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科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钟大赉

季刊

0563-5020

dzkx@mail.igcas.ac.cn

010-82998115

100029

北京9825信箱

地质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报道地质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 地质构造学、岩石矿物学、水文与工程地质、沉积学、数学地质、同位素地质、地热等方面的论文经验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教学和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东地区龙潭组页岩岩性序列及勘探意义

    姚永君肖高杰范兴燕胡国恒...
    16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东地区龙潭组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勘探前景,该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沉积相变化快,岩性复杂,存在难以通过常规的矿物成分方法划分岩相以及当前岩相划分尚不精确的问题,制约了该地区龙潭组页岩有利岩相带识别及勘探.本文基于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薄片鉴定,结合钻井的泥地比、单层岩性厚度,建立了川东地区龙潭组7种特征岩性组合模式(泥页岩型、富泥含砂型、富泥含灰型、灰泥互层型、富灰含泥型、致密灰岩型和火成岩型);综合TOC、孔隙度、含气性、脆性指数等页岩储层特征参数,明确了不同岩性组合在龙潭组各段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纵向上优势岩性组合主要为龙潭一段富泥含灰型和泥页岩型,龙潭二段主要为泥页岩型、灰泥互层型和富泥含灰型.平面上龙潭一段优势岩性组合富泥含灰型主要分布在开州—云阳一带,泥页岩型主要分布在重庆—綦江一带;龙潭二段优势岩性组合泥页岩型分布在巴南—綦江一带,灰泥互层型分布在达州一带,富泥含灰型分布在万州—梁平—石柱一带.该项研究成果为川东地区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

    川东地区龙潭组岩性组合优势页岩储层勘探意义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重力坠落砂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董万百张祥国钟建华孙宁亮...
    18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龙页岩油是松辽盆地重要的接替资源,资源量可达151亿吨之多.从沉积和岩石学特点上看,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广泛发育了一种很特殊的砂脉,所以这也是探讨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形成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总体规模较小,宽度多在1~2mm,可见长度(或高度)多在1~2cm,大部分弯曲如肠,少数微曲;多倾斜产出,倾斜方向有一定规律,隔180°对称;一般发育在灰黑色的泥页岩中,少量发育在粉砂岩和白云岩(结核)中.砂脉的上部或顶部一般都有一层粉砂,与砂脉紧密相连,是砂脉的"根";而砂脉的底部一般都是灰黑色的泥页岩,见不到粉砂层,所以揭示形成砂脉的源物质是来自于顶部的粉砂层,而不是底部.初步研究认为,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的岩脉有两种成因:第一种是高压液化充注,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砂脉;第二种由密度倒置引起的重力沉降形成风暴把(粉)砂级颗粒快速搬运到刚沉积的黏土之上,由于风暴浪的振荡,使粉砂液化流动,再加上黏土的密度较小和粉砂层的密度较大,使得粉砂在重力的驱动下沉降到黏土中形成砂脉.研究古龙页岩油储层中的砂脉具有4个意义:1)可以研究砂脉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状态;2)可以研究泥页岩的成岩压实率;3)辅助确定白云岩(结核)的形成时间;4)可以辅助储层评价.

    砂脉液化重力坠落页岩油青山口组古龙凹陷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沙井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孙崇浩周慧罗新生杨鹏飞...
    199-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沙井子断裂带,位于塔北隆起的温宿凸起和北部坳陷的阿瓦提凹陷之间.它是塔里木盆地的一条一级断裂带,由沙井子断裂、英雄断裂、温宿断裂和沙南断裂组成.其中沙井子断裂是主干断裂,其它3条是其分支断裂.本轮研究新发现温宿分支断裂,并将沙南断裂解释为英雄断裂前缘的反冲断层,归属沙井子断裂带.沙井子断裂带的雏形形成奥陶纪末—志留纪初,在泥盆纪末—石炭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侏罗纪末—白垩纪初、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过多期冲断作用和新近纪末—第四纪初的张扭性构造变形后,才最终定型.沙井子断裂带是一条断控油气富集区带,温宿油田、托探1油藏、沙南1油藏、新苏地1油气藏等都受其控制.

