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新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

杨金福

双月刊

1005-6777

200031

上海市永福路52号

电影新作/Journal New Film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文学刊物。旨在繁荣和发展电影文学创作,推动电影理论和研究。刊载国内外新创作的剧本及对当前影视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辟有剧本库、新技术与影视传播方法、新世纪论坛、七色广场、八面来风、城外星空等栏目。读者为电影创作人员和电影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爱情神话》:海派电影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收获

    周斌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沪语故事片《爱情神话》显示了海派电影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收获,该片通过一群市民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反映了时代印痕,注重用散文化的艺术结构来拓展生活领域,并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较成功地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该片既表现了编导对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想象,也融入了她对海派文化的了解、认识和思考;既从一个侧面对当下上海都市部分民众生活进行了较细致的描绘,又充溢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令人咀嚼、思索和回味.该片的成功使如何续接和发扬海派电影创作传统,如何拍摄出更多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海派电影佳作成为一个新的话题.《爱情神话》成功的经验也给后来者不少有益的启迪与思考.

    海派电影时代印痕散文结构女性意识人物群像启迪思考

    《爱情神话》,"对"的创作

    杨俊蕾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2月底上映的《爱情神话》,在跨年进入2022年后表现出更受观众好评的态势.坚持原创的编剧兼导演邵艺辉与最了解中国电影市场需求的监制徐峥在影片制作过程中互补助力,完成了一场"对"的创作.针对中国本土观众,精准调度影片创作手法,密集铺设刻奇梗,灵活化用"麦格芬"技巧,在大胆却不逾越的适宜程度上全程采用方言对白,构成了电影作品与本土观众之间特有的时空陪伴感,并对性别观念的影像传达做出了新的有益尝试.

    "对"刻奇梗"麦格芬"时空陪伴感

    新时代电影的破圈密码——影片《爱情神话》专家研讨会综述

    孙陈诚王天翼
    21-24页

    参与叙事活动是人类精神系统的一种刚需——电影《狙击手》原著及编剧陈宇访谈

    陈宇袁海燕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狙击手》作为陈宇与张艺谋合作完成的第二部电影作品,于2022年春节档期上映,其独特的切片式叙事策略与"冷枪冷炮运动"的特殊背景,创造性地在规定性时空中,运用经典"三一律"的戏剧模式,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刻画了一群生动鲜活的志愿军形象.这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战争片,在开发中国新主流电影的新表达与新形式方面,多个维度提供了新的思考.

    叙事《狙击手》类型新主流

    虚构的"鹤岗国",现实的舆论场——电影《东北虎》导演耿军访谈

    耿军石文学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东北虎》是耿军导演和编剧的第七部电影长片,2018年12月开机,2022年1月上映,这是他第一部在国内院线公映的作品.有媒体记者开始用"鹤岗宇宙"概括、总结、形容耿军导演的创作,但他似乎更钟爱"鹤岗国"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东北虎》是耿军导演"第二阶段"创作的里程碑之作,延续了其现实题材、荒诞风格的表达,更多了些许黑色和诗意.作为国内独立电影创作者的代表人物,首次面向观众所遭遇的舆论场超出了他的预想,但并没有动摇他坚持做作者电影的初心和恒心.

    《东北虎》"鹤岗国"舆论场作者导演

    在壮阔瑰丽的影像时代担当自己的责任——2021年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发展报告

    李建强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前两年的轰动热烈和新论迭出,2021年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也许算不上是一个"大年".但热浪过后的波涛自有它斑斓的涟漪,平心静气的探究会有它独到的价值.正是在从容不迫、措置裕如和承先启后、持续拓进的基础上,理论批评激浊扬清、自信自强、积极进取、深入开掘,在壮阔瑰丽的时代摆正自己的角色,担当自己的责任,取得了可观的研究进展和成效.本年度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年代感强、实践性足、感悟性高、赓续性显,是研究成果收获满满的一个年份.

    2021电影理论批评发展报告激浊扬清自信自强

    空剧场里的玩偶戏——数字舞蹈、数字剧场与数字游戏中的控制与自由

    姜宇辉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剧场性是当代艺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也颇能够以之来贯穿、概括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但自迈克尔·弗雷德以来,它总是打上了鲜明的贬义,甚至被视作是对艺术之本真的在场性理想的背离和否弃.由此我们试图细致梳理剧场性概念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围绕文学文本,戏剧舞台,电影屏幕和虚拟空间这四个方面和阶段展开论述,聚焦于时空,身体和主体这三个要点,并尤其关注在场性和剧场性这两极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力量转换.从电影到舞蹈再到电子游戏,在场性不仅日渐失势,而且更是面临全面陷入数字空间的剧场性之中的危险.如何在被操控的境地之中重获自由,如何在数字空间之中重新激活灵魂,或许重新深思玩偶戏这个古老的灵肉交织的剧场形式亦会是一个启示性的思路.

    剧场性屏幕数字化舞蹈舞蹈游戏玩偶

    斯芬克斯的复生:海洋科幻电影的后人类生态呈现与启示

    李彬张仕林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太空探索的预演,海洋意象自古典神话开始便展现出了野性自然中的丛林法则意识.生态运动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海洋叙事中人与自然关系从对立的、二元论的模式向一元的、融合的后人类生态主义转向.海洋科幻电影对后人类生态的呈现也区分着人类纪、资本纪和克苏鲁纪的三种形式,启示着人类文明在斯芬克斯复生中以"民胞物与"为核心观念的再人文历程.

    海洋科幻电影后人类主义生态主义野性自然丛林法则

    想象的"共同体":电影与元宇宙的距离

    王玉良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21年的年度热词,"元宇宙"在很短时间内进入了公众视野,电影与元宇宙的关系随之成了一个热议的话题.然而,大多讨论从媒介形态和秩序重构角度来阐述元宇宙的面貌,而忽视了对电影本体的探讨,陷入了顾此失彼的偏颇境地.要揭开电影与元宇宙关系的朦胧面纱,就必须从元宇宙的认知本源、电影的本体特性和两者之间的互动谈起,还原它们在内容与形式中的"主体间性"关系,进而为电影的未来发展畅想更为宽阔的通途.

    新电影元宇宙互联网技术社会生态

    虚拟偶像:数字时代网络IP的升级与重构

    林进桃谭幸欢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语境下,科技的迅猛发展、Z世代群体的扩张、元宇宙概念的爆红等,使得虚拟偶像的流行成为必然.跨界合作的盛行和互利促使虚拟偶像产业积极向外延伸寻求联动,从而成为网络IP的重要一环.在虚拟偶像的加持之下,网络IP在偶像符号消费与亲密关系养成、深度参与和网络IP价值共创、横向整合及网络IP产业共振等方面进行了升级与重构,并取得不俗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虚拟偶像仍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形象同质化、产业裂缝、社交伦理失范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如何以虚拟偶像为内在驱动力促进网络IP的良性发展,仍然是数字时代的一个重要议题.

    虚拟偶像网络IP数字时代Z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