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岳论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岳论丛
东岳论丛

李然忠

月刊

1003-8353

dongyuelunchong@sohu.net

0531-82704571、82704700

250002

济南市舜耕路56号

东岳论丛/Journal Dongyue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历史观的科学体系与时代价值——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

    马援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把总结历史经验、推动现实发展、把握未来大势贯通起来,在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和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基础上,围绕树立正确党史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等内容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学篇的科学价值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史学"三大体系"指明方向.

    习近平历史观科学体系时代价值学科指引

    "红色经典"诗性隐喻的原型意象与中华文化传承

    李茂民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红色经典"具有颤动心灵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其独特的太阳/光明、中心/边缘的诗性隐喻.这种诗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本建构要素,隐喻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像太阳的升起那样不可阻挡.这种诗性隐喻来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意象,并通过民间民俗文化小传统传承下来.通过这种诗性隐喻,"红色经典"接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讲好了中国红色革命故事,传承了红色基因,赓续了红色血脉.

    红色经典诗性隐喻原型意象中华文化传承

    一段被湮没的俗文学学术史——兼论贾天慈的子弟书研究

    车振华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天慈是较早从事子弟书收藏和研究的重要学者,由于时代原因,其生平事迹湮没不彰,学术著述亦不为学界知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致关德栋的两通信札中,可以窥见其生活和工作状况之一斑.信中透露了他已经完成和准备开展的子弟书研究情况,以及他和关德栋合作完成《罗松窗韩小窗合集》和策划整理《子弟书汇集》的相关情况.通过检索旧时报刊,再得贾氏俗学术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关于贾天慈生平著述的考索,对于丰富子弟书研究史和二十世纪俗文学研究史都有重要意义.

    贾天慈关德栋子弟书

    论中国诗歌传统中的"梦李白"现象及其文化意义

    由墨林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卓越的诗学成就激发着后代诗人的想象与创作灵感.从中唐开始,梦见李白成为诗歌创作中的持续现象.诗人们通过梦境中的求教与寻觅,展现出对李白诗艺启迪的渴望,以及对被其认可的期盼,这一现象不仅映射了诗人们对高超创作艺术的向往尊重与学习模仿,也反映了他们在创新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后世诗人开拓了"梦李白"以及"梦游天姥"两个文学主题,促进后代诗人的诗歌创新与发展."梦李白"这一文化现象,不仅昭示了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力,也体现了后代诗人对于文学传统和先贤诗人的尊崇,揭示了他们创作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与挑战.

    梦李白梦中得诗影响的焦虑文化意义

    新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话语转型及其精神品格建构

    杨向荣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的新媒介时代开启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新文学场域,带来了文学内涵的嬗变和文学边界的位移,也带来了文学审美现实的变迁,以及文学批评话语的转型.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来审视文艺现象,要在研究中融汇中西、融合古今,吸收不同的理论资源来建构当下文学批评话语的精神品格.合理利用新媒介的技术向度,坚守本土经验立场,坚持批评的审美性、复调性和批判性品格,是建构当下文学批评理论话语精神品格的关键所在.

    新媒介时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精神品格

    西方文化政治理论中"话语"概念的批判性考察

    李艳丰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反思西方文化政治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形态,可以发现,话语乃是一个核心概念.西方文化政治强调话语批判,所谓的话语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言和言语命题,而是同权力的生产、运作和意识形态相关.西方文化政治研究将一切经验性的社会存在置换为话语事件,强调在话语分裂与接合的语域中反思整个社会文化意义的表征和意识形态生产.文化政治凸显话语的能动性作用、话语构建主体性与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形成了典型的话语政治形态.但是,过于依赖话语分析,用话语事件替代物质生活经验,用话语批判替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用话语接合替代文化生产与交往实践,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地基,表现出话语唯心主义的理论倾向.

    话语文化政治理论文化研究权力意识形态

    宋代卤簿制度考论

    肖红兵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天子卤簿在传统的三等制度上增创黄麾仗卤簿,真宗时期改称小驾为鸾驾,形成大驾、法驾、鸾驾和黄麾仗四等天子卤簿制度.宋太祖时期将传统的"画衣卤簿"改革为"绣衣卤簿",此后北宋君臣多次对卤簿仪礼进行修订和革新,形成系统的等级森严的天子降至群臣、命妇卤簿仪制.群臣卤簿仪礼分为一品卤簿、二品卤簿和三品卤簿,主要适用于群臣拜官职、朝会、婚葬等活动.其中,群臣葬日给赐"卤簿送葬"是宋代诏葬制度的重要内容,意在彰显国家褒崇、优待和眷顾去世臣僚的送终威仪和恤逝情怀.北宋中期以后的财政危机和南宋前期的财政匮乏,导致群臣葬日给赐"卤簿送葬"仪礼逐渐式微,以至于出现丧家辞避葬日给赐"卤簿送葬"的特殊现象.

    宋代卤簿威仪卤簿送葬

    洪武朝颁赐琉球中山印章探赜——兼论明朝对琉球的塑造与海洋治理

    李健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治理是明朝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琉球是明朝海洋治理的重要参与方.针对"东海"海域的混乱状态和琉球国内的纷争乱局,洪武十六年明朝向琉球中山王察度颁赐印章.在认可中山国家地位和察度国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表文钤印"这一技术规范,利用印章本身所具有的凭信功能,明朝与中山之间建立起基于信用制度的关系模式,在杜绝伪使的同时,形塑起中山在"东海"海域的对明贸易垄断地位,借以威压山南、山北事大服属,并依靠中山对游离于体制之外的私人海洋势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间接管控,以期达到改善"东海"海域政治生态、稳定海域秩序的目标.颁赐给中山王的印章连同金符与赐予"南海"国家的勘合之间具有目标取向上的关联性,都是明朝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海洋信用秩序体系的尝试.颁赐印章是明朝决心优待琉球的政策起点,在客观上加速了琉球列岛的一体化进程.

    明太祖琉球赐印中山王察度

    被遮蔽的史才:焦循与乾嘉史学再认识

    屈宁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焦循史家的身份,长期以来为其经学盛名所掩.今人论其史学,多着眼于历史编纂学尤其是方志学,既未全面揭示其史识,也未触及其史学本体论问题.焦循不仅是清中叶《国史儒林传稿》成书的幕后功臣,于全书有发凡起例和奠定框架之功,还是章学诚思想早期重要的"发现者",二人在经史观、文史观、历史编纂学、历史认识论等方面有诸多共识,他对章氏学术的理解和接受,远超同时代学人.焦循重视史学,根本上源于他贯通的学术思维,他以天地、阴阳比附经史关系,在区分经、史各自学术属性和研究范式的同时,又强调二者交叉互补之关系,既以经义统摄历史编纂,又善用史学的思维和方法治经.他视史学为征实之学,但又不局限于史实考证,而以认识和解释历史为宗旨;既强调史家认识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又严守历史主义的方法.焦循史学的"发现",不惟有助于深化对乾嘉史学和《文史通义》早期传播史的认识,也不失为以"整体"视角推进古代史学史研究的一个显著个案.

    焦循章学诚乾嘉史学扬州学派阮元

    试论孔孟之间仁学的演变及其基本特征

    李健胜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孟之间的仁学在师生传承过程中被边缘化,子思之儒则以证成的方式接续了孔子仁学.在以"礼"统"仁"、以"孝"代"仁"的学术理路中,"仁"的价值与内涵明显被边缘化.子思建构的依循"天道"之"仁",使情感体验之"仁"变为思辨之"仁"和教化之"仁",思想内涵上具有鲜明的单质化趋向.

    孔孟之间仁学边缘化单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