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论评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论评

中国地质学会

任纪舜

双月刊

0371-5736

georeview@cags.ac.cn

010-68999804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论评/Journal Geological Review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地质类学术性刊物。重点报道地质科学领域的学术成果、研究进展、国内外科技动态和会讯。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地层构造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床学、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论文和述评等。读者对象为地质工作者、科研人员及地质院校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东盆缘带龙马溪组关键保存要素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冯动军胡宗全李双建杜伟...
    14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东盆缘带是南方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已经在涪陵地区建成我国第一个页岩气大气田.研究区页岩气原始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后期构造改造强烈,保存条件十分复杂,直接影响到页岩气的富集程度,除涪陵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尚未取得产能建设的重大突破.笔者等利用钻井、野外、测井、地震及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及演化特征、抬升剥蚀、构造样式、断裂、裂缝等对页岩气富集的影响,结合区域间接盖层、直接盖层及底板条件、地层压力、含气量、测试产量等对研究区的保存条件及判别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具有正向构造背景、地层宽缓t、埋深适中及抬升剥蚀时间较晚的地区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断层不发育或断层封堵性好、距剥蚀区或控盆断裂越远越有利于页岩气的保存;区域性间接盖层特别是膏盐岩盖层的发育、良好的直接盖层和底板条件是页岩气能够保存的重要因素;盆内地层压力系数高,平均在1.5以上,保存条件好,页岩气富集程度高,向盆缘、盆外地区地层压力系数变低,保存条件变差,不利于页岩气的富集.综合评价川东盆缘带靠近盆内一侧为Ⅰ类保存有利区,盆内高陡背斜、盆缘斜坡及盆外残留向斜区为Ⅱ类保存有利区,盆外向斜与背斜间的区域为Ⅲ类保存有利区.

    川东盆缘带龙马溪组页岩气构造保存盖层

    被动大陆边缘盐构造研究进展

    葛智渊
    15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容提要:被动大陆边缘的含盐盆地多在重力作用下发育薄皮盐构造.这些构造不但记录了盆地的演化过程,而且往往富含大量的油气资源.因此,被动陆缘盐构造是学术界与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在传统的被动陆缘含盐盆地模型中,盆地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上坡的拉张区,下坡的挤压区和两者之间的转移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围绕重力变形在盆地中的作用机制展开了诸多探讨和研究.重力变形在含盐盆地中主要有盆地倾斜控制的重力滑脱和沉积楔差异负载控制的重力扩展.尽管在演化早期盆地的水深较浅,沉积物厚度较薄,沉积物差异负载的驱动力较弱.但是,由热沉降主导的盆地倾斜在早期倾角较小,其驱动力也不强.因此,这两种变形机制都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往往共同控制盆地演化.此外,现有概念模型中盆地中段的转移区在自然界中较为少见.最新研究试图从盐下地貌与沉积模式两个方面来寻找盆地中间地带盐构造广泛发育的原因.最后,由于概念模型是静态的,难以反映构造区迁移和盆地多期次演化的动态特点.在实际的盆地中,被动陆缘盐构造的控制因素可能有多个,所形成的构造样式也较为复杂.总体而言,被动陆缘盐构造的研究进展并未脱离盆地倾斜和沉积物差异负载这两个基本控制因素,但在两者的时空变化上有许多新的发展.此外,相较于盆地倾斜,沉积物这个控制因素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可能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被动大陆边缘重力变形薄皮构造盐构造陆缘倾斜沉积物差异负载

    国家岩芯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对策的建议

    张志伟刘向东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芯科技资源的共享程度直接影响了我国岩芯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平,共享机制的建立是提高共享程度的关键.文章通过引入经济学概念,分析国内外岩芯科技资源共享现状和特点,总结了新时期岩芯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岩芯科技资源共享应遵循5个原则、6种方式及共享运行的4大过程,提出了建立和优化岩芯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对策的建议.

    岩芯科技资源共享数字岩芯实体岩芯汇交人

    关于新时代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发展的思考——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刘向东王增祥
    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成果的体现,是地下地质情况最真实的信息记录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学知识,并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潜在价值巨大、获取成本高等特点,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科普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提取与挖掘、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技术,将实物地质资料科学、高效利用起来,切实转变实物地质资料科普观念,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化研究,丰富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形式,注重实物地质资料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时代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科普功能,提升新时代全民地球科学素养,对构建世界一流的岩芯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实物地质资料地学科普科普观念科普化研究科普形式科普人才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刘向东王增祥邓会娟韩健...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物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诸多领域亟需地质工作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本文梳理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政策体系,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15~2019年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数据统计和进展情况为基础,总结分析得出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在到馆服务、网络服务、专题服务、科普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建议,为今后实物地质资料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到馆服务网络服务专题服务科普服务

