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影新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影新作
电影新作

杨金福

双月刊

1005-6777

200031

上海市永福路52号

电影新作/Journal New Film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电影文学刊物。旨在繁荣和发展电影文学创作,推动电影理论和研究。刊载国内外新创作的剧本及对当前影视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文章。辟有剧本库、新技术与影视传播方法、新世纪论坛、七色广场、八面来风、城外星空等栏目。读者为电影创作人员和电影文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实之间:当中国科幻电影开始设置科学顾问

    王姝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界与影视界的融合并非新事,世界科幻电影史中有太多经典作品可见科学顾问的参与和价值,这类案例可以追溯至1929年《月中女》的制作过程.但直到2022年,我国科幻电影史中才首次正式出现"科学顾问".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依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力支持,得以把真实有趣的科学内容改编成电影元素,为虚构的世界提供真实的支撑.同时,制片人有意识地邀请航天传播专家加入,帮助主创团队理解航天文化和航天精神,在宏大叙事中为作品注入真实的精神内核.这一案例的成功对于探索我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诸多借鉴与思考.

    《独行月球》科幻电影科学与影视融合电影强国建设

    海洋科幻、神话叙事与"海洋歌剧"——以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系列的创作为例

    李彬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主流科幻创作中,海洋科幻作品远远少于外太空和人工智能等题材.詹姆斯·卡梅隆导演以海洋为背景的新片《阿凡达2:水之道》即将上映,但是他在《阿凡达》中便已经将自己的深海探险体验应用到了影片创作中.受人类学家弗雷泽和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影响,《阿凡达》的丛林故事更像是一个原始部族抗击侵略的英雄神话,而奥德修斯的历险成为这类故事的原型.从《星球大战》作为"太空歌剧"的奇幻性特征来看,《海王》和《阿凡达2:水之道》均可以被视作"海洋歌剧",即通过神话叙事和"英雄之旅"模式,演绎关于海洋的英雄史诗.

    海洋科幻神话叙事《阿凡达2:水之道》太空歌剧海洋歌剧

    虚拟偶像:多主体建构的超能拟像与元宇宙时代的数字分身

    吕菁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趋势下,人类向"后人类"转型的速度激增.根据主观意识和期待观念建构理想化的"数字分身"是后人类接触和进入元宇宙的"技术假肢".外形和内核不断迭代升级,身份与职业各不相同的虚拟偶像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建构的超能拟像.作为一种自带关系属性的新型媒介,虚拟偶像与视听媒介之间不断演化出新的互动形式.从故事催生角色并由此延伸到现实,到虚拟偶像反哺电影形成共振,再到影游融合下的观众借助虚拟角色深度参与影像叙事,虚拟偶像与多种媒介的深度融合、发展渗透,深刻影响着后人类在元宇宙与现实交互下的数字化现实.

    虚拟偶像超能拟像数字分身元宇宙

    元宇宙+电影:超幻觉主义下的"沉浸性"质疑

    刘飞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宇宙作为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多维数字时空,被增强的现实与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交叉融合,这种新型的超幻觉机制生产背后是参与者幻觉建立与破灭的来回切换.本文以阐释视觉幻觉主义及所依赖的算法和媒介作为逻辑起点,基于人的需要,探索电影如何借助技术实现视觉、感官模拟完成"沉浸性"的生成与供给,而观众又是如何透过"观看"与"身体参与"完成"沉浸性"体验和身份转换.最后对于元宇宙所建构出的"沉浸性"进行质疑与再思考,以期理性看待元宇宙为电影媒介形塑的"沉浸性"图景以及警惕情感性的临时性满足.

    元宇宙超幻觉主义沉浸性虚拟空间

    虚拟制片的技术动因与美学追求探析

    丁鹏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制片作为一阵全新的制片方式,借助于先进的数字技术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世界的虚拟电影创作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电影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虚拟制片的发展轨迹入手,追溯其技术动因在于让创作者在虚拟环境中以实时交互式的方式进行电影的创作,并探讨了虚拟制片对视效电影制作流程及电影创作者观念的影响,同时还深入剖析了虚拟制片对影像真实感美学风格追求的过程.

    虚拟制片数字虚拟影像影像真实感数字技术美学

    影游融合语境下游戏化电影城市的空间想象研究

    马潇婧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在电影中不仅承担着空间媒介功能,而且作为影像叙事舞台承载了诸多意义.游戏化电影作为影游融合创作中的重要类型,其在转化游戏场景的同时,建构了具有独特空间意识的城市图景.广泛存在于这些城市空间当中的符号元素也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实则是创作者对人类生存、城市发展等多方面问题的思考与焦虑.文本以经典的游戏化电影为研究对象,从电影城市空间想象的主要维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独特叙事空间的解读和分析,以期探讨它的表意特征和传达出来的对生存空间、城市变化的危机思考.

    电影场景城市奇观末日情境密闭空间

    好莱坞赛博朋克电影中的身份边界探索与跨性别隐喻——以《银翼杀手》与《银翼杀手2049》为例

    马潇源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赛博朋克电影中的人型机器、机器人以及赛博格挑战了当今社会中的二元性别结构以及种族差异,被视为突破现存性别和种族结构的方案而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电影中"人形怪物"和"人型机器"等体现的身体和思维在身份认同中的主体地位之争、二元社会性别的构建与性别表演等议题都和跨性别议题交叉.好莱坞科幻电影,如《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系列中赛博格和人形机器的身份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寓言了跨性别者在社会中的困境.

    赛博朋克后人类主义身份认同二元性别跨性别理论

    关于影视教学体系中《元素训练》课程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魏东晓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素训练》课程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剧本创作专业基础课程,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2012至2020年称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下文统称电影学院)也开设有同名课程.戏剧文学系以戏剧编剧教学为基础,逐步扩展到影视编剧创作,电影学院则直接进入影视剧编剧创作,是由两者不同的教学目标所致.笔者自2012年担任当时的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至2020年主管本科教学八年,与剧作课同仁们在教学实践中对脱胎于戏文系的《元素训练》课程教学进行了循序渐进的改革和创新,依托行业编剧创作要求和方式的沿革,以及新形势下教师配备和学生诉求所引发的新需求,逐步调整教学组织方式,引入分段创作、团队合作、择优组合的方式优化配备教学资源,模拟行业工作方式,使得学生在提高创作能力的同时对行业编剧工作通行方式获得更接近实战的体验.

    《元素训练》影视剧编剧教学组织编剧工作方式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影视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路径探析

    张书端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在此背景下,影视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更加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程度日益地介入影视生产的趋势下,影视教育应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层面实现与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合.这一融合需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素养两个维度充分展开,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全面进步与革新.

    新文科建设影视教育人工智能融合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影史类课程的融通之道:知识话语、教育功用与传播路径

    赵轩
    149-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为包括影史类在内的所有艺术学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文理交叉、学科融合以及新技术融入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作为专业基础课还是艺术类通识课的影史类课程,始终应当秉承教学理念上的融通之道,在知识话语体系中融通不同学科背景和民族电影艺术理念;在教学功用方面融通树立文化自信的"思政"内涵和提升审美能力的"美育"目标;在课程传播路径上融通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方能更好地响应政策号召,积极应对建设"新文科"的时代背景.

    新文科融通式教学思政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