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经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经济管理
石家庄经济学院
当代经济管理

石家庄经济学院

郝东恒

月刊

1673-0461

djglbjb@sjzue.edu.cn;ddjjglbjb@163.com

0311-87208094、87207225

050031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石家庄经济学院

当代经济管理/Journal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刊载经济管理类文章为主的学术期刊,旨在宣传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促进我国经济管理科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服务;读者对象为各级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和广大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准扶贫框架下的"后脱贫时代":中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防治研究

    王玥琳施国庆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资源稀缺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凸显,贫困问题的研究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时期被冠以全新的解释力.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借助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人口和环境学的解释,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事业的扎实进程.指出中国城市贫困在"三位一体"城市减贫大格局的影响下,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住房保障、教育就业等方面,实现了从选择性扶助到全方位援助的重要转变.后小康时代中国的城市相对贫困防治工作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在拆建式改造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保证非正规经济地位;挖掘社区服务业就业潜力,强化对社保筹资机制的刚性约束;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城乡结合部的公众参与,弱化城市社会阶层间的隔离.

    相对贫困城市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

    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开放的理论逻辑

    刘华涛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的开放就是放松或取消竞争性业务的进入管制,以促进市场竞争.公共选择理论解释了竞争性业务开放体现了市场价值的利用,同时需建立对管制机构的约束机制;交易成本理论从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等方面解释了竞争性业务开放促进了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交易成本的降低;合作治理理论解释了竞争性业务开放强化了管制机构和被管制企业作为独立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关系,同时需要强化信任体系及公众作为治理主体的作用.这三种理论不仅有效解释了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开放的逻辑起因,也分析了竞争性业务开放是系统性、综合性改革的内在逻辑.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竞争性业务开放公共选择交易成本合作治理

    全球产业链下中国医药业的参与特征:基于产业间关联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陈素梅史丹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世界投入产出表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和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医药业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特征.结果表明:从产业间关联来看,与我国医药制造业后向关联紧密的境外产业是种植畜牧业、化工业、商务服务业,而前向关联中出口份额较大的产品是原料药和药用辅料.从产业内贸易来看,我国已建立了广泛的个人防护品、医用耗材、药物与医疗器械贸易伙伴关系,但与美国和印度相比,贸易结构过于集中,贸易网络异质性有待提升,中介能力和支配资源的能力较弱;其中,受自主创新不足的影响,医药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等发达国家.为此,应加快关键技术创新,扩大贸易伙伴范围,备份重点领域产能,营造良好贸易环境.

    医药业全球产业链投入产出社会网络

    城乡福祉均等化的内涵、评价与启示

    苏红键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福祉理论和城乡发展理论的观点,分析了城乡福祉均等化的内涵,利用中国各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13—2018年城乡数据,从外在福祉、精神福祉、健康福祉3个维度考察了各地城乡福祉均等化状况,并进一步讨论了相关指标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全国平均的城乡发展均等化水平、城乡福祉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城乡福祉均等化水平较高,其次为中部地区,东北和西部地区较低;上海、天津、北京、重庆、浙江等直辖市或东部沿海省份城乡福祉均等化水平较高,宁夏、甘肃、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省份城乡福祉均等化水平较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稳健,与城乡福祉均等化的相关指标均显著相关.藉此,城乡发展要围绕福祉内涵推进实现高水平的均等化,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落后地区要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质量为突破口,以此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城乡差距城乡福祉福祉增进福祉均等化

    钢材生产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排放因子研究综述

    高春艳牛建广王斐然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材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而其碳排放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碳排放因子的取值存在较大争议.文章介绍了不同组织机构给出的应用较为广泛的钢材碳排放核算基本方法、系统边界、核算范围和排放因子取值,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不同层面钢材生产阶段碳排放核算研究成果.结果显示,钢材碳排放分析理论和核算方法多样,各标准的核算方法、系统边界、核算范围和排放因子取值尚未统一.从2008—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和BF-BOF长流程生产企业的钢材碳排放强度主要集中在1.50tCO2/t~2.50tCO2/t之间,其平均值为1.97tCO2/t.研究钢铁和钢铁相关行业、企业或组织以及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时,优先选择基于实际获取数据的计算结果,其次可考虑企业提供的碳排放强度或相关度较高的企业碳排放强度作为碳排放因子.若缺乏生产数据、企业统计数据且钢材生产工艺不明确,可选取此平均值作为钢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

