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东缘—扬子特提斯构造域深部结构与地壳形变研究

    王志王剑付修根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容提要:青藏高原东缘和扬子西缘的构造带是中国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构造域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陆—陆碰撞、高原隆升、块体裂解或拼接挤压等强烈构造活动的影响,记录和保存了多期次的特提斯构造演化历史痕迹.同时,该研究区域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地壳形变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其浅表形变特征与深部构造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和制约机制是目前国际地球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本研究依据作者十多年来持续在该区域开展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通过深部地球物理多参数结构成像、沉积盆地分析、地壳形变和强震孕育机制等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在青藏高原东缘的下地壳存在低速和高泊松比异常带,该异常体与来自青藏高原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汇聚,导致从扬子西缘到青藏高原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深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沿着龙门山断裂带,中、下地壳存在交叠相间的低速(高泊松比)和高速(低泊松比)区域,这些深部结构分布特征与地表形变及前陆盆地隆坳格局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扬子板块的深部接触模式及其相应的盆山耦合关系,阐明了板块碰撞—耦合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对剧烈地壳形变、盆地隆坳格局和强震诱发的制约关系.本研究成果将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缘高原急剧隆升、盆地基底结构与隆拗格局,以及强烈地壳形变的深部动力学机制提供参考信息.

    特提斯构造域深部结构成像碰撞造山与盆山耦合地壳形变

    南秦岭上高家庄航空物探异常地质成因和找矿潜力

    朱宏伟朱卫平徐璐平米耀辉...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和改进综合航空物探深部找矿模式,在南秦岭研究区最新航空数据基础上,结合岩性、构造及周边矿化点等特征,按一定条件优选出上高家庄磁、放综合异常进行重点研究.所选异常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北,经地面磁力、γ能谱、岩(矿)石物性等剖面测量及基础地质工作,知异常东北侧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西南侧多为云母石英片岩.铀元素放射性含量在两类岩性交界面的变质砂岩一侧最高,地表测得的最高含量超过70×10-6 eU.推测铀异常主要为变质砂岩造成,磁异常由一定埋深的区域变质片岩(原岩为火山岩)引起.以样品鉴定的矿化迹象为佐证,此处具有形成铁、铜、铀等矿产的前景.由空中数据优选异常,进而有效聚焦至地面重点区域,通过数据分析、实地测量、采样等验证手段,探究异常成因,是一种研究隐伏矿体,圈定找矿远景区的高效工作模式.

    南秦岭航放综合异常异常优选剖面测量隐伏矿体

    胶莱盆地中部李党家—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及岩相古地理

    徐伟祥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党家—马山古凸起为胶莱盆地前莱阳群沉积期凸起,第四系覆盖严重,研究程度较低,一直是胶莱盆地研究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未能揭示其地层、构造面貌.本文通过大量地表地质调查和对李党家—马山古凸起之上的胶参2井、胶参3井综合录井资料研究解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对研究区沉积填充序列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分析,理清了研究区白垩纪地层层序格架,恢复了李党家—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相古地理.李党家—马山古凸起莱阳群沉积期未沉积,青山群沉积期开始沉降,连续沉积了后夼组和八亩地组及王氏群辛格庄组.研究区处于火山洼地中,整体为一套巨厚陆相细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沉积组合,其中的火山沉积识别出4期火山旋回.本研究为胶莱盆地原形盆地恢复提供了依据.

