒敲低效率并检测Wnt/Ca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5a、Frizzled-2和P-CaMKⅡ的变化。采用钙含量显色法检测各组缺血半暗带(IP)区钙离子浓度变化,HE检测各组IP区组织结构变化。另将7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法分为3组:Sham组、I/R组、大豆异黄酮预处理组(SI组),24只/组。采用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局部脑血流变化,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和尼氏染色检测IP区组织变化、免疫荧光检测ROS、Ca2+和细胞凋亡水平、流式检测细胞钙离子浓度,试剂盒检测血清MDA和SOD水平,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检测IP区Wnt5a、Frizzled-2和P-CaMKⅡ蛋白表达。结果 与I/R组比较,Knock down组钙离子浓度(P<0。001)、Wnt5a(P<0。05)、Frizzled-2(P<0。05)和P-CaMKⅡ(P<0。001)表达水平均降低;与I/R组比较,SI组钙离子浓度(P<0。05)、ROS和MDA水平(P<0。001)、细胞凋亡程度(P<0。001)、脑梗死体积(P<0。001)、Wnt5a、Frizzled-2和P-CaMKⅡ表达水平(P<0。05)均降低,SOD水平升高(P<0。001)。结论 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抑制Wnt/Ca2+信号通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钙超载

    大豆异黄酮脑缺血再灌注钙超载Wnt/Ca2+

    hPP10-Cu,Zn-SOD融合蛋白的制备、穿膜效应及其抗氧化、抗炎症功效

    张洁姚君妍杨英桂王飞...
    1059-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源性细胞膜穿透肽hPP10携带人源性抗氧化蛋白Cu,Zn-SOD的穿膜效应并观察其抗氧化、抗炎功效。方法 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人源性SOD基因片段、酶切连接法构建重组质粒pET15b-Cu,Zn-SOD,pET15b-hPP10-Cu,Zn-SOD;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分子筛方法纯化Cu,Zn-SOD、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其正确性;利用免疫荧光法、荧光共定位实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hPP10-Cu,Zn-SOD在细胞中的穿膜效应;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hPP10-Cu,Zn-SOD融合蛋白穿膜时间梯度和浓度梯度效应;利用SOD酶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hPP10-Cu,Zn-SOD穿膜后的SOD酶活性;利用MTT法检测hPP10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H2O2建立HEK293氧化应激细胞模型,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术(FCM)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细胞凋亡情况;并RT-qPCR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通过ROS检测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抗氧化能力。TPA诱导建立小鼠耳部炎症模型(5只/组,共4组),然后RT-qPCR分析hPP10-Cu,Zn-SOD穿膜后,NFκB,IL-1β、IL-6、TNFα因子的转录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p-NFκB p65、IL-1β、TNFα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分析炎性因子p-NFκB p65、TNFα基因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15b-Cu,Zn-SOD,pET15b-hPP10-Cu,Zn-SOD,并获得Cu,Zn-SOD蛋白和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5 µmol/L浓度的hPP10-Cu,Zn-SOD转导HEK293细胞具有明显的穿膜效应;荧光共定位实验显示融合蛋白hPP10-Cu,Zn-SOD入胞后定位在细胞膜内,部分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内;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hPP10-Cu,Zn-SOD转导Hela(P<0。05),HEK293(P<0。01)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细胞内hPP10-Cu,Zn-SOD存在可持续24 h;5 µmol/L的hPP10-Cu,Zn-SOD转导细胞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P<0。01);MTT结果显示高达10 µmol/L浓度的hPP10-Cu,Zn-SOD对于细胞活力的影响小。在氧化应激模型中,FCM结果显示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孵育细胞降低了细胞的早期凋亡(P<0。01)和晚期凋亡(P<0。05);RT-qPCR结果显示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孵育细胞使Bcl2、Mcl1、Deptor等抗凋亡因子升高(P<0。05),降低了Bad、P21、P27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P<0。05);ROS结果显示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孵育细胞显著降低了细胞内的活性氧含量(P<0。01)。在炎症模型中,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可显著降低IL-1β、IL-6、TNFα因子的转录(P<0。05);p-NFκB p65、IL-1β及TNFα的表达都呈现了抑制作用(P<0。05);hPP10-Cu,Zn-SOD融合蛋白处理组较Cu,Zn-SOD蛋白处理组,降低了炎性因子p-NFκB p65及TNFα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 融合蛋白hPP10-Cu,Zn-SOD具有明显的穿膜入胞、抗氧化、抗炎功效,且对细胞毒副作用很小。这些结果为hPP10作为新的递送载体奠定基础,也为hPP10-Cu,Zn-SOD应用于护肤品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源性细胞膜穿透肽hPP10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抗氧化抗炎酶活力测定