    钢材生产碳排放核算方法碳排放因子

    开放市场条件下全球价值体系对中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的困扰

    曹前满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导着全球化生产分工,产业关键领域或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决定全球价值体系,各经济体依据其资源特点及配置结构,构成其部门间的价值比附,即形成各自的价值体系.由此,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农业生产面临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的困惑、资源价格对粮食生产的困扰、粮食自由贸易的困局.基于此,文章分析理论推演的误区,从农业生产在价值体系中的定位与资源配置结构、国际粮食生产成本与成本结构等方面,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的结构平衡与国际贸易关系,开放市场条件下稳定粮食生产的国家风险.最后,从适应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节奏推进农业转型、遵循农业生产依附逻辑掌控在贸易开放中的供给平衡,以及在全球化中重塑中国农业价值体系层面探讨在开放生产条件下确保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开放市场价值体系农业发展粮食安全

    农村土地调整与土地确权的关系:一个多维度检视——来自中国家庭大数据的证据

    郑淋议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保持长久不变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方针,如何利用土地调整和土地确权来回应人口变动与土地承包的矛盾成为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现实难题.具体表现在: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下,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嵌入的自治传统和集体成员权的法理隐喻事实上满足了土地调整的发生条件,而且在现阶段土地调整的正面效应可能大于负面影响,它能够维持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减轻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和促进社会公平,而土地确权却难以有效解决承包期内时间线上的动态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土地调整并非万能,它也可能导致土地细碎化、土地投资减少、农民经营预期不稳等弊端,而土地确权恰好能够通过明晰产权、确定权属来增加土地投资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定量分析发现,现阶段,作为正式制度的土地确权一时难以替代表征为非正式制度的土地调整,土地调整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土地确权时同步进行土地调整更有助于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实现,在土地确权完成后的5年之内也是土地调整合理的窗口期.因此,需要抓紧时间做好土地确权的收尾工作,保留土地调整作为农村土地制度内部调适的合理选项,在二轮承包期到期时同步开展土地确权和土地调整工作,把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实施的动态平衡.

    土地调整土地确权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公平效率

    全面脱贫下多维防返贫网络体系构建

    冯丹萌高强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如期完成,这标志着中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如何保住脱贫底线,构建多维一体的防返贫体系,是决定脱贫成果巩固与否的关键环节.基于返贫因素的多样性特征,从组织层面、基础设施、路径传输、区域联动、后期监管等多方面构建防返贫网络体系.研究表明,防返贫需要兼顾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外在与内在多重空间因素,在现阶段应对防返贫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精准分类,提升对防返贫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规划,并要注重脱贫攻坚制度经验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的有机衔接.

    全面脱贫防返贫多维乡村振兴网络体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百年历程——基于合理和效率关系的梳理

    王娟娟
    6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百年奋斗,在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和确立新目标的历史逻辑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的区域经济需要制定新目标以适应新时代.鉴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各方面的要求与目标,研究从合理与效率的关系出发剖析每一历史阶段政府和市场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结果.总体看,资源禀赋差异长期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中国以系统性理念探索相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以合理与效率的双赢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阶段看,第一个分水岭是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合理性出现历史性的跨越与新中国成立之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短视化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分水岭是改革开放,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工作重心全面转移至经济建设,一系列保障措施使部分区域的经济效率快速提升,但是区域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不足;第三个分水岭是国家再次倡导区域均衡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标区域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快速发挥作用,但是区域内的分化与区域间的差距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趋于复杂,四大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使合理与效率的关系再次被高度关注;第四个分水岭是党的十八大,科学制定战略、政府作用前置和创新发展理念是这一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与之前阶段的根本区别,将区域均衡发展目标调整为区域协调发展目标是符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体现,合理与效率的共生状态逐渐显现.纵观发展历程,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战略之间的关系梳理是提升合理与效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共生程度的关键.

    区域经济区域协调百年历程合理效率

    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价值体现与路径重塑

    彭俊杰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能源和粮食作为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生存资源,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纽带关系,是新形势下中国保障黄河流域水安全、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分析水、能源和粮食纽带关系的新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的新要求,阐释"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生成机制,以及在此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对促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价值体现及重要意义;最后,提出立足"适应性、完整性、高效性、稳定性、安全性"的绿色发展目标,聚焦于提高"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环境风险预警与防控能力"五力"层面,从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重塑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协同安全路径.

    水-能源-粮食纽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