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地质
地震地质

马瑾

季刊

0253-4967

dzdz@163bj.com

010-62009049

100029

北京德外祁家豁子(北京市9803信箱)

地震地质/Journal Seismology and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报道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以活动构造、新构造、地球内部物理、地球动力学、构造物理、地球化学、地震预报、地质年代测定、工程地震、减轻地震灾害为报道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2014年鲁甸地震余震活动发生在共轭断裂上的原因

    万永革宋泽尧关兆萱黄睿琪...
    18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MS 6.5地震.该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余震活动表现在共轭的昭通-鲁甸断裂和包谷垴-小河断裂上.为了从应力角度探究地震活动发生在2条断裂上的原因及确定主震发生在哪条断裂上,文中首先搜集了鲁甸地震周围的震源机制数据,求解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然后采用新发展的模糊聚类断层面拟合法获得了地震2条断层的产状参数:NNW-SSE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336.67°和88.41°,近EW向分支的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66.10°和86.42°.之后,将应力场投影到2条断层面上,发现包谷垴-小河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的相对剪应力都很大,说明2条断层均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相比之下,包谷垴-小河断裂处的相对剪应力更大,可能预示着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比昭通-鲁甸断裂更强烈.上述分析得到了2条断层上地震活动的M-T图和总体地震矩的支持.

    共轭断层断层结构发震机制应力场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王辉曹建玲姚琪王力维...
    20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还表明初始应力、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基于断层探测、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活动走滑断裂带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野外调查动态破裂数值模拟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张博譞钱黎李涛陈杰...
    220-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 7.1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 7.3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乌什MS 7.1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长约62km,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岩崩、滚石、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向S约13km以外,地质灾害迅速减轻,且山前断层陡坎(F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长约2km、最大垂直位错约1 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总体受一条倾向SE、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规模远小于乌什MS 7.1地震余震带,其是由MS 7.1主震所致还是因MS 5.7余震造成的,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天山乌什盆地逆断型强震地表破裂次生地质灾害

    致谢审稿专家

    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