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本位·师法传统·理论再塑——"中国文艺传统与中国电影"的研究路径与理论地图

    王海洲丁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电影试图走出一条民族化之路,涌现出诸多具有东方式审美品格与民族风格的影像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化为本位,师法传统,建构民族化的理论路径,正是"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研究"现阶段的工作.可以说,追寻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念,透过中国电影具体的实践创作,捕捉两者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理论体系,是中国电影研究者始终践行的方向和理应完成的使命.

    中国电影中国文艺传统电影民族理论中国电影学派

    现象追问、技术危思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电影知识体系——2023年度中国电影理论研究回顾

    周涌郭培振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持有问题意识,关注到创作过程中的叙事转向、"人机共创"趋向,深入研究数字时代下的电影本体与美学问题,并以数字人文为方法承续中国电影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学者们的研究还聚焦影像技术与工业发展,积极探讨国际性的影像生产与理论前沿议题.本文通过回顾2023年度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创作现象进行系统思考、拟对本学科研究方法与方向的有一个更加清晰认识.

    中国电影理论综述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电影叙事电影工业

    "地缘性"与"反地缘性"——对"地缘电影"研究的再思考

    李立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地缘电影"成为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话题,对"地缘电影"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作为一个不断阐发的学术概念,"地缘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反地缘性"正是这种断裂性的显现.本文着力分析"地缘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断裂成因,注意到"地缘电影"的"反地缘性"特点:"反地缘性"不仅使得"地缘电影"的概念更为辩证、全面,也意味着应该以开放眼光看待"地缘电影".

    地缘电影地缘性反地缘性地方路径

    对谈《承欢记》导演田宇:经典改编剧的当下性与"体制内作者"的作者性

    卞芸璐张明浩郭培振田宇...
    23-28页

    3.0时代的影视旅游:文本生产、产业共生与文化怀旧

    王赟姝张一宁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影视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其演进轨迹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从1.0时代的离散化、偶发性的影视旅游行为,逐步过渡到2.0时代的影视城建设热潮,直至当前3.0时代,城市空间与影视IP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显著趋势.3.0时代的影视旅游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特征,从影视文本来看,过去的奇观化叙事逐渐被在地的"日常化叙事"所取代.同时,产业形态也实现了从单一媒体宣传到价值共创的转型升级,形成理念共生的"目的地品牌".在文化表征上,这一阶段的影视旅游利用怀旧空间,吸引游客进行"媒介朝圣",形成情感与文化概念的叠合,满足人们逃离现代生活、寻求精神"返乡"的愿望.然而,这一产业阶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目的地接待能力不足、城市文化单一以及现代焦虑的代偿性行为等.因此,影视旅游应深化产业层面的品牌建设,挖掘城市独特底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体验,影响并丰富人们的价值认知.

    影视旅游文旅融合怀旧消费目的地品牌

    "影游融合"与元宇宙:游戏IP影像美学的破与立

    郑东华李鹏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为观众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沉浸体验,为游戏IP影像美学重构提供多种可能.在"影游融合"背景下,对游戏IP进行改编时,通过以"讲故事"为重点,密切关注观众奇观化视觉消费需求,采用"游戏升级式"的叙事方式,增设符合电影叙事的人物角色、故事内容,正确处理游戏IP与电影叙事的关系,在保留游戏故事内核的同时,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本文通过以"影游融合"与元宇宙为背景,对元宇宙背景下游戏IP的影像美学重构策略进行解读,从而促进游戏IP宇宙实现有序拓展与全面外延.

    影游融合游戏IP影像美学重构策略

    数字时代下国产生态电影的美学建构研究

    王平刘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下国产电影生态美学研究是当代美学和影视生态艺术在人生意义上的寻求和人的感性生成上的统一,与人的诗意生存和现实环境息息相关,从本体论的角度将生态电影看作是人对于现实生态和生存方式以及人对生存意义上的领悟,它带有影视艺术特有的生态审美规律.生态电影中的审美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讨论生态电影美学无法离开技术的因素,电影中的风格美学与技术运用的相融合,既体现了现代审美力的发展,也昭示着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性.

    生态电影伦理美学审美科技

    中国电影"青春"主题中的现实意象、述真话语与公共表达空间——基于电影《这么多年》的分析

    孟甜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青春期故事为叙事核心的中国青春影片以及中国电影对"青春"主题的呈现备受瞩目.诸多作品尝试在恋爱、伤痛、蜕变、成长等标志性"青春"主题下展开更具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关怀的表达,并期望能打破和超越"青春"主题的既有范畴.在这一语境与追求下,《这么多年》堪称此类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电影在意象运用上体现了向现实性的靠拢,同时,也打破了青春电影扁平化的"伤痛想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典型"青春片故事框架中,融入对原生家庭的反思、对传统陈旧观念的质疑以及对社会伦理的探讨等富有建设性的元素,为"青春"主题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文章以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意象、超越现实条件制约的述真话语以及开放性的公共议题表达空间等三个维度探索了电影《这么多年》的突破性与建设性.

    青春电影意象述真话题公共议题

    《我本是高山》:女性视角诠释人民教师的"燃灯者"精神

    胡广丽李百晓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聚焦教育题材的电影作品,影片《我本是高山》(郑大圣/杨瑾,2023)的创作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立足女性叙事视角表现女性发展,影片讲述了张桂梅带领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教师,帮助大山里的贫困女孩圆梦大学的故事.影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聚焦新主流电影如何讲好中国的教师故事,采用以信仰为核心的叙事形象化阐释人民教师的理想信念.影片通过刻画典型人物,刻画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尚品格,表现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及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燃灯者"精神.影片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于生活场景中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避免"高大全"式人物塑造,从教育视角阐释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本是高山》女性视角"燃灯者"精神叙事

    调整与转向:《熊出没》系列电影的叙事升级之路

    王焕玲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熊出没》系列电影自2014年上线第一部院线电影以来,票房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和美学表现都有所提升,除了因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关以外,更多是其灵活的制片与创作理念造就的.在制片理念方面,该系列影片紧随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步伐,在产业、科技和观众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依靠;在叙事层面,该系列影片在每一个重要节点完成叙事转向,依靠新的叙事主题和叙事内容形成故事内容层面的吸引力,在环保主题、个体成长等方面与观众产生共鸣.该系列电影未来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立足影片和电影工业实际不断创新.

    电影产业叙事转向IP延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