    基于深地震测深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应用

    宋向辉田晓峰刘少峰王帅军...
    19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地震测深是探测壳幔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探讨岩石圈变形和演化过程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青藏高原隆升、克拉通裂解等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地震测深方法与深部动力学研究的结合尚处于现象描述为主的状态.因此,本文对前人利用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深部动力学研究的相关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宽角反射/折射地震震相特征具有明显的动力学响应,是进行动力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速度结构对比可以确定不同地壳速度结构模型所对应的构造单元及其演化过程,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等参数可以用于地壳变形模式的讨论,壳内高速和低速异常体反映了不同动力学过程对地壳的改造;人工地震S波资料与Pn波速度可以用于壳幔各向异性的研究,为动力学演化过程研究提供独立的观测证据;运用现代构造解析方法可以构建不同的地壳结构—动力型式,进而通过壳幔结构的解构恢复岩石圈演化过程;此外,地震测深资料可以约束地壳成分结构,为动力学数值模拟提供岩石流变参数等资料.本文对于充分挖掘深地震测深资料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至关重要,对于加强地震测深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深地震测深震相分析地壳速度结构地震各向异性构造解析地壳成分大陆动力学

    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马东山组泥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马风华张勇潘进礼吴文忠...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马东山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稀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六盘山盆地马东山组泥页岩REE为125.2×10-6~175.1×10-6,均值为153.4×10-6,略低于北美页岩;∑LREE为114.4×10-6~160.6×10-6,均值140.2×10-6,∑HREE值为10.78×10-6~14.69×10-6,均值13.26×10-6;LaN/SmN、GdN/YbN、∑LREE/∑HREE及经标准化REE分布模式均反映出LREE相对富集且分异明显、HREE相对亏损且分异不明显.Eu明显负异常,Ce弱负异常,成岩作用对REE影响有限.REE配分模式显示马东山组泥页岩沉积物源较为一致,∑REE—La/Yb图解表明其母岩为沉积岩,负Eu异常说明该沉积岩母岩具有花岗岩物源特性.w(∑REE)与w(Al2O3)、w(SiO2)、w(TiO2)及w(CaO)相关性说明马东山组泥页岩REE受近源陆源碎屑供应、水体自身元素分异及生物作用共同控制.REE总量、Eu负异常、Ceanom、δCe、LaN/YbN等指标显示马东山组泥页岩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泥页岩主要沉积于具有一定深度水体的氧化还原界面以下,沉积速率稳定且缓慢,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良好条件.

    六盘山盆地白垩系马东山组稀土元素物源

    冀东北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氟指示意义研究

    原若溪王贵玲刘峰张薇...
    218-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冀东北地区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中氟的富集过程,通过对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地热流体中氟的分布特征、富集规律、水化学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F-含量为1.36~23.83 mg/L,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在HCO3-—Na+和SO24-·HCO3-—Na+等Na型水中富集程度高于HCO3-—Ca2+和HCO3-—Ca2+·Mg2+等Ca型水;碱性环境、温度和循环深度是影响氟离子富集的主要因素;水岩作用、含氟矿物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高氟地热水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氟浓度异常可为寻找地热资源提供基础参考线索,为地热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冀东北地区河北省水文地球化学

    东准噶尔木炭窑地区同造山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张征峰熊双才范香莲
    23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炭窑地区位于东准噶尔东部.木炭窑同造山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贫钙、低钛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Th及高场强元素Zr,相对亏损P、Ti、Nb、Ta.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稀土富集明显,且轻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相对较强,重稀土元素元素内部分馏较弱,弱的Eu负异常(δEu=0.64~0.95).锆石温度饱和温度740~807℃;在Sr—Yb图中投入浙闽型与Adakitic型(高锶低钇型或译埃达克型)花岗岩之间,属中高等压力.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成因类型为I型花岗岩,成岩物质主要来源地壳砂岩和少量泥质岩部分熔融,并且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其结晶年龄为349.8±3.5 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综合本文数据及区域地质特征,木炭窑地区在早石炭世早期进入俯冲向碰撞造山转化的过渡期,拼贴到西伯利亚板块,开始了地壳的侧向和垂向增生.

    东准噶尔I型花岗岩同造山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早石炭世

    首位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诞生回顾与展望

    李玉辉
    24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林喀斯特国际意义的科学价值发现源自时间、空间、演化相融合的地球科学综合考察评价路径,这就发现了"山石冠天下、风情醉游人"石林名胜的科学价值,也提供了石林地质公园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基础.石林地质公园是集喀斯特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土壤、生物、人群聚落与文化习俗于一体的完整地理区,具有建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资源基础.服务社区居民福祉的石林地质公园需要与时代同步的理念与行动.

    地质公园石林喀斯特水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