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

张霁虹

半月刊

0495-5692

dywxjb@163.com

0431-85939208

130021

长春市红旗街1118号

电影文学/Journal Film Literatur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以电影文学剧本和电影理论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音乐拼贴艺术在后现代电影中的美学价值及应用策略

    朱笑辰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现代电影运用音乐拼贴艺术,通过融合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与不同文化的音乐元素,丰富电影美学表达,增强听觉多样性,为观众提供个性化审美体验。音乐拼贴不仅深化了叙事层次,还通过时间与空间的非线性构建,强化了情感氛围,使音乐与叙事形成互文性对话。它挑战传统美学标准,推动美学创新,成为叙事和情感表达的核心。音乐拼贴艺术在后现代电影中创造性地重组时间与空间感知,促进视听对话,实现跨文化音乐拼接,深化对文化身份的理解,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

    后现代主义电影音乐拼贴艺术

    导演闫非与彭大魔喜剧电影中的幽默叙事手法

    邹甜霍治乾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演闫非与彭大魔的喜剧电影作品通过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深刻的讽刺意味,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们的作品不仅娱乐性强,还蕴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批判。这些电影通过夸张、讽刺、荒诞、身份错位等手法,将社会议题和人物情感融入幽默诙谐的叙事之中,让观众在欢笑的同时也引发大家对财富、教育、家庭关系、社会与个体等方面问题的思考。通过这些叙事策略,电影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促进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闫非彭大魔喜剧电影幽默叙事

    文本和声音——"作者"身份下滨口龙介电影改编策略研究

    苏维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新生代导演滨口龙介在《驾驶我的车》中用"媒介嫁接"来改编电影的尝试,形成以"声音"为特色的作者风格,创造性地拓展了电影的改编思维。有别于经典电影改编方式的是,滨口龙介没有拘泥于简单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用声音打破了不同媒介的障壁,实现了文学、戏剧、电影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独属于滨口龙介自己的"作者改编策略"。从作者策略、经典电影改编、互文理论、跨媒介研究等理论对《驾驶我的车》中以声音为核心的作者改编策略进行解读,能够为电影改编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示范。

    滨口龙介《驾驶我的车》作者策略文本改编媒介嫁接

    《出走的决心》:视觉符号与色彩叙事在女性主题电影中的运用

    刘静李静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走的决心》以郑州一名女性的真实经历为蓝本,细腻描绘了主角李红在家庭重压下的苦闷与抗争,以及她如何通过自驾游走向自我救赎与自由之路。影片巧妙运用多样的视觉元素和色彩语言,深刻剖析了女性在多重社会角色中的定位与认同难题。李红简朴的服饰与局促的家居环境,隐喻着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与束缚;而她旅途中的蜕变与释放,则在壮阔的自然景致与色彩的变幻中得以生动呈现。通过传统与现代女性形象的鲜明对比,影片深刻揭示了不同社会语境下女性的身份困惑,并借助视觉与色彩的精妙设计,启发观众对性别权力格局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深层思考。

    视觉符号色彩叙事女性主义电影符号化构建性别权力

    纪录电影的叙事技巧与观众情感共鸣的构建

    周尚梅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录电影强调叙事的真实性,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探索复杂的现实议题,影像中融入声音设计,围绕核心主题深度叙事。纪录电影通过构建观众的情感共鸣,能够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传递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价值以及促进社会议题的关注和讨论。纪录电影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法,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展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激发观众情感共情,巧妙运用视听语言,增强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强化真实性和可信度,引发观众深度思考。

    纪录电影叙事技巧观众情感共鸣

    蒙太奇在电影动态镜头与静态构图中的对比应用

    赵志超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动态镜头与静态构图中的蒙太奇手法形态异化但各具特色。动态镜头蒙太奇更具流动性及连续性,实现不同场景的自然衔接;静态构图蒙太奇则更能经由画面对比与组合,形成视觉意象的并置并加深情感体验。基于此,应预设画格构图及镜头关系、动静连续构图、融入数字技术来建构视觉层次空间,推进两类蒙太奇的匹配对照,以建构更连续、直观、表现力强的关键画面,进而推动电影场景样态的实效化建构。

    蒙太奇动静形态对比组合

    电影场景插画中的色彩心理学研究

    谢恩贾燕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场景插画的本质特点在于通过视觉语言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电影场景插画的色彩心理学是利用色彩对观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来增强叙事效果和情感共鸣的科学。不同电影场景插画有不同的用色属性。借助色彩心理学的要核和启示,注重电影场景插画的情绪映射、空间引导及文化象征,既要打破表达定势、探索色彩情感的差异化表达,又要注重协调场景插画的色彩焦点布局来打造视觉层次,还需回归于场景插画的文化象征、意象与意境,力求借色彩心理学之思想,重塑场景插画的"血肉"。

    电影场景插画色彩心理学视听文化

    镜子作为符号的隐喻及角色塑造功能

    付彬斌
    14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符号学视角下,镜子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符号,不仅能反映角色外貌、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还承载着影片叙事线索以及社会文化符号价值。通过分析镜子对于电影角色塑造的作用,发现镜子不仅可以映射角色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变化,还能揭示其与构建角色的多重身份,促进角色的自我认同与觉醒,由此成为展现角色间关系的一种特殊媒介。电影通过镜子的象征性使用,增强着角色的复杂性和故事的深度,亦为观众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电影符号学镜子隐喻角色塑造

    公路、家庭与现实主义:《野孩子》的类型合流

    窦金启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孩子》聚焦于"社会困境儿童"这一议题,通过马亮与轩轩的流浪之旅申明一个稳定的家庭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在描述两人的旅途之时,影片采用的是公路电影的叙事策略,将外部的物理空间与内部的精神空间耦合为一体,揭示了个体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描述两人的关系之时,影片采用的是一种"拟家庭"的框架,描绘了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何产生兄弟之情;在整体的文本创作上,影片秉持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主动规避庸俗的煽情,并让影片本身与现实互成镜像。

    野孩子公路叙事家庭叙事现实主义

    《逆行人生》的社会镜像:生存状态与人生逆袭

    孙逊
    15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逆行人生》通过影像手法深入展现了当代社会的多重现实,揭示了经济、文化和阶层等复杂因素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影片中的角色与社会环境互动的描绘,不仅反映出广泛的社会问题,还通过影像与文本的结合,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通过分析电影中逆袭主题的叙事策略,说明影片最终探讨了社会因素对逆袭可能性的影响,以及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意义与局限性。

    《逆行人生》社会镜像人生逆袭影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