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评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评介
电影评介

姚萍

半月刊

1002-6916

filmreview@163.com

0851-5825939 5827681

550001

贵州市富水北路9号

电影评介/Journal Movie Review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评介》以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态度,提供交流思想、展示才华的园地。为影视、艺术研究提供学术科研的阵地。征稿范围: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影视文艺、影视专题、影视管理、电影美学、电影文学、影视教育、影视布景、影视广告、影视产品营销、影视技术、影视服饰、影视效果设计、影视文献回顾、影视史研究、影视资料赏析、影视潮流分析、影视产业分析、影视前沿、影视人物采访;影视产业或创作与传播学、电脑、数码、设计、美术、音乐、戏曲、舞蹈、艺术、新闻、传媒、哲学、社会、文化、教育等各学科的交叉研究。本刊鼓励电子投稿,投稿信箱:filmreview@163.com , 本刊来稿必复,请及时查看回复,或来电咨询。《电影评介》杂志社联系方式投稿邮箱:filmreview@163.com投稿电话:0851-5827681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一带一路"政策驱动下的跨国电影生产范式与创新意义

    李墨轩岳大为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跨国电影合拍已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关键途径.然而,传统的合拍模式多以商业利益为主要驱动力,缺乏对政策支持与文化使命的深入探讨.本文以中哈合拍电影《音乐家》(西尔扎提·亚合甫,2019)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政策解读和跨文化传播等方法,深入探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政策驱动对跨国电影生产范式的影响及其创新意义.研究旨在揭示政策支持如何重塑跨国电影生产模式,突破传统商业导向的合拍片模式,形成以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核心的创新生产范式;通过对影片在叙事策略、文化融合、制作模式等方面的深入分析,阐明这些创新实践如何促进中哈两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形象的塑造.研究结论指出,政策支持不仅提供资金和资源保障,更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推动了创新的跨国电影生产范式的形成.本文探讨了政策驱动与跨国电影生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戏剧影视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为电影制片人、政策制定者及文化交流工作者提供实用参考.

    政策驱动跨国电影生产《音乐家》"一带一路"创新意义

    情理融通与价值认同:共情视域下"一带一路"题材中外合拍纪录片的叙事逻辑研究

    王蕾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中国与丝路共建国家在广电视听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涌现出一批中外合拍的优质纪录片.这些作品通过国际通用的视听语言表达,呈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成为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的中外合拍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观照典型作品的创作意涵与叙事特征,提炼出此类纪录片传播的共情机制,解析这一机制在中外合拍纪录片意义生成方面的效能与价值,为同类型纪录片创新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中外合拍"共情传播

    "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逻辑、话语特征与文化张力

    李秀华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通过采用纪实、非虚构的叙事手法,讲述真实的、引发大众共情的故事,不仅生动书写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国家的发展变化,也让更多观众通过纪录片了解"一带一路"故事,切实感受"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的叙事逻辑、展现的话语特征与文化张力进行解读,从而为书写高质量的"一带一路"故事提供有力支持.

    "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叙事逻辑话语特征文化张力

    解码文明交流互鉴 创新敦煌故事演绎——以纪录片《大敦煌》为例

    朱郁闻李星辰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敦煌》(张晓颖)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传播理念,立足国际视野,围绕构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通过创新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表达机制、视听体验和传播范式,建构敦煌的历史文化形象,并全景式地阐释敦煌文化,深入挖掘了敦煌故事的当代性和世界性价值.该片通过全方位、多维度地详述了敦煌的历史地位、敦煌在解码人类文明中的关键意义.敦煌所承载的多元文明交融内涵以及敦煌文物的技术创新与修复体制建设.该片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揭示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共性,展现出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张力,成为书写敦煌故事创新演绎的影像实践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优秀典范.

    文明交流互鉴纪录片《大敦煌》创新演绎融合传播

    影像感知与元电影的悖反: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作品评析

    张倩玉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翠梅的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对社会文化的敏锐洞察而广受赞誉.她以平实而细腻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温情,让电影成为反思生活的窗口;她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和社会身份,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关怀.本文将通过陈翠梅导演的部分获奖作品,分析她在元电影思维基础上强化观众感知的影像美学建构方式,探寻其元电影的影像感知与悖反.通过感知的唤起,观众自发实现了想象的影像建构,在对元电影哲学话语的超越中走向后现代电影.

    陈翠梅元电影自画像电影私小说缝合

    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原生影像风格:质素驱动、群像符码以及纪实表达

    刘凡进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是黎巴嫩影坛的青年实力派翘楚.作为一位具有社会关怀的女性电影工作者,娜丁·拉巴基以女性独到的细腻观察力靠近现实,捕捉现实,通过"新现实主义情怀"式的光影书写,建构了一个个小人物群体的、几近写实的感人故事;深刻的主题意旨、喜忧交织的剧情、"原生"的非职业演员表演,皆"收割"了许多观众的热泪.本文从娜丁·拉巴基原生影像风格形成的驱动质素、群像符码建构以及新现实主义纪实表达手法等三方面,探究其电影的原生影像风格,探讨娜丁·拉巴原生影像的叙事逻辑与价值建构.

    黎巴嫩娜丁·拉巴基原生影像影响因素群像符码纪实逻辑

    "一带一路"背景下微短剧"出海"现状与实践探索

    张超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依托智能数字传播的兴盛,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微短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优化实践路径,旨在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价值.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微短剧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兴形式,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微短剧的海外传播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诸多挑战和质疑.文章提出,通过构建灵活的文化传播管理机制,深化文化符号体系,推进跨平台叙事和高效传播技术应用,微短剧可以在全球市场中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有助于持续优化微短剧在海外的传播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重要支撑.

    微短剧"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优化路径

    "一带一路"视野下西行影像呈现与文化交流

    赵筠吕晓燕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视野下,西行影像将西行自然场景、人文符号与社会景观紧密融合,以新的视听美学品质和艺术风格来讲述"西行故事",通过生动展现西行文化、西行精神,建立起西行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研究西行故事需要回归具体文化背景,通过从西行故事文本和西行影像等维度探索西行文化的演变过程,从而了解不同西行故事、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命运变迁,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提供鲜活素材.本文以"一带一路"为研究视野,对西行影像的故事文本和艺术呈现进行分析,为西行影像的文化交流提供支持.

    "一带一路"西行题材影像呈现文化交流

    视觉空间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