    沙井子断裂带温宿断裂沙南断裂多旋回冲断构造断控油气富集带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时代

    徐锦龙
    210-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充分收集前人奥陶系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安徽南部地区奥陶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开展皖东地1井和贵池冯村剖面奥陶纪海相红层系统研究,为地层对比、古气候和古地理恢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奥陶纪海相红层主要分布于紫台组、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宝塔组、汤头组和胡乐组,时代为早奥陶世弗洛晚期至晚奥陶世凯迪中期;主要岩石类型为碳酸盐岩(瘤状泥质灰岩、网纹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和泥微晶灰岩等),少量碎屑岩(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含粉砂质页岩);大多数属半深水海相红层,局部为浅水和深水海相红层;自北西向南东呈现一层式→二层式→三层式→二层式→一层式→零层式的横向变化,出现时代凯迪期→达瑞威尔期→弗洛期的纵向变化,海相红层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古水温和不同地区构造性质密切相关;研究区海相红层不仅具有区域性(与湖北宜昌奥陶系具有对比性),而且具有全球性(中国主要块体),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对比安徽南部地区

    晚第四纪构造与气候控制下的金沙江支流巴楚河阶地序列

    刘妮娜田开飞刘博温凯...
    224-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研究是理解地区气候变化、构造隆升过程的重要手段.巴楚河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隶属于金沙江支流水系,两岸阶地发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提供了天然场地条件,对该地区金沙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也具有重要补充作用.野外勘查发现,巴楚河发育有四级阶地.对阶地堆积物进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和光释光测年,得到T1~T4阶地形成时代分别为1.7±0.1ka、2.3±0.21 ka、4.5±0.5 ka和62.3±2ka.T4阶地的形成主要为构造活动因素影响,T1~T3阶地的形成和阶地沉积物的堆积主要与气候有关.通过对阶地的拔河高度和形成时代的分析得巴楚河阶地下切速率由慢到快再平稳.研究结果对巴塘地区气候变化及构造运动历史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了该地区金沙江水系形成演化的研究,与前人对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隆升过程的研究相互呼应.

    河流阶地沉积年代巴楚河青藏高原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及邻区三维地热地质建模与地热资源靶区优选

    李文靖肖红平饶松施亦做...
    235-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地热地质建模能够直观反映地质体温度场分布格局,有助于圈定地热资源有利靶区.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及钻孔资料、岩石热物性数据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及温度场模拟,通过钻孔测温和实测大地热流数据,验证了地热地质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中央坳陷在1.0~4.0 km深度的温度分别为30.3 ℃~62.8 ℃、68.2 ℃~120.2 ℃、110.5 ℃~166.7 ℃、158.4 ℃~214.2 ℃.4.0 km 深度内地温梯度介于 36.9 ℃/km~57.4℃/k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48.4 ℃/km.嫩江组、姚家组二段—三段、青山口组二段—三段和泉三段—四段4套主力热储底板温度分别介于 15.8 ℃~71.4 ℃、23.6 ℃~88.6 ℃、31.8 ℃~107.4 ℃和 48.9 ℃~133.4 ℃,其中华字井阶地、大庆长垣、宾县王府凹陷为热储温度高值区.研究区现今地温场主要受基底起伏的控制,基底和沉积层热导率的差异引起的热流"折射"效应促进了浅部热量的再分配,形成了凹凸相间的地温场分布格局;此外,断裂构造对地温场高异常区的分布也有显著影响.结合热源、通道和储盖组合特征,圈定大庆长垣中部地区泉头组三段—四段为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地热资源开发有利靶区.

    三维地热地质建模地热资源靶区热储温度松辽盆地中央坳陷

    藏北高原班戈县地质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刘春玲司维兵姚翔龙刘海洋...
    249-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虽然开展多年,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危险性难以评价和量化,承灾体数据难以调查和获取,区域风险评价的质量和精度一直不高,研究进展缓慢;更兼藏北高原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山峰多为冰川所覆盖,大部分地区人迹罕至,研究程度极低,基础地质资料及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接近空白,难以满足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和应急管理的需求.本文以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班戈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20年、2021年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数据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基本查明了班戈县2.8×104 km2范围内地质灾害的数量、类型、规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采用"信息量法"较为系统地进行了全县地质灾害1∶50 000的风险评价,对全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性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研究表明,班戈县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台面,地广人稀,地质灾害风险程度总体不高,承灾体主要分布在城镇周边,因此98%的地区为低风险区,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城镇周边;此评价结果为班戈县的地质灾害减灾防灾、风险管控等提供科学依据.

    藏北高原地质灾害信息量法风险评价

    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以青藏高原东边界为例

    黄迦南崔月菊邹镇宇张莹...
    259-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TROPOMI反演的研究区CH4和CO气体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受气候变化、地貌、人类活动等影响;空间上在银川、渭河和四川盆地表现为高值,受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时间分辨率和有效数据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对于热红外高光谱传感器,近红外传感器可以较好地反映气体与近地表构造的关系.未来随着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近红外数据可以逐渐弥补热红外传感器数据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低的不足,提高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判断力.

    TROPOMI青藏高原东北缘川滇地区断裂带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