    岩石地层沉积序列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李党家—马山古凸起胶莱盆地

    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纪大塘坡间冰期古气候研究

    李明龙杨波涌郑德顺陈林...
    3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元古代后期地球经历了至少两次全球规模的冰期,分别为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古城组与南沱组分别属于Sturtian和Marinoan冰期沉积,大塘坡组代表间冰期沉积.本文研究了走马地区ZK701钻孔岩芯大塘坡组细碎屑岩样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计算了化学蚀变指数(CIA)、化学风化作用指数(CIW)、n(K)/n(Na)、n(Mg)/n(Ca)、Rb/Sr等古气候代用指标,探讨了研究区源区南华纪间冰期的古气候演化过程,结果显示:源区古城冰期晚期气候寒冷干燥(两件样品CIA值分别为57.1和58.1),大塘坡间冰期早期气候依然寒冷(CIA值介于56.5~64.6,均值59.8),大塘坡中晚期气候恢复温暖湿润(CIA值介于69.8~78.8,均值75.5);CIW、n(K)/n(Na)、n(Mg)/n(Ca)、Rb/Sr值等指标反映的古气候演化过程与CIA值反映一致.此外,对该钻孔大塘坡组下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了658.1±2.6 Ma(MSWD=1.5,n=28)的n(206 Pb)/n(238 U)加权平均年龄,结合前人对扬子板块大塘坡组底部凝灰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认为,大塘坡间冰期早期(663~658 Ma),扬子板块上南华盆地内海冰虽已消融、但古陆物源区气候依然寒冷.该时期扬子板块"源、汇"两区气候条件可能不同步,其原因涉及深层次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耦合关系.

    U-Pb同位素年龄古气候大塘坡组扬子板块Sturtian

    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的差异研究

    肖思雅李廷勇陈朝军黄冉...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复杂性,本文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东南—华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总共选取了19条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①相对于中世纪暖期而言,小冰期期间中国南方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偏湿,这可能与雨带在中国南方的滞留时间延长和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增强有关.②中国中部地区秦岭南麓和神农架高山林区在小冰期时期主要呈"冷湿"的模式,差异在于秦岭南麓区域主要在小冰期中后期偏湿,这与中部其他区域偏"冷干"的模式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导致.③中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且该区域地形复杂,其气候变化在小冰期时期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差异,没有呈现出比较一致的降水模式.与小冰期期间的降水变化不同的是,近30年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除了台湾和雷州半岛,其他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可能受气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结合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我们系统分析了中国南方小冰期的干湿模式在时空上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这对于认识小冰期时中国南方不同区域降水的复杂性及未来旱涝灾害的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小冰期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古气候记录

    西秦岭下三叠统江里沟组构造环境和物源特征——来自碎屑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曾俊杰李康宁严康韦乐乐...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夏河—合作地区是西秦岭重要的金矿富集区之一,下三叠统江里沟组是区内主要的赋矿地层,主要岩性有长石砂岩、泥质板岩.砂板岩中SiO2=53.2%~69.34%,平均值62.36%;Al2O3=10.80%~17.46%,平均值14.20%;FeO=0.45%~4.85%,平均值3.31%;CaO=1.92%~7.66%,平均值3.59%.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117.97×10-6~258.93×10-6,平均=179.98×10-6.经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明显右倾,富集轻稀土元素,δEu=0.55~0.77,平均值0.65,具有明显的负异常;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可见曲线近似平行略向右倾斜,δEu=0.85~1.18,平均值1.00,不具有异常.锆石的年龄范围为260~2594 Ma,主要集中在印支期—海西期(峰值276 Ma、391 Ma)、加里东期(峰值463 Ma)、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峰值1866 Ma、2501 Ma)三个阶段.通过碎屑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判断,江里沟组源区的构造环境主要呈现出大陆岛弧、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物源主要是来自上地壳的长英质火山岩,绝大多数来西秦岭及其邻区同期岩浆岩,部分来自北秦岭构造带、祁连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南缘的变质基底.本次研究为西秦岭地区构造演化提供了沉积学的证据.

    西秦岭下三叠统早三叠世江里沟组碎屑锆石

    山东齐河—禹城地区李屯富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沈立军朱裕振王怀洪李双...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屯铁矿为近年在山东省齐河—禹城地区发现的隐伏富磁铁矿床,为空白区地质找矿新发现.本文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室内镜下观察及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揭示矿床成因.磁铁矿体赋存于李屯岩体与石炭纪—二叠纪地层接触带附近的砂泥岩地层内.李屯铁矿中岩体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均不同程度地富集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Nb、Ta等高场强元素,磁铁矿石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亏损K;高场强元素富集U、P、Hf、Ta,亏损Nb、Ti.岩体与磁铁矿石稀土元素均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配分模式.李屯铁矿形成于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期,成矿构造背景应为板块伸展扩张环境.李屯岩体的岩浆来源为壳幔混源,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的岩浆熔体;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及其形成的岩浆岩.磁铁矿成矿与李屯岩体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应是接触交代型矽卡岩铁矿床.

