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

张霁虹

半月刊

0495-5692

dywxjb@163.com

0431-85939208

130021

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

电影文学/Journal Film Literatu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以电影文学剧本和电影理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里斯本丸沉没》:历史"打捞"、人性救赎与战争反思——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71期实录

    方励陈旭光蒋佳音卢玥...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11 月7 日,方励导演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的邀请,做客"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座谈中,方励导演围绕"历史'打捞'、人性救赎与战争反思"的主题,与北京大学师生们分享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创作过程,揭示了影片制作中的幕后细节和艺术理念。历史事件与失落记忆的探索构成了影片主要的创作动机。方励导演及其团队始终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历史准确性,避免过度渲染,力求保持影片的真诚与严谨。他特别提到,定格动画的呈现方式是团队经过多次尝试后选择的最合适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电影技术与艺术的平衡。陈旭光教授在座谈中对方励导演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予高度评价,并与方励导演展开了深入对话,探讨了纪录片创作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此次座谈会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了《里斯本丸沉没》的创作历程,也为电影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方励导演强调,电影创作应在科学严谨性与艺术真诚之间找到契合点,这种创作态度为学术界和电影行业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

    《里斯本丸沉没》历史记忆人性救赎战争反思

    历史的"打捞"仪式的诞生——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陈旭光翟恒兴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不仅是一种实物或非实物"非遗"式遗存,也是群体或个体之永恒的记忆。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用真诚"打捞"历史,以执着追寻真相,为我们解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谜团。影片的严谨钩沉、历史记录和审美呈现让这段淹没于冰冷海底的历史,成为既庄严肃穆,又令人动容的艺术仪式。经过仪式的洗礼,在历史"无名者"回归之际,电影直抵高远的人类性主题,起到了救赎人性,颂扬善良,建构人类共同记忆和命运共同体的作用。

    《里斯本丸沉没》仪式审美呈现人性救赎人类共同记忆

    媒介记忆视域下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建构

    李智李潇雨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24 年最优秀的纪录电影之一,《里斯本丸沉没》不仅是一部还原历史真相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引发全球观众深刻反思的优秀国际传播作品。而纪录电影作为具有记忆功能的一种特殊媒介,在社会记忆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媒介记忆视域,从叙事结构、影像史观、国际传播等角度,对《里斯本丸沉没》的价值建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艺术成就、思想深度以及国际传播价值与意义。

    媒介记忆纪录电影价值建构《里斯本丸沉没》

    交织、印证与复现: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的叙事时空书写

    李迪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通过现实时空中寻找与求证的交织,结合幸存者口述、回忆录和事件相关物件等个体化记忆碎片相互印证,在多维的影视时空中复现了八十多年前中国东极岛海域里斯本丸号沉船的事件。影片在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彰显和对勇气与抗争的颂扬中,以精湛的叙事技巧与视觉表现力,为观众呈现了多维度的历史叙事时空,提供了历史事件影像呈现的新范本,也启发了观众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

    《里斯本丸沉没》叙事时空历史影像

    叙事修辞学视阈下电影复杂叙事的接受

    吕诚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杂叙事发生在叙述层,是对叙述技法的拓展,也是创作者对接受者的智力考验。在试图理解复杂叙事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观众基于自身生活、审美经验,借助文本内的诸多提示,对文本内容抽丝剥茧、还原底本,经过四重叙事判断,不断走向作者的读者;一方面,观众作为真实读者,对曾经识别过的复杂叙事按照特征、惯例等分类记录在脑海中,搭建起对复杂叙事的认知数据库。在应对下次复杂叙事考验时,便根据其事件、意象等在数据库中匹配对位,对复杂叙事进行脱离文本、基于范式的读解。

    复杂叙事电影交流机制电影叙事修辞学

    当代电影文化学的"列维纳斯哲学分析法"

    姜彦维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致力于以列维纳斯的核心理念为典范,搭建起"当代电影文化研究""经典人文学理论"与"电影人文系统的科学发展"三者之间的桥梁,并视列维纳斯的哲学探索为融合"当代性"与"未来性"的坚实理论基础。列维纳斯对"他者"的强调与对主体间性的批判,为电影创作与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责任伦理"视角,其哲学中的"无穷"概念更在电影叙事的开放性与多义性中找到了丰富的呈现方式。这不仅展现出列维纳斯理论与电影文化的内在关联,也预示了其哲学在未来电影艺术及文化批评中所具有的前瞻性与发展性。

    现代电影人文学电影哲学列维纳斯贝拉塔尔伯格曼

    后电影状态:遍历体验、具身感知、人机协同——考察数智时代的观影新变

    乔羽沈鲁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智能技术的创新演变,电影不断向后试探新的可能,激发出新的观看方式,已然进入了"后电影状态"。观众打破了观影时的"第四堵墙",能决定故事的走向与选择人物的命运;也可借助穿戴式设备,拥有更加自由的视点,获得全感官的交互体验,实现完全临场化的观影;甚至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佐下,被裹挟进完全自动化的影像生产机制中,生成了一个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观影场域。表面看来人们拥有了极为丰富的观看超能力,然而也暴露出技术的僭越影响。由此把控技术发展隐藏的价值危机,构建出真正良性的观看关系已成为摆在现实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观影行为后电影状态数字媒体价值慎思

    地域聚焦、现实映照与童真解蔽——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儿童电影的美学特质

    吉平郑博博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部儿童电影作为中国西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创作低潮以及新世纪初市场化冲击后,随着万玛才旦、李睿珺、张忠华等导演的创作,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新世纪之前的西部儿童电影创作局限明显、同质化严重。新世纪以来,西部儿童电影在创作实践中聚焦地域特色、在主题内涵上注重反映现实问题、在思想意蕴上进行童真"解蔽",涌现出了一大批既具有美学价值又富含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

    西部儿童电影地域聚焦现实映照童真解蔽

    肉身的模拟与意识的超越——论科幻电影中的两类人工智能形态

    方思玥沈义贞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目前对人工智能题材科幻电影的研究中,尽管已有学者把人工智能的形态分成具身与去身两类,然而对二者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特性的深入探讨仍然较为欠缺。以"具身性"作为核心切入点,探究具身智能与去身智能在身体机制、人机界限、与人类权力关系、审美呈现以及观众对于两种智能体的心理契约等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在梳理人工智能形象叙事与美学特征的同时,为科幻电影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打开新的视角,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科幻电影具身性

    论电影封闭空间叙事中时间的异化、错位与联结

    郝红杰李杨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中封闭空间常常被视为一种叙事手法,它既是物理环境的呈现,更是传达时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能够对时间的流动进行消解与重塑。封闭空间的设定,使得时间在影片中不再只是一个流动的维度,也是人物心理的真实写照,这种空间不仅限制了角色的活动范围,亦象征着某种心理状态或人物情感的积聚。封闭空间在渲染特定氛围和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使得观众对时间的理解和体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封闭空间往往产生出一种压迫感,角色在空间中行动受限,内心的焦虑和烦躁等各类情绪被放大,这种空间特性使得电影叙事在心理层面上达到高度的集中,观众更容易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够更加深入地反思人类面对孤独、恐惧与绝望时的心理状态以及重构对时间的感知、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电影美学封闭叙事时空张力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