    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抑制流感病毒诱导A549细胞炎症反应和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

    任智先周倍贤王林鑫李菁...
    1070-1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四方蒿中提取出的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HDF)对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 使用H1N1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制作流感病毒感染模型,检测5-HDF的细胞毒性及其对感染病毒后的炎症和铁死亡相关指标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采用乙醇回流提取和硅胶色谱法从四方蒿中提取分离获得5-HDF,并采用NMR和MS鉴定其结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5-HDF对A549细胞的毒性;H1N1流感病毒以0。1的感染复数感染A549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HDF对感染H1N1流感病毒后A549细胞中TRAIL和IL-8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phospho-p38 MAPK(Thr180/Tyr182)、phospho-NF-κB p65(Ser536)、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SLC7A11、GPX4等炎症、细胞凋亡和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水平。通过鼻腔接种50 μL半数致死量(LD50)的H1N1流感病毒液复制小鼠H1N1流感病毒感染模型,以体质量变化率、肺解剖结果、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为指标,考察5-HDF(30 mg/kg、60 mg/kg)体内抗H1N1流感病毒的作用。结果 MTT结果显示5-HDF在0~200 μg/mL对A549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P>0。05)。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5-HDF能抑制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A549细胞中phospho-NF-κB p65和phospho-p38 MAPK的活化,降低促炎因子IL-8的表达,且5-HDF能上调SLC7A11和GPX4等抗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水平,并抑制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及凋亡因子TRAIL的表达(P<0。05)。5-HDF灌胃给药7 d,可提高H1N1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体质量降低,降低因感染H1N1流感病毒而异常升高的肺指数,并减轻其肺组织病变程度(P<0。05)。结论 本研究推测5-HDF具有一定的抗小鼠H1N1流感病毒感染作用,可能通过增加SLC7A11和GPX4的表达并抑制phospho-NF-κB p65和phospho-p38 MAPK的活化,降低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来减弱流感病毒H1N1感染A549细胞所引起的铁死亡、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

    四方蒿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铁死亡抗炎流感病毒

    外源性瘦素通过上调星形胶质细胞GLT-1和GLAST的表达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

    陈洁刘晨旭王春李丽...
    1079-1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外源性瘦素(Leptin)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内在机制。方法 将10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I/R组)、瘦素低剂量组(Leptin-L组,0。5 mg/kg)、瘦素中剂量组(Leptin-M组,1 mg/kg)和瘦素高剂量组(Leptin-H组,2 mg/kg),20只/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5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皮层脑组织病理变化,退化神经元染色观察皮层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皮层脑组织胶原酸性纤维蛋白的表达和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测定皮层脑组织胶原酸性纤维蛋白蛋白表达。在此基础上,另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Leptin组(1 mg/kg),15只/组。谷氨酸检测试剂盒检测皮层脑组织谷氨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皮层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和谷氨酸转运体1(GLT-1)表达,Western blotting测定GLAST、GLT-1蛋白表达。结果 与I/R组比较,瘦素明显降低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001),缩小脑梗死面积(P<0。001),减轻皮层脑组织病理损伤程度,降低皮层神经元损伤程度(P<0。0001),维持星形胶质细胞正常形态及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表达(P<0。01),使GLT-1、GLAST表达上调(P<0。01、P<0。05),脑组织谷氨酸含量降低(P<0。01)。结论 外源性瘦素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星形胶质细胞过度增生和上调GLT-1、GLAST的表达从而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毒性损伤有关。

