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失真与本真:短视频中"真实"的消逝与重建

    晏青纪少华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短视频平台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现实再现问题,愈发表现出社会基础设施平台的特性,成为"通往'现实'制造的组织装置"系统.然而,以"记录生活"为标榜的短视频平台,在实现引导全民记录和表达的同时,却充斥着"忠实现实"和"偏离真实"的悖论.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与短视频平台相关的典型性新媒介事件及其视频文本进行剖析,试图从微观视角切入探究目前短视频平台发展以及平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题.对短视频平台上的"新媒介事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平台热点事件的传播特征,更能为研究新媒介技术产生的现实性后果提供新视角.

    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新媒介事件真实性

    协同·创新·融合:AIGC驱动下的影视产业智能化变革

    苏涛王晨旭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了影视产业的生态变革:从生产主体的转变到影视内容的创作再到摄制流程的优化,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生产将全面颠覆传统影视业的制作模式;而AI微短剧、AI引擎电影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影视产业业态,也为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出海"培育新动能.此外,影游融合不仅在产业和市场,也在传播形式和媒介介质层面"融合"了影视与游戏,从而让影视产业的媒介融合进入一种真正的深度融合发展阶段;这不仅是对现代受众消费趋势的一种应对,更是代表了媒介融合的前沿,因此对当下整个影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AIGC影视产业媒介融合ChatGPTSora

    短视频的社交化认知、逻辑与构成

    朱婧雯彭艳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媒介语法和认知机制,近年来,基于短视频效果的实证量化研究在长效或内隐的社会认知层面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局限.短视频作为一种社交媒介,无法脱离以"行为意向"为中心的认知动机溯源、感知价值和情绪关联效应,同时媒介化、平台化发展趋势下形成了非线性、多尺度、整合性的"认知-行为"关联加工机制,有待于借助新的模型加以解释.本文通过对抖音流量短视频的在线民族志观察,确立"内容感知-技术知觉-情景认知"的短视频耦合认知机制,以期从社会认知的视角为短视频为代表的媒介化具身认知机制提供解释.

    短视频认知传播社交化逻辑构成

    新媒介语境下的青年编剧: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68期青年编剧圆桌访谈

    陈旭光张明浩徐洲赤南镇...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均斋报告厅成功举办."原创故事创作路径"与共情式"相通性"故事思维,是青年编剧创作的两种重要路径.编导合一的转型生存与剧本工业化实践,是青年编剧重要的产业生存之道.新媒介冲击下,编剧面临受众审美接受变迁、受众故事偏好改变的困境,但同时新媒介又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媒介资源库与创意支撑.如何平衡新媒介、人工智能背后的理性、共性与创作背后的感性和个性,是新媒介语境下未来青年编剧需着重探索的重要方向.

    青年编剧新媒介语境圆桌论坛

    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叙事转型与全球话语传播

    连水兴柴云超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主流电影是中国电影类型的重要创新,也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综合案例研究法和文本研究法对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叙事及其全球传播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推动新主流电影的市场繁荣与文化出海.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新主流电影一改传统主旋律电影宏大的国家叙事模式和囿于本土的话语实践,转而从微观视角讲述家国故事并积极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话语.这一转型不仅缝合了长期以来我国主流电影与主流市场无法衔接的裂隙,而且为新时代中国话语的体系建构和国际传播开拓出新路径.

    新主流电影国家叙事文化领导权话语实践

    数字媒介生态下的谜题电影主体身份转向

    张立娜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身份,深刻影响电影的创作与接受.本文以谜题电影为研究对象,聚焦谜题电影创作者与接受者主体身份的变迁,发现谜题电影创作者与接受者主体身份并未完全被消解,而是发生了功能性流动和转变:创作者由好莱坞经典叙事下的"故事讲述者"转变为新媒介经验主导下的"游戏架构者",接受者则逐步变成"玩家"与"用户",这种功能性的转变完成了对"去中心化主体"身份的重构.

    谜题电影主体身份游戏架构者玩家用户

    情感共同体:家庭题材影片的叙事伦理指向

    温立红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叙事方式不是封闭的系统,其嬗递变迁既是电影艺术传统变化的折射,也是时代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电影创作中的曲折反映.本文借助叙事伦理批评的电影观,识别近年来家庭题材片叙事技巧与叙述意图之间的修辞关系;通过分析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与影像修辞的运用,揭示情感共同体于叙事形式中的生成过程及其重要性;旨在探讨家庭题材影片中叙事伦理的构建方式及其对观众情感体验的影响,丰富叙事伦理研究成果,为理解家庭题材影片的社会文化意义提供新视角.

    情感共同体家庭伦理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伦理

    "区域电影"何以作为方法?——近十年四川电影的创作实践与中国故事经验探赜

    李正丽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区域电影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阐释新时代近十年来四川电影的创作实践和中国故事的表述路径,以期为理解中国电影的区域性特征提供新视角和理论参照.四川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迸发出持续的创作激情,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四川元素、巴蜀特色的代表性作品不断涌现,在题材类型、拍摄制作、叙事手法、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显示出新的变化,有效促进了四川电影作为区域电影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些电影通过深化和拓展四川叙事中"人民性""类型性""地方性"等电影命题,既在电影的视听本体层面彰显四川电影的巴蜀文化特色,又丰富了中国故事表达的区域性范式.

    区域电影四川电影创作实践中国故事

    论中国情感现实主义电影的创新探索——以近年来都市小成本电影为例

    方景锋王庆福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产电影涌现出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都市小成本电影,并且取得了口碑与票房佳绩.本文分别从主题、剧情、影像等三个层面,对《我不是药神》(文牧野,2018)、《你好,李焕英》(贾玲,2021)、《送你一朵小红花》(韩延,2020)、《奇迹笨小孩》(文牧野,2022)、《人生大事》(刘江江,2022)等五部都市小成本电影展开分析.这些影片的成功在于对情感现实主义的创新探索,影片将悲悯的情怀注入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日常,令银幕产生力透纸背的力量;人物关系的情感现实主义表达形成电影画面的内在张力;在工业化美学下进行艺术性叙事,使诗意内涵与现实故事相互交织.情感现实主义影片做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完美平衡,为小成本电影突破创作瓶颈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其成功之处值得借鉴.

    《人生大事》情感现实主义人物关系工业美学

    大众需求与纪录片中族群文化再现研究

    董从斌隋赢莹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族群文化的记录和表达成为智媒时代的新使命,纪录片中族群文化的主题内容与大众需求的辩证关系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热点;结合自身中华历史文献纪录片《任子》的创作经历和全过程的理论分析,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论证并检验族群文化再现与大众需求的辩证关系;用实践行为和案例分析证明内容与形式的哲理在新时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从创作者角度分析大众需求的内容与纪录片新兴形式、历史文物文化与当下时代精神需求的相互作用、互为动力的辩证关系.

    大众需求族群文化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