    富铁矿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李屯铁矿齐河—禹城地区

    福建政和东际金(银)矿床矿浆隐爆角砾岩成矿模型及其动力学研究

    朱玉磷毛光武严卸平
    9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描述政和东际金(银)矿床地质特征,建立矿床成矿模型,论证矿床物质运移动力学过程,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矿山经过系统的勘探和开采,将暴露于地表580~620 m的矿体直至延深到地下-200 m,均得到钻探和探硐的完整揭露.采用常规、可靠的地质论证法全面收集了第一手资料以及宏微观的岩矿鉴定及部分电子探针分析,对研究标的进行综合论述.政和东际金(银)矿床矿化角砾岩筒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相带:震裂相、震碎相、隐爆相、上部通道相及下部通道相.从矿石结构构造特征、矿体侵入围岩接触关系、角砾特征、胶结物成分等一系列现象判断,矿床为矿浆隐爆成因.源于壳幔过渡带深部中酸性岩浆熔离分异的富硅、富铁熔浆,富硅熔浆先一步上侵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及潜火山岩的侵入,富铁熔浆滞留于"源地",俘获硫化物液滴,储集形成混合矿浆.物理性状及运移动力学特征表明,在外驱动力作用下,矿浆沿着石英斑岩"岩浆热场通道"上侵,在古地表之下2.0~2.5 km处,石英斑岩硅帽隔挡层下聚集、隐爆、定位成矿.石英斑岩为容矿围岩,与矿床有密切的时空关系但与成因无关.深部钻探验证表明隐爆角砾岩筒尾部在石英斑岩中收敛,矿化随之结束."矿浆隐爆"作为"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大家族中新成员,目前尚未见报道.该新类型的发现,为中酸性岩浆熔离分异成矿理论提供了难得的实例,也将有助于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同类型金矿的找矿工作.

    东际金矿矿浆隐爆角砾岩筒动力学过程

    沉积盆地型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分析

    王国建宁丽荣李广之吴传芝...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化学勘探技术作为地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之一,在地热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沉积盆地型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由于自身地质特征的不同,必然造成它们的地球化学判识指标和异常模式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这两种类型地热系统判识指标和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导致针对不同的勘探对象在方法选择和异常解释上依据不足.以典型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河北雄县地热系统,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安徽巢湖半汤地热系统为例,开展地球化学方法试验,建立了两种类型地热系统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并从地热系统的地质因素(热源、热水、热储、通道、盖层)出发,对其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差异性进行分析,表明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受导水断层、破碎带控制的正异常;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受热储构造控制的正异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为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的负异常;二者在有效地球化学指标组合和异常形态上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不同类型地热系统勘探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地热系统地球化学勘探沉积盆地型隆起山地型异常模式差异性

    南昌梅岭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

    周翠姜勇彪段政钱迈平...
    12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岗岩地貌具有独有的景观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对江西南昌梅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总结.梅岭花岗岩地貌主要发育于新元古代花岗岩之上,并在岩性、区域断裂和气候控制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以崩塌倒石堆积、石蛋为特色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地貌;新生代以来,梅岭地区长期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叠加影响,而发生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且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明显,区内沟谷和瀑布景观主要沿NE、NNE和近EW三个方向发育.梅岭现代花岗岩地貌的发育肇始于始新世区域一级夷平面的分裂解体,并经历了两次构造抬升和剥蚀作用,逐步形成如今独具代表性的花岗岩低山丘陵地貌景观.

    花岗岩地貌分类演化历史新元古代梅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