    瘦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形胶质细胞GLT-1GLAST兴奋性毒性

    川芎增强替莫唑胺对小鼠脑转移黑色素瘤脑的抑制作用

    赵倩张振周星琦荣翔宇...
    1088-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引经药川芎对黑色素瘤B16F10脑转移的影响。方法 超声下左心室内注射黑色素瘤B16F10建立C57BL/6J鼠脑转移瘤动物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监测颅内荧光信号大小,当荧光信号强于5×106光子/s时,将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每日灌胃生理盐水;川芎组:每日灌胃给药,川芎饮片水提物以生理盐水溶解,浓度为1 mg/g。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考察川芎(1 mg/g)对黑色素瘤B16F10脑转移的影响。通过动物行为学立柱和粘签实验观察川芎对荷瘤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免疫荧光法观察川芎对血脑屏障完整性相关蛋白(ZO-1、Claudin-5、Occludin、P-gp、TNF-α、AQP4和PDGFRβ)、对神经元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以及对小胶质细胞凋亡和活化的作用。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小鼠脑部荧光信号强度,考察川芎联合化疗药替莫唑胺对B16F10脑转移瘤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川芎组小鼠脑转移瘤无明显进展,体质量下降减慢,血脑屏障相关指标ZO-1、Claudin-5、Occludin、P-gp、TNF-α、AQP4和PDGFRβ受体蛋白水平下降(P<0。05)。动物行为学实验表明,川芎组小鼠木棍停留时间更长(P<0。05),取下粘签时间更短(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脑部神经元细胞增殖增多(P<0。05),凋亡减少(P<0。05),小胶质细胞凋亡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川芎组小鼠脑转移瘤微环境中CD86、CD206、IL-4、IL-10水平升高(P<0。05),CD163、IL-1β水平降低(P<0。05)。川芎(1 mg/g)联合替莫唑胺(25 mg/kg)组脑部荧光信号显著低于替莫唑胺单药组。结论 川芎作为引经药在开放血脑屏障的同时并未促进黑色素瘤脑转移,且与替莫唑胺联用能增强替莫唑胺对脑转移黑色素瘤B16F10的治疗效果。

    川芎替莫唑胺黑色素瘤血脑屏障脑转移

    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免疫调控机制:基于GEO数据库

    陈莉莉吴天宇张铭丁子夏...
    1098-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的潜在发病机制,挖掘可以作为RA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究其可能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 依托GEO数据库多个基因组数据,利用limma包、RRA方法、批次矫正方法与clusterProfiler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预测其作用功能;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得到蛋白质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3。8。0软件与GeneMANIA数据库筛选差异表达关键基因并预测其互作机制;构建ROC工作曲线验证关键基因诊断模型的信效度,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疾病特征免疫细胞;使用corrplot包分析特征免疫细胞与疾病关键基因的相关性;使用GSEA富集方法探究关键基因生物学功能和相关性;通过构建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探究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差异基因在RA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得到与RA密切相关核心关键基因9个,分别为:CD3G、CD8A、SYK、LCK、IL2RG、STAT1、CCR5、ITGB2、ITGAL,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可能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相关通路调控滑膜炎症;ROC工作曲线分析表明9个核心基因的预测模型信效度较高,其中STAT1预测模型的AUC值最高(0。90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D3G、ITGAL、LCK、CD8A和STAT1等5个核心基因与疾病特征免疫细胞相关性较强,其中STAT1与M1型巨噬细胞的相关性联系最强(R=0。68,P<0。001);CIA大鼠膝关节的HE、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表明关节炎大鼠造模成功且药物治疗有效,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TAT1和磷酸化的STAT1在CIA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和治疗组;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STAT1蛋白表达量在滑膜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P=0。0002)与细胞质(P<0。0001)中存在差异,且经过治疗,细胞核内p-STAT1与STAT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01)。结论 CD3G、CD8A、SYK、LCK、IL2RG、STAT1、CCR5、ITGB2与ITGAL等9个基因可作为RA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CD3G/CD8A/LCK-γδ T细胞、ITGAL-Tfh细胞、STAT1-M1型巨噬细胞等基因-免疫细胞途径可能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标志物免疫调控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