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地质
地震地质

马瑾

季刊

0253-4967

dzdz@163bj.com

010-62009049

100029

北京德外祁家豁子(北京市9803信箱)

地震地质/Journal Seismology and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报道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以活动构造、新构造、地球内部物理、地球动力学、构造物理、地球化学、地震预报、地质年代测定、工程地震、减轻地震灾害为报道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平原M5.5地震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苏淑娟陈其峰孙豪刘军...
    43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6 日 2时33分,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5.5地震.文中跨震中布设4条长30km的勘测线,现场测量了土壤气Rn、CO2和Hg浓度.结果表明:1)土壤气浓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震中区与4条测线的东、西两端气体浓度相对较高.2)土壤气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震中及其东部地区相似,但在震中西部差异较大,在西部旧城断裂(F3)附近,Rn和CO2的浓度高于震中区,推测应与地震活动和F3控制的鼻状构造有关.3)Rn、CO2和Hg的浓度在陵县-冠县断裂(F1)和F3附近出现高值异常,余震自F1向F3发展,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推断,平原M5.5地震应与F1和F3共同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气体地球化学方法能较好地指示隐伏断层的位置与展布方向.

    平原M5.5地震断层土壤气浓度陵县-冠县断裂旧城断裂构造地球化学

    岩石圈磁场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以漾濞地震为例

    陈政宇倪喆周思远金云华...
    449-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利用2018-2021年漾濞及周边地区的地磁矢量数据,构建了 5期岩石圈磁场曲面样条模型,并计算得到相邻期的岩石圈磁场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岩石圈磁场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震中的对应关系,并针对漾濞MS6.4地震,研究了磁偏角和地磁总强度在震前、震后的磁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岩石圈磁场的空间展布能够反映地壳块体构造特征和主要断裂走向,同时也与地震活动的分布存在相关性.通过对比分析历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发现,地震多发生在弱磁区,尤其是磁异常零值区附近,且地震震中分布偏向于高梯度带上.漾濞MS6.4地震发生前后,震中附近的岩石圈磁场发生显著变化,震前、震中持续位于磁偏角负变化区,震后则位于正变化区,且震中位于震前一年磁偏角变化的零变线附近;震前研究区内相邻期地磁总强度的正负变化大致均衡,随后逐渐演变为整个研究区均呈负值,而地震后研究区又恢复了正负变化大致均衡的分布.

    漾濞地震岩石圈磁场震磁异常

    基于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的松原地震成因

    刘文玉程正璞年秀清陈闫...
    462-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6年以来松原市乾安县与宁江区地震频发,成为东北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目前对两地的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制约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防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对区域重力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聚焦反演,获得了松原震区的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结合石油井震资料,获得了如下认识:1)研究区的剩余密度异常呈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南部异常走向为NNW,北部异常转变为NNE向,该特征反映出乾安震区和宁江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不同,前者震源位于查干花高密度异常体内及其边缘,后者震源位于松原低密度异常带中部,指示两地震源位置的岩性不同;2)两者的发震构造不相同,前者受控于查干花断裂和乾安断裂,后者受控于松原断裂和扶余北断裂;3)地震的形成与区域应力,基底结构,深部气、流体运移和长期油气开采等因素有关.长期注水采油破坏了地质结构和应力环境,可能是重要的地震诱发因素.

    松原地震三维剩余密度结构深部孕震环境基底构造地震成因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云南普洱大寨流体异常特征及机理

    胡小静付虹张翔李利波...
    477-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梳理了 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江5.9级地震发生前,无论是化学离子还是物理参数均出现了观测以来幅度最大的变化,异常状态较以往强烈很多,但发震的震级只有5.9级.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文中尝试从区域深部物质活动和区域应力水平2个方面对墨江5.9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开展讨论,得到以下认识: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整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从深部到浅部、从背景到短期微观异常再到临震宏观异常的演化过程;墨江5.9级地震前,普洱大寨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浓度异常和井-含水层渗透性的改变是由于区域内垂向剪切应力持续增强引起的含水层受挤压,从而形成了垂向的流体补给,最终引起不同含水层水体发生交替混合而产生的结果;本次异常形成初期还伴随深部物质剧烈活动的现象,较为显著的由深部到浅部的耦合作用过程可能是导致墨江5.9级地震前出现自观测以来地下流体异常幅度最显著的原因.因此,流体活动从深部开始,随着区域应力不断积累,不断向地表传递的演变过程是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演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深部物质活动程度不同,是引起墨江5.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与研究区其他历史震例前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文中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洱大寨井地下流体异常的预测意义和地震前流体异常的深浅耦合演化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地下流体异常深浅耦合普洱大寨井墨江5.9级地震

    基于GPR-LSTM的地震热红外背景场的构建方法

    宋冬梅张曼玉单新建崔建勇...
    492-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在宏观尺度上对地球表面的监测能力.研究表明,地震前通常都会出现地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因此各种异常提取算法被应用于地震热异常研究中.其中,基于背景场的提取方法由于具有较强的机理解释性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以往基于背景场的异常提取方法更多将背景场限定于某一固定阈值,忽略了受外界因素(非震)影响导致的地表温度的小范围正常波动.据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GPR-LSTM的地震热红外背景场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两大部分:震期年变基准场的建立、实际LST的残差波动范围计算及背景场的构建.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以2008年四川汶川和新疆于田地震为研究对象,使用所述方法对地震前兆热异常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经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热异常通常沿青藏高原的断层分布,这不仅证明了文中方法能够减弱地表温度数据中噪声的干扰,同时也证明该方法在热异常信息提取方面的有效性;2)地震年份的构造活动比非地震年份更加活跃,导致地表温度的异常增温更加明显;3)不同地震案例震前的热异常时空特征各不相同.

    背景场热异常地震前兆GPRLSTM

    《地震地质》稿约

    《地震地质》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